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瑞典詩人、心理學家)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Tomas Transtr?mer,1931年4月15日—2015年3月26日),又名托馬斯·特蘭斯特勒默,瑞典詩人、心理學家。
1931年4月15日,出生于斯德哥爾摩。1949年,在雜志《當月桂樹生長之時》上發表第一首詩發表。1954年,發表《17首詩》。?1962年,發表詩集《半完成的天空》。1978年,發表詩集《真實障礙》。1989年,發表詩集《為死者和生者》。2011年10月6日,獲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3月26日,因中風去世。
人物經歷
1931年4月15日,出生于斯德哥爾摩。三歲時,父母離婚,和母親一起在斯德哥爾摩長大。而斯德哥爾摩群島Runmar島上的環境是他詩歌的一個重要起點。他很早就對地理和科學,特別是昆蟲學產生了興趣。十幾歲時,對藝術表現出興趣,開始彈鋼琴,并很快接觸詩歌。
1949年,與詩人謝爾·埃斯普馬克在學生雜志《當月桂樹生長之時》上發表第一首詩;?中學畢業后,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學院(現為斯德哥爾摩大學)學習文學史、宗教和心理學史。
20世紀50年代,開始旅行,游歷冰島、南斯拉夫、希臘、意大利、摩洛哥、葡萄牙、西班牙和埃及。后來的世界旅行,主要形式是閱讀旅游主要任務是與他的翻譯聯系。20世紀50年代后期,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學院心理計量學研究所工作,后在林克平郊外的一所青年教養所擔任心理咨詢師。
1954年,發表詩集《17首詩》,轟動瑞典文壇。1958年,與莫妮卡結婚;同年,發表《路上的秘密》。20世紀60年代,他的詩歌國際聲譽不斷提高。
1962年,發表詩集《半完成的天空》。1965—1990年,在一所勞動力市場研究所擔任心理學咨詢師。?1966年,獲貝爾曼詩歌獎。1970年,發表詩集《看見黑暗》1978年,發表詩集《真實障礙》。1981年,獲德國詩歌獎。1983年,發表詩集《野蠻的廣場》。1989年,發表詩集《為死者和生者》。
1990年,患中風,右側癱瘓,幾乎完全喪失了說話的能力;?同年,獲美國國際文學獎。之后,出版一些詩集和一本回憶錄,并越來越接受了短詩形式。1991年,獲瑞典學院北歐獎。1992年,再獲德國詩歌獎。1993年,發表自傳《記憶看見我》。1996年,發表詩集《悲哀貢多拉》。
1965至2000年,住在瑞典的韋斯特羅斯。2000年,搬至斯德哥爾摩,期間堅持詩歌創作。?2001年,發表詩集《監獄》、詩集《巨大的謎語》、書信集《書信1964—1990》。2007年,獲加拿大終身成就獎。?2011年10月6日,獲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因中風去世。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作品原名 |
作品體裁 |
---|---|---|---|
《17首詩》 |
1954 |
17 dikter |
詩集 |
《路上的秘密》 |
1958 |
Hemligheter p? v?gen |
|
《半完成的天空》 |
1962 |
Den halvf?rdiga himlen |
|
《看見黑暗》 |
1970 |
Twenty Poems |
|
《真實障礙》 |
1978 |
||
《野蠻的廣場》 |
1983 |
Det vilda torget |
|
《為死者和生者》 |
1989 |
F?r levande och d?da |
|
《悲哀貢多拉》 |
1996 |
Sorgegondolen |
|
《監獄》 |
2001 |
F?ngelse |
|
《巨大的謎語》 |
2001 |
||
《書信1964—1990》 |
2001 |
書信集 |
創作特點
主旨思想
自然觀念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詩歌用平凡的意象展示神秘性與生命力,描繪了一幅至幻至美的宇宙世界圖景。他詩中的世界圖景有印記著北歐奇異怪美的自然圖景,也有工業文明入侵之下的工業圖景,還有在現代主義社會浪潮下的展現出來的社會圖景。在對每一個圖景的描繪中,都體現著詩人面對現代社會做出的深刻思考與抵抗救贖。藉由詩歌,詩人試圖做一個祛魅社會的“返魅者”。
