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魏朝開國皇帝,曹操的次子)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曹操的次子,三國時期魏朝的創建者。丕少時好弓馬,誦詩、論。及長,熟讀《五經》、《四書》、《史記》、《漢書》;諸子百家之言,無不畢覽。他生于戰亂年代,青年時便隨軍作戰。建安16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22年(217年),被曹操立為嗣。曹操死后,丕襲魏王、丞相。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為魏文帝,都洛陽。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建置。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陽,時年四十歲。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謚號文皇帝,葬于首陽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漢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譙。曹丕聰穎的天資和后天良好的教育成長環境,給予了他深厚的文學素養。年少成長的階段,他廣學博覽“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為日后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認為時下兵荒馬亂,教曹丕學射箭。曹丕六歲時學會了射箭,曹操又教曹丕騎馬,曹丕八歲時學會。?曹丕十歲開始就隨父親征戰南北,長時間的軍旅生活鍛煉了他強健的體魄,而且還豐富了他的見聞,為其詩篇創作積淀了大量的素材。隨著他年齡與閱歷的不斷成長,艱苦生活環境帶來的精神沖擊,逐漸形成了他特有的沉郁性格氣質。
建安二年(197年),曹丕隨曹操南征張繡,張繡先降后反,曹操長子曹昂和侄兒曹安民遇害,年僅十歲的曹丕乘馬逃脫。?建安九年(204年),曹丕隨曹操攻破鄴城,納袁熙之妻甄氏。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丕被司徒趙溫舉薦,曹操認為趙溫舉薦他的兒子,并不是因為他真實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祿勛郗慮持節奉策免去趙溫官職。
建安十六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帶著曹丕等人,回到亳州老家上拜墳墓。事畢,曹丕等乘馬游觀,經過東園,循著渦河,穿過高林,駐馬書鞭,寫下《臨渦賦》。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丕帶著其子曹叡和東鄉公主,隨曹操東征孫權。
奪嫡之爭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昂死后,曹操還曾打算傳位給環夫人所生的曹沖。曹沖字倉舒,是個神童,五六歲時智力已經“有若成人”。“他不僅聰慧過人,并且天性仁厚愛人,常常為不慎犯了過失的設法解免,“賴以濟宥者,前后數十”。為此,他深得曹操的寵愛。可惜天不福曹氏,這樣一個寧馨兒卻在十三歲時就得病夭折了。他死后,曹操曾對曹丕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后來也常對人說:“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然而,多才多藝的曹丕之后又出了一個曹植,其風流文采竟然更勝乃兄,深受曹操寵愛。于是就發生了丕、植兄弟間的奪嫡之爭。
曹操長期在立嗣上狐疑不決,難免不影響下屬。時間一長,下屬間漸漸形成了擁丕派和擁植派兩個集團。擁丕派有桓階、邢頤、吳質、賈詡等等,擁植派有丁廙、丁儀、楊修、孔桂、楊俊等等,各自結為黨羽,設計謀,造輿論,爾虞我詐,互相傾軋。擁植派中的楊修是個智謀過人的奇士,又身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別靈通,對曹植十分有利,在他出謀畫策之下,曹植在這場爭奪戰中漸占優勢,“幾為太子者數矣”。?但因其“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而為曹操所不悅。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諷密謀攻打鄴城,與之同謀的陳祎自首,曹丕率眾平定,誅殺魏諷。
登基為帝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陽,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承丞相位,稱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初登高位手掌大權的曹丕,面對突而其來的權力交接,心理上不免有些激動和志滿意得。面對從乃父手中接管下來的國家,深感完成乃父復興國力和實現統一之遺志,將是他人生今后任重而道遠的責任。
