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創(chuàng)建
30.9K
6893

楊振寧(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男,1922年10月1日(護照上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2年畢業(yè)于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1997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編號3421號小行星命名為“楊振寧星”?;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2022年被評為“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tǒng)計力學和凝聚態(tài)物理等領域作出里程碑性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tǒng)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量子可積系統(tǒng)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楊振寧還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生于安徽省合肥縣(后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000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隨父赴廈門大學,進小學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北平,居于清華園西院十一號;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小學三年級。

1933年,小學畢業(yè),入讀城內絨線胡同天主教圣公會崇德中學。

1937年,日軍發(fā)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wěn),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zhàn)爭影響,全家逃難,經廣州、香港、越南河內輾轉抵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歷參加統(tǒng)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lián)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畢業(yè)于昆明的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后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

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研究生畢業(yè),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留學海外

1945年,得到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就讀于芝加哥大學。

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導師是愛德華·泰勒教授。

1949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開始同李政道合作。當時的院長奧本海默說,他最喜歡看到的景象,就是楊、李走在普林斯頓草地上;同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復合模型。

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提出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的理論結構。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發(fā)表論文,推翻了物理學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稱守恒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的表現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為自傲,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愿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tǒng)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于現代科學?!?/p>

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后,鼓勵在臺灣的岳母曹秀清設法取道美國轉往中國大陸。在他的安排下,曹秀清從美國飛往日內瓦,由中國外交部的同志親自接機,安排休息數日后,轉機飛往北京定居。

1958年,當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加入外籍

1964年,加入美籍,成為美國公民;同年,應香港中文大學的邀請在新建成的香港大會堂發(fā)表演講,轟動一時,并與父母弟妹在香港相會。

196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66年起,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并任新成立的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1970年,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赴港講學。

1971年夏,楊振寧回中國訪問,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

回到美國后,楊振寧在美國好幾個城市舉行演講,許多美國人,因為受他的影響,開始對中國持友好態(tài)度,并愿意同中國親近;一些美籍華人學者,紛紛回國探訪,為祖國的科技教育事業(yè)獻計獻策。在當時中美關系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但他認為正面報道中國在各方面的許多發(fā)展是他的義務。由于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去講學或訪問,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關于中國的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tài)度,愿意同中國親近,楊振寧的功勞是非常大的。

1971年上半年,楊振寧參加保釣運動。作為海外華裔科學家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應“保釣”學生的邀請,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講,以所見中國不屈不撓之精神示于學生,感染了一批熱血青年立下報國之念。

他在保釣學生中發(fā)表題為《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印象》的演講,轟動異常。他和歷史學家何炳棣、數學家陳省身都堅決支持保釣運動,被稱之為運動的精神導師。當年臺灣赴美留學生寫的回憶錄,談到楊振寧在保釣運動中的影響力,征服了許多臺灣學生。

1971年10月,楊振寧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舉行的“歸還沖繩協(xié)定”聽證會上作證。他從歷史、地理和現實的角度全面講述了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事實,為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4年,楊振寧利用回上海探親的機會,開始了與復旦大學谷超豪等十幾位教師長達數年富有成果的合作,推動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同復旦簽訂交流協(xié)議。

1975年,楊振寧向周恩來建議加強科普工作,并建議引進《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版權。在鄧小平等領導的關心下,這本刊物進入中國,成為改革開放后我國第一本版權合作的期刊,即《環(huán)球科學》前身。

1977年,楊振寧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頓創(chuàng)辦了“全美華人協(xié)會”,任會長,促進中美關系。同年,他以該協(xié)會負責人的身份與他人共同發(fā)起成立“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瘑T會”,自費8000美金在《紐約時報》上整版刊登“致美國卡特總統(tǒng)公開信”及其他文章,敦促兩國建交。公開信全文用英文發(fā)表,旁邊加了八個中文字:“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1978年3月,在李政道?、楊振寧等人的倡導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chuàng)建首期少年班。

1979年初,鄧小平訪美,與美國總統(tǒng)卡特簽約建交,楊振寧代表全美華人協(xié)會和全美各界華人在歡迎鄧小平夫婦宴會上致辭。楊振寧致了題為“建造友誼橋梁的責任”的歡迎詞。

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fā)起成立“與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中國學者去該校進修一年。

1981年,楊振寧在美國石溪分校設立了CEEC獎金,從美國和香港募集資金,專門支持中國各大學、各研究所人員到石溪做訪問學者,到20世紀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國學者得到此獎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絕大部分按時回國到原單位服務。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榮譽講座教授。

