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斯特魯維(美國天文學家)
美國天文學家。生于烏克蘭。為恒星分光學作有重大貢獻。以發現恒星中有氫和其他元素的廣泛分布而著名。曾任葉凱士和麥克唐納天文臺臺長、芝加哥大學天文系主任和國際天文聯合會主席。還是多產作家,先后發表700多篇文章。主要著作有《恒星演化》和《宇宙》等。
簡介
奧托·斯特魯維(Otto Struve,俄語名:Отто Людвигович Струве,奧托·路德維戈維奇·斯特魯維,1897年8月12日-1963年4月6日) 俄裔美國天文學家,波羅的海德國人、俄國天文學家路德維希·斯特魯維之子。
生平
1897年8月12日出生于沙俄境內的哈爾科夫?(現屬于烏克蘭)。1919年畢業于哈爾科夫大學。1921年移居美國,歷任葉凱士天文臺、麥克唐納天文臺、勒施奈天文臺和美國國立射電天文臺臺長。美國科學院院士。1932~1947年任美國《天體物理學雜志》主編。1952~1955年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
天文學世家斯特魯維家族的最后一員,俄國著名天文學家、普爾科沃天文臺創始人瓦西里·雅可夫列維奇·斯特魯維曾孫,天文學家路德維希·斯特魯維之子。生于俄羅斯帝國烏克蘭哈爾科夫。原先在哈爾科夫大學上學。1916-1918年因在沙俄軍中服役而中斷學業,十月革命后,他1919-1920年又參加白軍,白軍崩潰后,1920年在土耳其艱難的度過數月,1921年去美國,1923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7年入美國籍。在美國他先在葉凱士天文臺工作、開始研究恒星光譜學,對恒星物理的研究做出卓越的貢獻,通過研究獵戶座β和其他恒星,他發現來自距離遙遠的熱星的光譜有時有一條鈣的暗線(吸收線),盡管如此,他認為不能由此得出恒星本身有鈣的結論,1925年,他認為這條鈣線是由主要位于銀河平面巨大鈣云產生的。1932年任葉凱士天文臺臺長,同年組織籌建德克薩斯麥克唐納天文臺,隨后任臺長,經過兩年多的探索,1938年提出星級空間有氫,這一發現對后來的射電天文學至關重要。他還指出,許多恒星繞自身的軸迅速旋轉,很多恒星的自傳周期為一天或不足一天。斯特魯維對變星、雙星、聚星和特殊星的光譜也做過深入分析,1947年他辭去葉凱士天文臺和麥克唐納天文臺臺長之職,到芝加哥大學任天文系主任,1950-1959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1959-1962年任美國國立射電天文臺第一任臺長。曾任《天體物理學雜志》總編。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46年任美國天文學會會長,1951年任太平洋天文學會主席?,1952-1955年任國際天文聯合會主席。任職期間,他努力防止天文學聯合會因冷戰而分裂。
斯特魯維的研究工作屬于恒星光譜學范疇。從1924年起長期從事雙星的光譜研究,確定雙星的質量和軌道。于1929年發現B型星大氣中氫線和氦線在擴展,這表明斯塔克效應是引起恒星光譜中星線擴展的一個主要因素,而這種擴展可用來測定恒星亮度。同時還發現,在超巨星大氣中存在大范圍紊流。同年,和弗羅斯特(Frost,EdwinBrant,1866-1935,美國天文學家,曾發現火星和木星軌道間的小行星)一起根據368顆B型星的視向速度確定太陽在恒星中的運動參數,并研究光譜和自轉速度關系。斯特魯維是研究銀河系彌漫物質創始人之一,根據許多天文臺得出的近2000顆星的光譜完成對電離圈氫、氦星際線的研究,證明其強度取決于距離。斯特魯維發表的有700多篇論文,主要著作有:《恒星演化》(1950)、《20世紀天文學》(1962)、《宇宙》(1962)等?。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