曹丕從東漢末年,綱紀紊亂的歷史中吸取教訓,迅速將權力集中在手,穩定政權局勢。他深知只有加強鞏固自己的集權,才能鞏固自己的權利寶座的重要性。他一開始就從內部權利制衡中著手,迅速做出反應。他籠絡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勢力,重新分配在權利蛋糕上的占有份額,同時打擊排除異己勢力。二月,任命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已卯,任命夏侯惇為大將軍。濊貊、扶馀單于、焉耆、于闐王皆各遣使奉獻。五月,冊封投降的山賊鄭甘、王照為列侯,又命蘇則督軍平定武威、酒泉和張掖的叛亂。七月,孫權遣使奉獻,同月,命夏侯尚、徐晃與蜀將孟達里應外合,收復上庸三郡。武都氐王楊仆率種人內附,居漢陽郡。甲午,帶著軍隊駐扎在譙,在邑東以酒食慰勞六軍和譙郡父老。
十一月癸卯,下詔收斂、祭奠陣亡將士。乙卯,漢獻帝禪讓,曹丕三次上書辭讓。?辛未,曹丕登受禪臺稱帝,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大赦天下。?黃初元年(220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郡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
平胡征吳
曹丕對外一向主張征伐,渴望早日實現統一山河的志向。他積極折沖疆場,曾兩次興師伐吳。黃初二年(220年),吳國孫權攻擊劉備,關羽敗走麥城被殺,遂收荊襄之地。孫權害怕劉備報復首尾難顧,假意與魏曹丕修好“孫權遣使者奉章,并遣于禁等還。”曹丕遣“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孫權假意稱臣。劉備憤孫權之襲關羽,率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劉備盛怒不許。是年,攻破吳軍巫口和姊歸兩處。
黃初三年(221年)正月,孫權給曹丕上書言說出兵迎敵,曹丕作《報吳王孫權書》鼓勵其殺敵。二月,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是后西域復通,置戊己校尉。三月,封曹叡為平原王,弟弟曹彰等11人皆為王。四月,封曹植為鄄城王。閏月,孫權破劉備于夷陵。當初曹丕聽說劉備率軍東下,與孫權交戰,樹柵連營七百余里,對群臣說:“劉備不懂兵法,哪有連營七百里抵抗敵人的!‘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這是用兵的忌諱,孫權打敗劉備的上書快到了。”過了七天,孫權擊破劉備的文書送到。八月,蜀大將黃權率眾降。九月庚子,立郭女王為皇后。隨后孫權因解除了蜀國的威脅,孫權遣長子孫登入魏為質一事拖延再三,魏吳兩國的聯合也逐漸出現貌合神離的狀況。同年十月,“孫權復叛。復郭州為荊州。帝自許昌南征,諸軍兵并進,權臨江拒守。”對于孫權的欺騙與背叛,曹丕十分惱怒,又下《伐吳詔》鼓勵將士們曰:“南征進軍,以圍江陵,多獲舟船。斬首執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 表示堅決要南征孫權之意。
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并進,曹真、張郃、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范、?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僅朱然獲勝,曹丕勝利在望,卻不料遇到疫疾,孫權乘機重新遣使納貢,?雙方言和,曹丕退兵。十一月辛未,命鎮西將軍曹真率諸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封賞等,平定河西。過了十天,破胡告檄傳到洛陽,曹丕非常高興,大笑說:“我在帷幕之內運籌帷幄,諸將在萬里之外奮勇作戰,其相應若合符節。前后戰克獲虜,沒有如此之多的。“
黃初四年(223年),曹仁、曹彰、賈詡先后去世。黃初五年(224年)四月,曹丕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臨江觀兵
黃初六年(225年)二月,派遣使者從許昌到沛郡詢問民間疾苦,救濟貧困者。同年,并州刺史梁習大破鮮卑軻比能。
十月,曹丕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余萬,旌旗數百里。當年大寒,水道結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期間,經過雍丘,到曹植處所,與曹植見面,增其戶五百。?十二月,曹丕一行從譙經過梁,派遣使者用太牢祭祀已故的漢朝太尉橋玄。
去世
黃初七年(226年)正月壬子,曹丕回到洛陽的宮殿。五月丙辰(6月28日)曹丕病重,詔令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叡。讓后宮淑媛、昭儀已下的都各自歸其家。五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時年四十歲,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樹不墳,葬于首陽陵。
為政舉措
政治
- 政治體制
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臺兩項新政:
第一項新政是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改設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兩種官職,定員各四人,同時又宣布:嚴禁宦人干政、宦人為官,最高只能充任”諸署令“,從制度上鏟除宦官干政的根源。為了傳之久遠,他還依照”國有大事則鏤于金版“的古訓,命人把上述政令鐫刻在金屬的簡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
