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干(建安年間為丞相參軍)
傅干(175年~?), 字彥材, 北地泥陽(今陜西耀縣東南)人。建安年間為丞相參軍、倉曹屬。入魏,為扶風太守。
中平年間
中平四年,涼州刺史耿鄙、領軍將軍程球率領河西六郡兵進攻叛軍韓遂等部。耿鄙不聽傅燮的建議,急功近利,當大軍開到狄道(今甘肅臨洮縣)時,軍中發生叛亂,程球、耿鄙先后被亂軍殺死。叛軍頭領韓遂等率領十萬人馬來圍攻漢陽,城中兵少徹盡,燮猶固守。時北地胡騎數千隨賊攻郡,皆夙懷燮恩,共于城外叩頭,求送燮歸鄉里。
干年十三,從在官舍。 知燮性剛,有高義,恐不能屈志以免,進諫曰:"國家昏亂,遂令大人不容于朝。今天下已叛,而兵不足自守,鄉里羌胡先被恩德,欲令郡而歸,愿必許之。徐至鄉里,率厲義徒,見有道而輔之,以濟天下。"
言未終,燮慨然而嘆,呼干小字曰:"別成,汝知吾必死邪?蓋'圣達節,次守節'。且殷紂之暴,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仲尼稱其賢。今朝廷不甚殷紂,吾德亦豈絕伯夷?世亂不能養浩然之志,食祿又欲避其難乎?吾行何之,必死如此。汝有才智,勉之勉之。主簿楊會,吾之程嬰也。"干哽咽不能復言,左右皆泣下。
建安歲月
建安七年,袁尚遣高干、郭援領數萬軍隊,聯合匈奴單于侵犯河東,并派遣使者與關中的馬騰、韓遂等人勾結,馬騰等人私下里答應與郭援聯合。傅干勸馬騰說:"古人有言'順道者昌,逆德者亡'。曹公奉天子誅暴亂,法明國治,上下用命,有義必賞,無義必罰,可謂順道矣。袁氏背王命,驅胡虜以陵中國,寬而多忌,仁而無斷,兵雖強,實失天下心,可謂逆德矣。今將軍既事有道,不盡其力,陰懷兩端,欲以坐觀成敗,吾恐成敗既定,奉辭責罪,將軍先為誅首矣。"
馬騰于是害怕了,傅干又說:"智者轉禍為福。今曹公與袁氏相持,而高干、郭援獨制河東,曹公雖有萬全之計,不能禁河東之不危也。將軍誠能引兵討援,內外擊之,其勢必舉。是將軍一舉,斷袁氏之臂,解一方之急,曹公必重德將軍。將軍功名,竹帛不能盡載也。唯將軍審所擇!"馬騰聽從了傅干的教導,派遣馬超率精兵萬余人,并領韓遂的部隊,與鐘繇的軍隊聯合進攻郭援,大獲全勝。
建安十九年秋七月,曹操征孫權。干為參軍,諫曰:"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與武也;用武則先威,用文則先德,威德足以相濟,而后王道備矣。往者天下大亂,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吳與蜀也,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愚以為可且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分土定封,論功行賞,若此則內外之心固,有功者勸,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漸興學校,以導其善性而長其義節。公神武震於四海,若修文以濟之,則普天之下,無思不服矣。今舉十萬之眾,頓之長江之濱,若賊負固深藏,則士馬不能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則大威有屈而敵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義,全威養德,以道制勝。"公不從,軍遂無功。終於丞相倉曹屬。
談論劉備
起先劉備攻打蜀地后,丞相小吏趙戩說劉備的壞話,傅干說:"劉備寬仁有度,能夠令人為其效勞,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這三個人都是人杰,憑借劉備的雄才大略和這三位豪杰的輔佐,哪里有不濟之處?
家庭成員
先祖:傅介子。
父親:傅燮。
兒子:傅玄。
演義概況
魏參軍。建安十九年,太祖將欲起程南征,干為參軍,上書諫之。太祖覽之,遂罷南征,興設學校,延禮文士。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