在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中,自然始終存在于生活中,它如其他任何有形的無形的存在物同在,與人、與工業物、與日常思維、與人們存在的世界一起存在著,與相互包容于其中的一切呼應著,詩中的自然既非被人以“造物者”的眼光凝視的自然,也非與人的在世性相對立,脫離于人的社會歷史處境而存在著的自然。在他的詩中,生活世界與大自然向來關系密切,無須附加理智的連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發地發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顯現過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個世界才能來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實體,共在于人們生存的世界,與人們神秘的想象力。
在現代主義的社會語境中,工具理性的蠻橫在空間上促逼著自然,但犧牲技術來保全自然亦是毫無可行性,在能夠做出的行為上,頂多去平衡技術與自然的關系,而不可能做到一個消除一個的程度。相比之下,能在思想態度上能夠做出的改變似乎更為重要。重新拾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平等的視角去看待包容自然于人們的存在之中,擦亮自然的神秘光芒,這便是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詩中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思考:自然自在的存活于人們的生活之中,與生活中出現的一切事物同在,哪怕是工業的產物,而在平等的視角下,他們之間的關系并非對立而是呼應,共同組成生活的巨大神秘,而這里的神秘并非非理性層面的不可解,也非人的主體性不能觸及的禁區,更多的是內含著的豐盈的生命力與可能性,是一種宇宙意識。詩人用詩的語言將自然的廣袤神秘,寂靜涌動展現出來,自然隱秘而強有力的生命力,不斷的給予人們感官的刷新,給予人們靈魂神性的啟示,借助于審美與詩性的微光但不脫離現實的存在,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通達了自然與靈魂的道路,彌合了萬物之間的縫隙。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在共同的歷史語境下,出于對現實的關懷,用詩歌來呼喚神性的回歸,重現自然的生命力。相對比之下,他的詩的自然圖景,除了應和著時代的回音,在機械論主導的自然觀里重新思考著自然的存在,在現實存在的前提下重啟自然生命力的開關,擦亮萬物神性的光芒,在北歐極致莽荒的環境中,詩人更加能夠感知自然隱秘的語言,謙卑的主體面對浩渺的大宇宙,感受到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神秘口信,天地神人統一交合的協奏,以此驚顫的體驗,詩人喚醒人們麻木的感知,抵抗對自然機械僵化的認識。
關注生存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拒絕政治立場,但他的詩中不乏對于現實的關懷,詩人的一切現實關照都立足于對人類的生存狀態的思考關懷。詩人本著更加深刻的態度去思索現實政治如何入詩的問題,去避免簡單絕對化的介入政治,讓詩歌遭受政治語言的侵蝕。他不希望與意識形態沾邊,詩人以禁欲清冷的態度屏蔽外界的聲音,依然堅持著自己獨特的詩歌創作風格,以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思考著現實,關注著這個世界。透過對現實的思考,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后期的詩歌作品折射出來的更多的是對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狀態的悲憫關懷。置身于現代主義的浪潮之下,他的詩歌中毫無疑問的反映了現代工業社會人的生存的荒誕麻木,極權政治的控制與消費主義至上的觀念對人精神的腐蝕,他用奇譎獨特隱晦的意象詩意的捕捉各種生活樣態,溫和克制卻一腔憤懣的揭露社會對人的束縛,滿懷悲憫的訴說著人虛妄孤獨的生活狀態,從另一個角度窺探現實,撥開大眾喧嘩的迷霧,讓人們得以窺視事物的本真面目。詩人最終的落腳點始終是對世界的思考與人的生存的關懷。人從來都不是獨立于外物而存在的人,不僅面對著自然、社會、他人還有自我。而詩人對世界與人的以及相互關系的思考也與存在主義對人在世存在的思考在某種程度上契合著。