第二項新政是采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系,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曹丕于黃初元年(220年)果斷稱帝,結束漢朝四百年統治,開創士族政治之先河。登基之后,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于中書省。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后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同時,曹丕整肅朝綱,于黃初二年(220年)頒布《日食勿劾太尉詔》,以革除無辜歸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 年)頒發《禁誹謗詔》和《百官不得干預郡縣詔》,以改變相互誣告與朝臣頤指的世風。
- 消除割據
此外,曹丕在位時,還假借征吳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漢末以來,青、徐一帶存在著以臧霸、孫觀等為首的割據勢力,他們雖歸順曹操,卻擁有獨立的地盤和兵力,曹操不得不對他們采取羈縻政策。曹操剛死,在洛陽的青、徐兵就發生騷動,曹丕采取撫而不討的策略,穩住了他們,控制了局面;黃初三年(222年),曹丕以孫權不納質子為由,三路伐吳,借機剝奪了臧霸的兵權;黃初五年、六年(224年、225年),曹丕兩次親自督師伐吳,均止步于廣陵,未與吳軍交鋒,卻平息了利城兵變,徹底解決了青、徐的隱患。因此后世推測,曹丕親征的真實目的不是伐吳,而是以此為幌子不聲不響地平定青、徐割據勢力,充分表現出他作為政治家的小心謹慎又不失堅決果斷的素質。
史學家田余慶評價說:“曹丕在廣陵之役中最終解決了青徐豪霸割據一方的問題,增進了魏國的穩定,鞏固了北方的統一,可以說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稱說而又被人們忽略了的政治大事……廣陵之役解決了青徐問題,使東方歸于一統,魏國國勢更加強大起來”。
經濟
在經濟方面,曹丕繼續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黃初末,魏國國庫充實,累積巨萬,基本解決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同時,采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
曹丕提倡節儉、薄葬,下詔禁止厚葬、淫祀。預作《終制》。
文化
- 重視文教、禮樂
黃初二年(220年),下令人口十萬以上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如有特別優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戶口限制。
黃初三年(222年),又頒布《取士勿限年詔》,以打破年齡界線,提出 無論老幼只要“儒通經術,吏達文法”都可試用的用 人之法。
黃初四年(223年),在原來漢室樂舞的基礎上制禮作樂,朝堂之上宗廟之中演奏起正世樂、迎靈樂、武頌樂、昭業樂、鳳翔舞、靈應舞、武頌舞、大昭舞、大武舞。
黃初五年(224年),封孔子后人孔羨為宗圣侯,享食邑百戶,重修孔廟,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谷梁博士。
曹丕的這些舉措,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復興。
軍事
曹丕在位六年,統治期間,曹魏國力進一步增加,版圖得以擴大。
- 與諸胡
曹丕在擔任魏王時,令蘇則平定武威三種胡、酒泉和張掖的叛亂;?稱帝之后,命曹真督軍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統治,并設置了西域長史府。
因北狄強盛,侵擾邊塞,于是曹丕任命田豫為持節、護烏丸校尉,牽招、解俊同為護鮮卑校尉,田豫、牽招、梁習等將領在北疆表現出彩,多次擊敗鮮卑。
- 與蜀漢
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年)命夏侯尚、徐晃招降蜀漢宜都太守孟達,大破劉備義子劉封,收復上庸三郡。
- 與孫吳
孫權曾向魏稱臣,接受吳王封號。經過多次斡旋,魏吳最終走向敵對,曹丕三次親征東吳,均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
歷史評價
三國
曹植:祥惟圣賢,歧嶷幼齡。研幾六典,學不過庭;潛心無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瑩。
卞蘭: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覽照幽微,才不世出,稟聰睿之絕性,體明達之殊風,慈孝發于自然,仁恕洽於無外。是以武夫懷恩,文士歸德。竊見所作典論,及諸賦頌,逸句爛然,沈思泉涌,華藻云浮,聽之忘味,奉讀無倦。
兩晉南北朝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葛洪:自建安之后,魏之武文, 送終之制,務在儉薄,此則墨子之道, 有可行矣。
劉勰: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援,故不競于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選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
垣榮祖: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于天下可不負飲矣!