1983年,楊振寧在香港發(fā)起創(chuàng)立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基金會從成立到2007年結束的24年中,資助金額累計達2000多萬元港幣,資助基礎研究項目數百個,使一批中青年學者脫穎而出,同時還為中山大學建成一座研究大樓。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是在香港立法注冊的非謀利性機構,它的發(fā)起人是楊振寧教授。

1983年12月,楊振寧向鄧小平建議:“國外認為,搞軟件15—18歲較有利。”由此,中科大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件專業(yè)。

1985年,楊振寧倡議建立億利達青少年發(fā)明獎。同期,楊振寧促成了“吳健雄物理獎”、“陳省身數學獎”等多個獎項。楊振寧注意到,學習能力強但缺乏科學研究創(chuàng)意是亞洲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他于1986年倡導興辦了“陳嘉庚青少年發(fā)明獎”,鼓勵青少年勤于思考,為國家發(fā)明有經濟效益的新產品。

1986年,應邀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多次接母來港共聚。同年首次赴臺灣,為吳大猷師祝壽,并出席臺灣中央研究院第十七屆院士會議。同年,楊振寧應美籍華裔數學大師陳省身之邀,在南開大學數學所建立理論物理研究室。研究室建立后,本著“立足南開,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開放精神,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所長龍以明說,理論物理研究室為我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與楊振寧先生的指導和幫助是分不開的,他親自募款支持并指導應注意的研究發(fā)展方向,親自參加該室舉辦的多次國際會議,并資助該室博士生畢業(yè)后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工作一年。

1993年,與丘成桐教授創(chuàng)立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并同任所長?。同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并被聘為東莞理工學院名譽校長。?8月,去延邊大學參觀訪問并題詞,延邊大學授予楊振寧博士為延邊大學名譽教授稱號。

1994年,楊振寧擔任顧問、執(zhí)行委員的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在香港創(chuàng)立,目的是推動中國的科技研究工作,獎勵在科技領域有成就的學者。

1994年,榮獲美國費城富蘭克林學院頒發(fā)之波維爾獎。

1995年,應聘擔任華僑大學名譽教授。

1996年,獲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兩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1996年1月,楊振寧被中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首次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該獎旨在獎勵為中國科學技術事業(yè)作出杰出貢獻的國際友人。

1997年7月1日清晨零時,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參加了回歸盛典。

1997年,清華大學為加快理科發(fā)展,時任校長王大中與楊振寧教授反復磋商后,決定根據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經驗,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將它建成一個高水平的純學術性單位(2009年更名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楊振寧出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榮譽主任,推動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幫助清華引進了姚期智等頂尖人才,為清華在香港、美國分別設立了兩個基金會,并成功募集巨額辦學資金。

同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1997年5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國際編號為342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12月,楊振寧、丁肇中發(fā)起的清華北美教育基金會,在美國特拉華州注冊,1998年獲美國國稅局批準,享有免除美國聯(lián)邦所得稅待遇。其成立的目的為:擴大清華大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特別是促進清華與美國教育、科技與文化界的交流與了解,開拓籌資渠道,爭取海外有識之士對清華教育事業(yè)的支持與幫助,實現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

1999年5月,楊振寧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該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同年,楊振寧決定將其自1944年起發(fā)表的文章、信札、手稿、著作及照片慷慨捐贈予香港中文大學,當中包括著名的諾貝爾獎章,設于港中大校園的楊振寧學術資料館因而成立。

1999年5月,在楊振寧等人發(fā)起和倡議下,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注冊登記。楊振寧談到,隨著國際科技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學科互相影響日益劇增,國際科技交流越來越重要,希望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成為中國與國際科技交流的一個平臺,促進科技交流傳播。

2000年3月16日,他建議在名校設立美國問題研究所,在美國著名專業(yè)刊物上發(fā)表論文,以增進美國知識界對中國的了解?;10月29日,在南京大學進行學術訪問的楊振寧,捐資在該校設立“楊振寧獎學金”,以獎勵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家境貧寒的優(yōu)秀本科生,獎學金基金總額為50萬元。

同年,楊振寧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了“楊振寧獎學金”,表揚研究及學術成績優(yōu)秀的中大同學,直到2012年為止,已有二百零九名本科生及十五名研究生獲得該獎學金。

2002年,擔任邵逸夫獎評審委員會主席。?

