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威廉·威廉姆遜(有機合成的先驅人物)
亞歷山大·威廉·威廉姆遜(英語:Alexander William Williamson;另譯:亞歷山大·威廉·威廉森;1824年5月1日-1904年5月6日)是一位英國化學家,他被認為是有機合成的先驅人物。有機化學工業(yè)中著名的“威廉姆遜合成”即以他的名字命名。他也是日本近代化先驅“長州五杰”的重要導師。
生平
1824年5月1日威廉姆遜出生于英國倫敦。1840年他按照父親的愿望進入海德堡大學學習醫(yī)學,參加了利奧波德·格梅林(Leopold Gmelin)的化學課程和弗里德里?!ぬ┑侣慕馄蕦W課程,但他漸漸希望成為一名化學家。1844年4月在格美林的幫助下,他到了吉森大學尤斯圖斯·馮·李比希的化學實驗室工作兩年。隨后他來到了巴黎,在他父親的老上司約翰·斯圖爾特·密爾推薦下,成為奧古斯特·孔德的家庭學生,主要學習高等數(shù)學。同時,他利用空余時間在自己的住所進行有關酰胺的化學實驗。
1849年初威廉姆遜在巴黎結識了倫敦大學學院的化學教授托馬斯·格雷姆,格雷姆希望他來接替因病去世的喬治·佛恩斯的分析與應用化學教授職位。威廉姆遜的申請獲得了批準,當年十月起,他成為倫敦大學學院的應用化學教授。1850-1852年他發(fā)表了自己對醚類的合成反應的研究結果。1855年到1887年退休期間他擔任了該學院的化學系主任。1904年5月6日,威廉姆遜在位于英格蘭東南部薩里郡的欣德黑德村逝世,享年80歲。他的遺體埋葬在薩里郡的布魯克伍德公墓內。
化學研究
威廉姆遜的主要學術造詣在化學方面。1850-1852年間他系統(tǒng)地研究了醚的性質和合成方法。當時已經(jīng)得知乙醇在硫酸的作用下發(fā)生反應可以生成乙醚,威廉姆遜使用乙醇鈉和一碘乙烷反應,也合成了乙醚的方法,即為現(xiàn)今廣為知曉的醇鈉與鹵代烷反應生成醚的“威廉姆遜合成”。對這一反應進行分析之后,威廉姆遜認為其機理是一碘乙烷中的乙基取代了醇鈉中的鈉,生成了醚。
根據(jù)對醚的合成的研究成果,威廉姆遜提出了“類型論”。他把水寫作以氧為中心的形式(H-O-H),也把乙醇(C2H5-O-H)乙醚(C2H5-O-C2H5)寫成類似的形式,認為乙醇是水中的一個氫被乙基取代,乙醚是兩個氫都被乙基取代的產(chǎn)物,從而把一些有機物歸結為水的類型,認為其兩端取代的基團不同導致了其化學性質不同,他們之間的轉化就是組成有機物的基團的互相交換,他應用這一理論解釋了在硫酸的作用下,乙醇可以生成乙醚這一反應,認為硫酸先與一分子乙醇發(fā)生基團的交換,生成的中間產(chǎn)物再與另一分子乙醇發(fā)生交換,最終生成乙醚,硫酸在產(chǎn)物中起催化作用,這是對催化機理的最早解釋之一。
榮譽
因威廉姆遜在化學方面的杰出貢獻,1862年,他被授予“皇家獎章”(Royal Medal),這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最高榮譽。1855年,他被選舉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873年至1889年,威廉姆遜擔任英國皇家學會的涉外秘書。1863年至1865年和1869年至1871年,威廉姆遜二度擔任英國倫敦化學會會長。
長州五杰
威廉姆遜是日本近代化先驅群體“長州五杰”的導師。1863年,五位日本學生(伊藤博文、山尾庸三、井上勝、井上馨、遠藤謹助)經(jīng)中國上海偷渡來到英國倫敦,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近代科學技術。威廉姆遜即是他們的導師。這五位日本學生之后返回日本,為日本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被稱為“長州五杰”。
這五位日本學生回到日本后都在政府中擔任重要職務,其中伊藤博文成為日本首位內閣總理大臣,山尾庸三被稱為日本的“工業(yè)之父”,井上勝被稱為日本的“鐵路之父”,井上馨歷任外務大臣、農(nóng)商務大臣、內務大臣和大藏大臣,遠藤謹助曾擔任日本造幣局局長多年。
伊藤博文在倫敦大學學院留學期間曾經(jīng)住宿在威廉姆遜家中。由于在英國學習生活經(jīng)歷的影響,伊藤博文認為日本必須走上西化的道路。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wǎng)友創(chuàng)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yè)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yè)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如您發(fā)現(xiàn)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