雷巴齊斯龍
摘要:雷巴齊斯龍(屬名:Rebbachi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形態(tài)特征屬于梁龍超科的雷巴齊斯龍科,身長可達約 20米,生存于晚白堊紀,約9900萬年前。雷巴齊斯龍是種巨大的四足草食性恐龍,擁有小型頭部、長頸部、以及類似鞭狀的尾巴。雷巴齊斯龍與其他蜥腳類恐龍的差別在于高、脊棱背部。有些科學家認為雷巴齊斯龍的脊椎上可能有帆狀物或鰭狀物。在南美洲發(fā)現(xiàn)的蜥腳類恐龍雷尤守龍,幾乎與雷巴齊斯龍相同,這個發(fā)... [閱讀全文]
摘要:雷巴齊斯龍(屬名:Rebbachi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形態(tài)特征屬于梁龍超科的雷巴齊斯龍科,身長可達約 20米,生存于晚白堊紀,約9900萬年前。雷巴齊斯龍是種巨大的四足草食性恐龍,擁有小型頭部、長頸部、以及類似鞭狀的尾巴。雷巴齊斯龍與其他蜥腳類恐龍的差別在于高、脊棱背部。有些科學家認為雷巴齊斯龍的脊椎上可能有帆狀物或鰭狀物。在南美洲發(fā)現(xiàn)的蜥腳類恐龍雷尤守龍,幾乎與雷巴齊斯龍相同,這個發(fā)... [閱讀全文]
摘要:凹齒龍是一種類似于禽龍的鳥腳亞目動物。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澳大利亞、法國、羅馬尼亞和西班牙。凹齒龍那靈敏的嗅覺幫助他盡快發(fā)覺逼近的敵手。凹齒龍長有長喙,較短的手臂,用后足奔跑,并成群生活。簡介凹齒龍( Rhabdodon)是一種類似于禽龍的鳥腳亞目動物。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澳大利亞、法國、羅馬尼亞和西班牙。解剖學特征頭大而寬、亞三角形、較沉重,喙窄,眼睛上方有突起物,下頜深、牙齒大。骨骼粗壯。身體和髖... [閱讀全文]
摘要:火盜龍,是一種長著羽毛的、和鳥類類似的肉食性近鳥類恐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分布于歐洲法國。形態(tài)特征火盜龍擁有無比銳利的牙齒與爪子,身長約九英尺,體重70千克。除了有鋒利的牙齒和強悍的下顎之外,火盜龍的第二個腳趾上還長有巨大的腳爪,足以致敵于死地,是一種長著羽毛的、和鳥類似的近鳥類恐龍。Pyroraptor是一種獸腳類恐龍,每只腳的第二腳趾上均具有擴大的彎曲爪。在Pyroraptor,這些爪子長6.5... [閱讀全文]
摘要:原美頜龍(Procompsognathus)又名原細顎龍、始秀頜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于晚三疊紀(諾利階),約2億2200萬年前到2億1900萬年前。原美頜龍是由埃伯哈德·弗拉士(Eberhard Fraas)在1913年所命名。他根據(jù)在德國符騰堡發(fā)現(xiàn)的保存狀況差化石,命名了模式種三疊原美頜龍(P. triassicus)。物種學史原美頜龍的屬名從美頜龍衍生而來,美頜龍是種晚侏羅紀恐龍,晚... [閱讀全文]
摘要:原角鼻龍是一種發(fā)現(xiàn)于英國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原角鼻龍屬下只有一種,布氏原角鼻龍。原角鼻龍的生存年代為中侏羅世。起初由于鼻骨上的小角,它被當成了角鼻龍的祖先,也因此獲得了現(xiàn)在的學名。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才慢慢認識到這種纖細的獵手屬于基干暴龍類。命名由來在研究初期,原角鼻龍被歸入到巨齒龍屬,命名為布氏巨齒龍,種名是為了紀念首件化石的發(fā)現(xiàn)者以及修復者李維斯.布拉德利(F Lewis Bradley)。... [閱讀全文]
摘要:多刺甲龍是種有護甲、尖刺、以植物為食的早期甲龍下目恐龍,生存于早白堊紀的歐洲,約1億3200萬年前到1億1200萬年前。形態(tài)特征恐龍體長約4.5米長,1米高,體重1~2噸。生活習性以植物為食,主要是低矮的蕨類等植物。分布范圍生存于早白堊紀的歐洲,主要生活在英國。古生物學多刺甲龍身長4到5米之間。它們是種四足鳥臀目恐龍。多刺甲龍的已發(fā)現(xiàn)化石不多,所以對于一些重要生理特征的了解并不多,例如頭顱骨。早期... [閱讀全文]
摘要:皮爾逖龍(學名Piveteausaurus)是獸腳亞目下的一屬恐龍,生存于侏羅紀中期(卡洛夫階)的歐洲法國。它的化石主要是一個頭顱骨,與異特龍的相似,但眼睛上方的角冠較不顯著。皮爾逖龍被估計長約11米及重2噸。分布范圍皮爾逖龍的模式標本(編號MNHN 1920-7)是一個部分腦殼,發(fā)現(xiàn)于法國北部諾曼底卡爾瓦多斯省的Marnes de Dives地層,地質(zhì)年代為侏羅紀中期的牛津階。物種學史近年的研究... [閱讀全文]