回國執(zhí)教

2003年9月22日,在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及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慶典大會上,基金會的發(fā)起人楊振寧表示,今后他的學術研究活動將以國內為主。

2003年底,楊振寧回中國定居,從此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間。

在楊振寧2003年底搬到北京清華大學長住以前,清華大學早已蓋好了三幢“大師邸”,一幢給楊振寧,一幢給楊振寧安排到清華工作的林家翹,另外一幢后來給了楊振寧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請回清華的杰出電腦數學專家姚期智。

2004年3月25日,楊振寧批評港獨政客李柱銘前不久到美國參議院“作證”的行為既不應該也不明智。楊振寧語重心長地說,根據《基本法》以至世界秩序,香港是中國一部分,這是既定事實,香港人必須有正確了解,否則香港會產生“很不利的事情”。?4月21日,清華大學設立“楊振寧講座基金”,用于聘請國際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輕學者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潛心從事科學研究。翁征宇教授成為第一位“楊振寧講座教授”。

2004年7月17日,楊振寧在北京大學,向1200多名赴京參加“全國臺聯(lián)2004年臺胞青年夏令營”的臺灣學子演講。當講到“七七事變”后的經歷時,楊先生動情地對臺灣學子說:“哪位如果再到北京來參觀,我建議你們到盧溝橋去看看,因為盧溝橋是日本人攻打華北放第一槍的地方。”

2004年9月13日,81歲的楊振寧在清華大學開始為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他說:“現在很多教授不愿意給本科生上課,但我覺得,給本科生上課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夠帶動更多的人?!彼f:“每一次課前。我要花兩個小時認真?zhèn)湔n。我要了解學生的進度。”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學特聘教授;11月12日,楊振寧在山東大學演講時強調,中國只有一個,“合則盛,分則衰”。楊振寧向山大學子們深情回憶了1997年7月1日,當他在港親眼見證香港回歸那一偉大歷史時刻的激動心情,并稱這是父輩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一天,因為“中華民族真正站起來了!”他也指出了中國存在的諸多巨大問題,但他表示,“這些問題并不比在過去100年間中華民族所經歷的巨大問題更為嚴重,既然100年前我們能夠將問題解決,那么今天的中國,憑借內在的韌性,依然可以克服困難。”

2005年4月2日,楊振寧在海南大學捐資設立“楊振寧特困優(yōu)秀生獎學金”,用于資助海南大學每年20名品學兼優(yōu)特困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楊振寧2004年11月來海南參加中國科協(xié)學術年會開幕式時,表示自己有幫扶海南省高校貧困生的愿望。以楊振寧名字命名的獎學金為每人1000元人民幣。

2005年5月,楊振寧奔赴香港為清華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籌款。他在談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yī)學院命名風波時說,如果李嘉誠先生捐給清華高等學術研究中心10億元,他一定會用李先生的名字為該中心命名。據悉,近一年來,楊教授已經完成籌款1000萬美元。

2005年7月4日,楊振寧等曾參與保衛(wèi)釣魚島運動的老將們集結,召開記者會表達保釣的立場,簽字聲明,指責李登輝說釣魚島是日本領土是錯誤的。

2007年2月,經楊振寧博士同意,東莞理工學院的教育發(fā)展基金會設立金額為1000萬元的楊振寧獎學金?。5月20日,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將其所屬的一切資產無償贈送給中山大學。該基金會的發(fā)起人楊振寧教授出席了資產贈送移交儀式,其主要內容為:現金人民幣1100多萬元,港幣約36萬元,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樓及其中的所有設備等。楊振寧在致辭時感慨地說:“我希望25年后我還能有機會看到中山大學在科研上的又一次飛躍。”

2007年9月22日,楊振寧度過85歲生日,并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舉行了一個楊振寧銅像致贈儀式。楊振寧在致辭時指出,與中大淵源甚深,早在1964年中大部分地方仍是荒山時,已翻山到訪,之后在中大執(zhí)教,又曾在中大與分別已久的父母弟妹相聚。當提及為何選擇將銅像置于中大林蔭大道附近時,他更感慨地說:“我想長久在這里看著中大發(fā)展,每年秋天見到幾千個學生拿畢業(yè)證書?!?/p>

2008年11月29日,由社會廣泛參與評選的“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結果在“國際人才高峰論壇”上揭曉,楊振寧當選。當選理由是:在中美關系尚未解凍時期,帶動一大批華人學者回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獻計獻策,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貢獻;先后在香港和美國發(fā)起成立三個基金會,成功地為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在海外募集數億元資金;推動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為清華引進“計算機諾貝爾獎”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等頂尖學者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011年4月20日,胡錦濤在清華大學會見楊振寧,得知他年近九旬還在帶研究生并給本科生講課,總書記連聲稱道,并請他注意保重身體。?同年6月,楊振寧訪問寧夏大學,寧夏大學校長何建國教授向楊振寧先生頒發(fā)了名譽教授聘書。

