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貝力龍(白堊紀晚期食肉恐龍)
阿貝力龍(學名Abelisaurus)是阿貝力龍科的恐龍的一屬,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南美洲的阿根廷。阿貝力龍體型龐大,有著短小的前肢。
簡介
阿貝利龍屬的名字意思是“阿貝力的蜥蜴”,為了紀念發現該標本的羅伯特·阿貝力(Robeto Abel),他同時也是擺放該標本的阿根廷的西波列蒂省立博物館的前館長。而阿貝力龍的學名則是以標本發現處的阿根廷科馬約地區為名。其屬及種名都是由阿根廷古生物學家何塞·波拿巴和奧尼拉斯·諾瓦斯(Fernando Novas)于1985年所命名,并將它分類在新建立的阿貝力龍科內。
名字的來歷
阿貝力龍的命名是為了紀念發現該標本的羅伯特·阿貝力,他同時也是擺放該標本的阿根廷西波列蒂省立博物館的前館長?。
形態特征
阿貝力龍身上保留了很多原始肉食性恐龍的特征,比如不僵硬的尾巴。阿貝力龍的體形龐大,頭部長而寬,咬合力很強,前肢短小,以后足行走?。
阿貝力龍只發現一部分的頭顱骨化石標本,因此很難確定軀干大小,不分學者估計身長可達7.5米1.5噸,是阿貝力龍科已知的比較大的成員,也有學者認為阿貝力龍體長可以達到9-11米,那么將是阿貝力龍科最大的物種。
分布范圍
阿貝力龍被認為生存于坎帕階的阿根廷阿納克萊托組,和較小的近親阿貝力龍科恐龍奧卡龍共享棲息地。也有學者認為阿貝力龍生存在坎帕階至馬斯特里赫特階的阿根廷艾倫組,那么阿貝力龍和較小的近親酋爾龍與霧影龍共享棲息地。
化石材料
阿貝力龍的化石只有的一個部分頭顱骨,尤其在右邊部分缺失嚴重。大部分的腭骨也缺少。除了失卻的部分外,頭顱骨大約有85厘米長。雖然它們不像其他阿貝力龍科(如食肉牛龍)般有任何冠或角,但卻在鼻端及眼上有粗糙的隆起部分,可能支撐者由角質構成的冠,而沒有在化石化過程中保存下來。在頭顱骨上亦有一般恐龍也有的大洞孔,用以減低頭顱骨重量。和近親一樣,吻寬很寬,個體吻寬估計可達32厘米,這個比例與霸王龍的吻寬相似。
年代
阿貝力龍的重組圖畫阿貝力龍是其中一種在巴塔哥尼亞發現的恐龍。阿貝力龍的化石發現于阿納克萊托組和艾倫組的交界處,究竟處于哪個地層還有爭議。阿根廷內格羅河省的阿納克萊托組(Anacleto地層,屬于內烏肯省群的一部分)是南美洲的一個地質巖層,為上白堊紀的坎帕階早期,約8300萬到7800萬年前。艾倫組(Allen地層)的時間則是坎帕階中期到馬斯特里赫特階中期7800萬年前到6800萬年前。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