摘要:雜肋龍(學名:Poekilopleuron)是一屬基礎(chǔ)堅尾龍類恐龍,屬于斑龍科。雜肋龍的身長9米,體重達1噸。它們生存于侏羅紀中期(巴統(tǒng)階),約1億6800萬到1億6500萬年前。它的化石是部分的骨骼,最初于1824年在法國發(fā)現(xiàn),并被命名為斑龍的一個種。于1923年才被更名為雜肋龍。1824年發(fā)現(xiàn)的骨骼化石是最先發(fā)現(xiàn)的雜肋龍化石,但卻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破壞。由于原有的化石已被破壞,還未發(fā)現(xiàn)其他的... [閱讀全文]
摘要:畸形龍(Pelorosaurus)又名培羅龍,屬蜥臀目(Saurischia),是種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巨型植食性恐龍?;拘畔⒅形拿Q( chinese)→ 畸形龍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培羅龍拉丁文學名( name)→ pelorosaurus發(fā)音( pronounced)→ pe-low-roh-sawr-us含義( meaning)→ monstrous 巨大的,... [閱讀全文]
摘要:歐姆殿龍屬(學名:Ohmden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物種學史在1970年代,古生物學家Rupert Wild研究存放在侯茲馬登博物館的蛇頸龍亞目肱骨化石。他發(fā)現(xiàn)這些骨頭并非屬于蛇頸龍亞目的,而是屬于恐龍的。但由于這些骨頭長期存放于博物館內(nèi),使得沒有人知道它們的來源。化石的下部仍然陷在母巖中,有可能是來自于歐姆殿層附近的采石場。在1978年,Wild正式將這些骨頭命名為早侏羅歐姆殿龍... [閱讀全文]
摘要:偵察龍(學名Nuthetes)是一屬被認為是恐龍的可疑爬行動物。偵察龍的化石碎片包含了顎骨碎片及牙齒(編號DORCM G913)。它曾被分類為蜥蜴、斑龍科的幼體及馳龍科。它生存于下白堊紀貝里亞階的英格蘭。偵察龍若是真的屬于馳龍科,它將會是最早的馳龍科之一??茖W分類模式種破壞偵察龍(N. destructor)是由理查·歐文(Richard Owen)于1854年描述的。中文名稱( chinese ... [閱讀全文]
摘要:新牙龍(學名Neosodon)是圖里亞龍類下的一屬恐龍,生存于晚侏羅紀提通階末期的法國加來海峽省。新牙龍并未曾正式命名種小名,但模式種的先驅(qū)新牙龍(N. praecursor)實際是來自另一種動物。以往新牙龍都被歸類于畸形龍,畸形龍曾被當作“未分類物種集中第”,但研究指它是與幾乎同一時期西班牙的圖里亞龍有關(guān)。物種學史在1885年,M. de la Moussaye將一顆從濱海布洛涅附近發(fā)現(xiàn),已磨損... [閱讀全文]
摘要:米拉加亞龍(學名:Miragaia)是種劍龍下目恐龍,化石在葡萄牙發(fā)現(xiàn),年代屬于侏羅紀晚期。米拉加亞龍以它們的長頸部而聞名,頸部具有至少17節(jié)頸椎。概況米拉加亞龍的正模標本(編號ML 433)發(fā)現(xiàn)在葡萄牙北部奧波多市的勞爾哈組(Lourinh? Formation),年代為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晚期到提通階晚期),約1億5000萬年前。這個標本是由一個部分顱骨,以及部分的身體前半段所構(gòu)成;包含以下部... [閱讀全文]
摘要:中棘龍是一種中等體型的獸腳類恐龍,屬于異特龍超科中的中棘龍類,其化石發(fā)現(xiàn)于英國的牛津粘土組。影視作品中的很多復原都是借鑒它的近親比如異特龍,中華盜龍等。但實際上,中棘龍的化石保存情況非常差,古生物學家對于它還知之甚少。命名由來“Metriacantho”意為中等高度的神經(jīng)棘,種名是為了紀念發(fā)現(xiàn)者W. Parker?;拘畔⒑托螒B(tài)學正型標本:OUM J.12144包括不完整的腰帶,背椎,后肢。中棘龍... [閱讀全文]
摘要:巨齒龍是最早被命名的恐龍,但生活的時期卻是在侏羅紀。早在1677年,就有一位英國牧師對它的零星骨骼進行了描述,可惜那位牧師并不知道何種動物會有如此之大的骨骼,便把它說成是“巨人”的遺骨。直到1823年又發(fā)現(xiàn)了同一動物的頜骨及牙齒,才由英國地質(zhì)古生物學家威廉姆·巴克蘭對它作了科學的記述,命名為“巨齒龍”。物種發(fā)現(xiàn)巨齒龍的模式標本是由克莉斯汀·艾瑞克·赫爾曼·汪邁爾所敘述,他根據(jù)一個附有牙齒的左上顎骨...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