2012年6月,楊振寧在清華大學慶祝90歲生日,并獲得了校方贈送的刻有其重大貢獻的黑水晶一尊。黑水晶上刻有杜甫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水晶四周鐫刻著楊振寧的四個重要學術貢獻:“規(guī)范場理論”、“宇稱不守恒理論”和他在統(tǒng)計力學、高溫超導方面的成就。

同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舉行一系列活動恭賀楊振寧教授九秩榮慶,包括科普講座、學術研討會及祝壽晚宴,以表達大學同仁對楊教授的尊敬和愛護,楊振寧偕夫人出席活動,接受中大師生及親朋好友的祝賀。

2013年10月,楊振寧做客西南聯(lián)大講壇。2015年3月,被授予臺灣大學名譽理學博士學位;同月,澳門大學在清華大學向楊振寧頒授2014年度榮譽博士學位,楊振寧表示非常榮幸得到澳大最高的榮譽。同年,獲得馬塞爾·格羅斯曼獎。

2016年8月26日,楊振寧偕翁帆向中國美術館捐贈其收藏的3件熊秉明頂級雕塑作品。3件作品中的《筆架》是熊秉明專為楊振寧創(chuàng)作,作品背面有二人名字縮寫,是二人友誼的見證。?楊振寧夫婦慷慨地將“家藏”變成了“國寶”,向中國美術館捐贈出自熊秉明的《筆架》《駱駝》和《馬》3件雕塑。

2015年4月1日,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2017年2月,楊振寧教授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9年9月21日,獲得2019年度求是獎“求是終身成就獎”。

2020年8月26日,楊振寧受聘擔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名譽院長。

2021年5月14日,為支持清華大學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yǎng)和文化傳承,楊振寧先生決定將他的辦公室和資料室內的圖書、文章手稿、來往書信、影像資料,以及字畫和雕像等藝術品共計2000余件/冊無償捐贈給清華,由清華圖書館接收并設立專室(“楊振寧資料室”)進行保管和展示。

2021年5月29日,楊振寧參與拍攝的紀錄片《九零后》上映。?

2021年9月22日,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委托,教育部負責同志到清華大學看望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代表習近平贈送花籃,轉達習近平對他百歲生日的祝福,祝愿他健康長壽?。同日,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中國物理學會聯(lián)合舉辦“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祝賀楊振寧教授百歲壽辰。?

2023年4月3日,楊振寧獲香港大學頒授名譽科學博士學位,并為頒授典禮錄制短片。

助力科教

楊振寧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淵源深厚,結下了幾十年的良緣,多年來對大學的學術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楊振寧長期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講課,2006年和2007年開設的課程是“二十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讀。

廣東省科協(xié)黨組書記、副主席何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經常參加國內的學術交流,國內已有不少地方通過楊振寧教授引進了不少‘少壯派’高端人才,這其中包括楊振寧教授的弟子。”

1986年,楊振寧創(chuàng)建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本著“立足南開,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開放精神,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楊振寧創(chuàng)建后親自指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學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包括量子可積系統(tǒng),楊—Mills場,楊—Baxter系統(tǒng),量子群,關聯(lián)體系的代數結構,Yangian,紐結理論等。

楊振寧創(chuàng)建的理論物理研究室,已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培養(yǎng)的博士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成為大學副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用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的話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畢業(yè)了一批人、做出點事”。

據葛墨林院士回憶,楊振寧“管”得很細。從1988年開始,南開的理論物理室辦過7次講習班,邀請的都是各個方向最有發(fā)言權的科學家。因經費匱乏,要靠楊振寧從香港募捐講課費。

1992年,為了南開主辦的一場國際會議,楊振寧籌集了兩萬美元??紤]到大陸不易換開百元大鈔,他特地換成20元、50元的鈔票,捆在一個包里帶來。南開數學所的第一臺計算機和激光打印機也是楊振寧當時購自香港,運到天津的,他還派自己的秘書負責打字。他甚至考慮到了外賓喝咖啡的習慣,打算自帶咖啡壺。

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早期畢業(yè)生,包括吉林省政協(xié)副主席、東北師范大學副校長薛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都曾受楊振寧的資助到他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問一年。他們當時并不知道,楊振寧為了籌錢,曾發(fā)著高燒去唐人街演講。