隋唐五代
《陳思王廟碑》:魏高祖文皇帝,紹即四海,光澤五都,負彰魈茫朝宗萬國,允文允武,庶績咸熙,正踐升平,時稱寧晏。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應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
郝處俊: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后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
劉知幾:文帝臨戎不武,為國好奢,忍害賢良,疏忌骨肉。
張說:周文王之為太子也,崇禮不倦;魏文帝之在青宮也,好古無怠,博覽史籍,激揚令聞,取高前代,垂名不朽。
王鍇:文帝八歲能屬文,博覽古今,貫穿經史。及居帝位,益尚謙和。坐不廢書,手不釋卷。
宋明
陳亮:至于欲使當時累息之民得闊步高談無危懼之心,未嘗不為之三復也,于是時吳蜀爭帝,中國庶幾乎息肩矣,是以在位七年而謚曰文也。
郝經:丕特負贓胠篋之盜。操死丕直取,自以為可也,乃從容禪讓,自以為舜、禹復出,其自欺也甚矣!且輕薄佻靡,未除貴驕公子之習,不矜細行,隳敗禮律,刻薄骨肉,自戕本根,亂亡基兆,已在于是。孔明謂為土龍芻狗,宜哉!
張溥:霸朝初創,力更舊輒,至待山陽公以不死,禮遇漢老臣楊彪不奪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胡應麟:詩未有三世傳者,既傳而且煊赫,僅曹氏操、丕、睿耳。然白馬名存鐘《品》,則彪當亦能詩。又任城武力絕人,倉舒智慧出眾。阿瞞何徳,挺育多才?生子如此,孫仲謀輩詎足道哉!?
王世貞:自三代而后,人主文章之美,無過于漢武帝、魏文帝者。
近現代
毛澤東:曹丕也是他兒子,也有些才華,但遠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可他后來做了皇帝,是魏文帝。歷史上所稱的‘建安文學’,實際就是集中于他們父子的周圍。一家兩代人都有才華、有名氣,在歷史上也不多見哪!
郭沫若:曹丕在政治見解上也比乃弟高明得多,而在政治家的風度上有時還可以說是勝過他的父親。如令宦人為官不得過諸署,禁母后預政,取士不限年資但糾其實,輕刑罰,薄賦稅,禁復仇,禁淫祀,罷墓祭,詔營壽陵力求儉樸等等,處處都表示著他是一位舊式的明君典型。
馬植杰:從曹丕的政治設施來看,也有些不錯的。拿曹丕與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屬中等偏上者。
葉嘉瑩:魏文帝在即位后,曾下了息兵詔,下了薄稅詔,下了輕刑詔。他實在是一個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夠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是很可惜,他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時候只有四十歲。
親屬成員
父母
- 父親:曹操,字孟德,官至丞相、魏王、冀州牧,曹丕登基后追封為武皇帝。
- 母親:卞氏,曹操之妻,曹丕登基后尊為太后,謚號武宣卞皇后。
后妃
妻子
- 嫡妻:任氏,出身鄉黨名族,曹丕原配,性格狷急不婉順,多與曹丕不和,建安中被廢黜。
- 皇后郭女王,南郡太守郭永女,29歲嫁與曹丕,曹丕即位立為魏王夫人,魏受禪冊封貴嬪,222年晉升皇后。死后與曹丕合葬,謚號“德皇后”。
- 文昭皇后:甄氏,上蔡縣令甄逸女,初為袁熙婦,后被曹丕所納,生曹叡、東鄉公主。黃初二年被賜死。其子曹叡繼位追謚文昭皇后。
妃嬪
- 獻帝二女,漢獻帝劉協兩女,黃初元年入宮為妃。
- 李貴人,生子曹協。
- 陰貴人,東漢大族南陽陰氏女。
- 柴貴人
- 潘淑媛,生子曹蕤。
- 朱淑媛,生子曹鑒。
- 仇昭儀,生子曹霖。
- 徐姬,生子曹禮。
- 蘇姬,生子曹邕。
- 張姬,生子曹貢。
- 宋姬,生子曹儼。
子女
兒子
- 曹叡,魏明帝(206年?—239年)(母:甄氏)
- 曹喈,字仲雍,文帝次子,出生兩月夭折。(母不詳)
- 曹協,贊哀王(早逝)(母:李貴人),子曹尋。
- 曹蕤,北海悼王(?—?)(母:潘淑媛)
- 曹鑒,東武陽懷王(?―224年)(母:朱淑媛)
- 曹霖,東海定王(?—249年)(母:仇昭儀),子曹啟、曹髦。
- 曹禮,元城哀王(208-229年)(母:徐姬)
- 曹邕,邯鄲懷王(?-229年)(母:蘇姬)
- 曹貢,清河悼王(?―223年)(母:張姬)
- 曹儼,廣平哀王(?―223年)(母:宋姬)