展示神秘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是對人在現代社會中生活樣態的詩意捕捉與形塑,在詩人的牽引下,詩歌呈現給人們一幅源初存在的神秘境域,在那里能夠感受到本真的存在,同時也能從庸常的生活中掙脫出來,打開觸摸神秘的感官。他的詩中深層潛藏著哲學的、倫理的、歷史的等各種人文關懷,就像具有詩意美感的一把鑰匙。借此,詩人向人們敞開了一個在現實社會之外的更加富有神性的世界,在這個諸神隱退的社會中重新呼喚神性的回歸。詩人對世界總體、死亡、景物肖像、心理、夢、行為、旅行、難苦、禪、自身存在、社會等的描述,往往伴隨深沉的個見和思考,顯示了詩人的關注和切入角度。他從日常生活出發,思考這個高度物質化的技術時代,人類的靈魂何處安放,詩人始終以一顆悲憫之心,為人們找尋著一條精神的出口,力圖提供給人們一次詩性的拯救。詩性的拯救在詩人的詩歌中,來自于詩人對于神秘的揭示,對神性復歸的呼喚。在技術時代,神圣已經被消解,不復存在,詩人卻用詩歌向我們傳達著一個神秘世界的口信,他為人們構筑了一個夢幻般的世界,詩人如同一個寧靜的記錄者,斜舉著閃爍的汽燈漫游在宇宙黑暗的大廳中,平靜的端詳、冥想。一直看到遙遠的海浪移動的無邊門檻,看到“讀著微型信箋”的蒼蠅,看到地下“未出生的森林已靜等了千年”。
藝術特色
貫穿融合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一方面把自己耳聞目睹的一切——風、雨、日、月、天、地與文學和哲學的推動力以及社會經驗加以熔化,然后鑄成一種獨立的整體——詩。他善于從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機物和科學結合到詩中。另一方面,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把印象主義、象征主義、表現主義和北歐抒情詩歌傳統融為一體。他既沉湎于內心,又時刻關注著現實世界。他內斂、惜墨如金,對古老的意象和典故推陳出新。同時,他的詩歌音樂感強烈,具有奇特的交響效果他的詩歌在世界詩壇是一道奇崛的文學景觀。他將歐洲古典象征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雜糅于一爐。
語言凝練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內心的純凈并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他一生寫詩都很簡短,像原子彈,隱藏著充沛的能量。他與世界之間保持著一種契合,以自身的感受力去溝通,去表達個人的見解。在其寶石般的語言里呈現出詩歌絕對的美。?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非常緊密,喜歡使用很少的字詞和聯想的手段來表達非常強烈的感情,類似日本俳句。他的詞已經不是詩的組成部分,而是音節。特朗斯特羅姆還喜歡采用自由的節奏和古詩的結構,比喻大膽而用語溫和,常引發令人意外的聯想。他的詩充滿了味道、顏色、振動和雜音,與文學史上保爾·瓦萊里的“純詩”相近。雖然有“為藝術而藝術”的味道,但超出了純粹的完美主義,是“心理地、邏輯地自問”。
獲獎記錄
文學類 | ||||||||||||||||||||||||
|
人物評價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通過凝練、透徹的意象,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瑞典文學院評)
他(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作品語言風格簡潔凝練,意象奇特而精準,帶有禪意,有中國唐詩的意蘊。(翻譯家李笠評)
特朗斯特羅姆把象征主義、表現主義、印象主義與傳統的歐洲抒情詩結合了起來,并體現了他的宗教信仰所帶來的某種寧靜。(詩人北島評)
也許正因為他(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在冷戰期間拒絕任何一種政治立場,讓他能在鐵幕背后自由地穿梭,與更多元的文化接觸,讓他在文學世界中有了更通透更明亮的眼睛。(《衛報》評)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可以說是20世紀下半葉歐洲現代主義詩歌最后的一個代表,他把這種風格寫到極致,在我看來,他是一個范例性的詩人。(詩人、詩歌評論家王家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