女兒
- 東鄉公主(?—?)(母:甄氏)
軼事典故
喜愛葡萄
曹丕在世時甚喜愛葡萄一物,并對古作蒲桃。
此于《與吳監書》、《詔群醫》中有記:“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此言被服飲食,非長者不別也……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萄。當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于鞠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曹丕在其詔書中也曾記:“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葡萄石蜜乎?”
由此可見,曹丕的確對葡萄鐘愛有佳。
允文允武
曹丕善擊劍騎射,好博弈彈棋,在《典論》的自敘中更自詡其非凡箭藝,能“左右射”,可謂文武兼備。
有一次,曹丕和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共同飲宴。曹丕一向聽說鄧展精研武術,擅于運用各種兵器,而且還能空手入白刃,因此,曹丕就和鄧展談論起劍術,談著談著,曹丕直率地說:“我過去對劍術曾經有過研究,而且也得到高明的傳授,我覺得你剛才所說的某處是不對的。”鄧展聽了曹丕的話,很不服氣,要求和曹丕在實戰中較量一下。此時,正是酒酣耳熱之后,大家正在吃甘蔗,于是就以甘蔗為劍,下殿后對打起來,幾個回合下來,曹丕連續三次都擊中鄧展的手臂,左右皆大笑起來。鄧展不覺臉紅,更不服氣,要求再來一次。曹丕就故意說:“我的劍快而集中,很難擊中對方的面部,因此只是打中了你的手臂。”鄧展說:“別說了,我們再來一次吧。”曹丕知道這次鄧展一定會突然間向中路猛攻,就裝假不經意地向鄧展進擊,鄧展果然如曹丕所料,猛地沖殺過來,曹丕卻迅速退步閃過。出手如風,從上方截擊,一下打中鄧展的額角,這一下使得一同喝酒的人都禁不住驚叫起來。
這一幕比劍結束后,曹丕和鄧展二人還座繼續暢飲,曹丕笑著對鄧展說:“從前有一個名醫叫楊慶的,他曾叫淳于意將自己的舊秘方全部拋棄,另外教授他的秘術,我看鄧將軍還是把舊技拋棄,接受新的重要的擊劍方法吧。”話音剛落,滿座都不禁歡笑起來。
臨臺立誓
永始臺原是漢魏故都丞府建筑群的一部分,曹操安置曹丕在此修文習武。曹丕娶郭女王之后,便將她安置在此處,時刻伴于身邊。郭女王與曹丕情義相投,恩愛異常。可是時間一長,郭女王愁容漸生。曹丕不知何故。郭女王說:“妾出身寒微,自知不配伴君,今雖樂,恐難長久。”曹丕聽后向郭女王立誓:”吾愛卿出自誠心,今生生死與共,永遠如初,此臺以為證。”這座殿臺遂被人稱作永始臺。
哭吊王粲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去世,當時還是魏王世子的曹丕與其交情非常深厚,親臨哭吊。在靈堂上,曹丕建議道:“仲宣(王粲字)生前喜歡驢叫,我們就各學一聲驢叫來送走他吧!”于是吊客紛紛學驢叫,此事一時傳為佳話。
煮豆燃萁
主詞條:煮豆燃萁
曹丕曾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就要把他處死,曹植在七步之內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了這首詩,感到非常慚愧。
按:此事件不見于正史《三國志》,此詩亦不見于《曹植集》,其真偽歷來爭論不休。亦有人認為確有兄弟鬩墻之事,但現存的《七步詩》為后人偽托。
預言成真
漢靈帝熹平五年(176年),譙縣上空出現了黃龍,光祿大夫橋玄問太史令單飏說:“這是何吉兆?”單飏回答:“以后必有稱王的人在這里誕生,不到五十年,還會有黃龍出現,天象經常和人事相應,這就是天人感應。”內黃人殷登把這話默默記下來。四十五年后,殷登還健在。延康元年(220年)三月,黃龍又在譙縣再現,殷登聽到這個消息時說:“單飏的話,現在果然應驗了。”
相士算命
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曾在一次宴請中向相士朱建平詢問自己的壽命,朱建平說:“您的壽命是八十歲,四十歲時會有小災難,希望您多加小心。”曹丕果然四十而終。
主要作品
曹丕在文學上著作甚豐,成就卓著,是建安文學的積極創作者和熱心倡導者。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文學評論專著。他一生存有辭賦30篇,詩40余首,《黃覽》100卷,《列異轉》3卷。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
詩歌
曹丕詩歌形式多樣,而以五、七言為長,語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則委婉細致,回環往復,是描寫男女愛情和游子思婦題材的個中能手。
代表曹丕詩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據考寫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烏桓期間,采用樂府體裁,開創性地以句句用韻的七言詩形式寫作,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燕歌行》從“思婦”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末年戰亂流離的現狀,表達出被迫分離的男女內心的怨憤和惆悵。全詩用詞不加雕琢,音節婉約,情致流轉,被王夫之盛贊“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曹丕的一些為后人稱道的作品都在擔任五官中郎將至魏太子期間所作,他的詩歌細膩清越,纏綿悱惻。
學者葉嘉瑩在《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里,列舉鐘嶸《詩品》、劉勰《文心雕龍》和王夫之《姜齋詩話》對曹丕的評價。《詩品》將曹丕排在中品,認為他的詩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詩“率皆鄙直如偶語”(“偶語”,即兩個普通人在講話),反觀曹植則是“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文心雕龍》(才略篇)說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于先鳴”,與曹植“思捷而才俊”不同,又謂“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世人都同情曹植的處境,曹丕是兄弟爭位的勝方,人們也因此忽略他文章的美妙。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齋詩話》里直言:“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可謂為曹丕文學成就“平反”的宣言。葉嘉瑩說,曹丕是一位“理性詩人”,有節制有反省,“以感與韻勝”。
理論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著作,寫于曹丕為魏太子時,文中要點有: ①評價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的文風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說法來源于此; ②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認為作家的氣質決定作品的風格; ③肯定文學的歷史價值,“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稱“他(曹丕)說詩賦不必寓教訓,反對當時那些寓教訓于詩賦的見解,用近代的文學眼光來看,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
影響
曹丕是鄴下文人集團的實際領袖,對建安文學的精神架構起到關鍵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風骨”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①、曹丕命令劉劭、王象、繆襲等人編纂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開官方組織編纂類書的先河;
②、《典論·論文》開創了文學批評的風氣,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
③、其《燕歌行》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此對后世七言詩的創作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