2011年6月18日,南開大學以理論物理前沿討論的方式慶祝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25周年和楊振寧先生89華誕。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說,在慶祝之際,我們更要記住陳省身先生和楊振寧先生。正值陳省身先生誕辰100周年、楊振寧先生89華誕,他們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有超過70年的學術合作與深厚友誼,理論物理研究室則是他們晚年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25年來,理論物理研究室做出了突出成績,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所長龍以明在致辭中說,25年來,理論物理研究室為我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與楊振寧先生的指導和幫助是分不開的,他親自募款支持并指導應注意的研究發(fā)展方向,親自參加該室舉辦的多次國際會議,并資助該室博士生畢業(yè)后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工作一年。在楊先生“寧拙毋華、寧拙毋巧”、“做好活的物理”等思想指導下,師生不斷深入固有研究方向,關注新的發(fā)展,在學術競爭中鍛煉成長。今天,楊先生仍十分關心理論物理研究室的發(fā)展,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作為楊振寧親自延攬來南開的人才,理論物理研究室主任葛墨林說,我一直是在陳省身先生的親切關懷和楊振寧先生的直接指導下做事情,從他們二位身上我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數學和物理,更包括做人。楊先生雖已年近九旬,但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我們仍向他報告,得到了他的指點和支持。

朱邦芬院士:楊振寧幫助清華物理系從根本上改變了面貌,親自做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工作,我常收到他發(fā)來的電子郵件,發(fā)件時間經常是晚上10點多、11點。在清華培養(yǎng)出了多名杰出的青年物理學家,其中好幾位在國際上已經很有名聲。一共發(fā)表了近30篇SCI論文,單位都署清華大學,此外還出版了幾本專著。

楊振寧教授是2003年自美國返清華正式定居的。頭一年,他親自執(zhí)教“大一物理”;之后,他便放下了教學工作,全部精力集中到發(fā)展清華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工作上。清華大學1997年成立高等研究中心,創(chuàng)始人楊振寧任名譽主任,致力于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他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出來用于引進人才和培養(yǎng)學生。

清華高等學術研究中心,是楊振寧仿照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中心模式創(chuàng)立的,規(guī)模不大、人數不多,但人員和研究項目都一定是第一流的?!爸行摹钡娜粘_\作經費由清華校方負責,但如果要特邀一些科學家來擔任訪問學人,“中心”就要自己拿出經費。因此,籌款成了“中心”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楊振寧訂出的第一個籌款目標是一千五百萬美元,至2005年初已完成了一千萬(即七千八百多萬港元)。

籌款對大學及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楊教授舉出了一個生動的例子。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華裔學者姚期智教授,是當今計算機學的全球權威,清華校方和楊振寧都很想把他聘到清華去,姚教授本人也有此意。但是,聘請姚期智這樣一位高薪教授,在內地要經過重重“關卡”,一時之間下不了決定。但姚期智不是坐在那里干等的,聘請的機會一縱即逝。楊振寧教授馬上作出了決定,他打電話給姚期智說:“你來清華,你在美國薪酬多少,我們照付,一個子兒也不少!”楊教授說,他之所以如此慷慨“拍胸口”,就是因為研究中心已經籌到了一千萬美元,才能“財大氣粗”。如果沒有這些捐款支持,像姚期智這樣的人才就有可能和清華擦身而過?,F在,姚期智已經成為清華大學計算機學系的教授,并參與國家實驗室的工作。

楊振寧指出:目前,籌款工作對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國家各方面的發(fā)展都好了,不少當年留學不歸的尖子科技人才,都有意回國服務,但是薪酬待遇上的差距是一大障礙。目前,在美國,一位拿到博士學位兩三年的年輕教授,年薪約為六萬至八萬美元,但如果回到中國,每個月最多可以拿到一萬五千元人民幣。對一些已經結了婚有妻子、孩子的學者來說不能不考慮到錢的問題。而如果大學和研究機構有捐款支持,就可以提供同等待遇吸引一流的人才回來。

主要成就

學術成果

  • 相變理論

統(tǒng)計力學是楊振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tǒng)計力學方面的特色是對扎根于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嚴格求解與分析,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1952年楊振寧和合作者發(fā)表了3篇有關相變的重要論文。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獨立完成的關于2維Ising模型的自發(fā)磁化強度的論文,得到了1/8這一臨界指數。這是楊振寧做過的最冗長的計算。Ising模型是統(tǒng)計力學里最基本卻極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論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紀60年代才被廣泛認識。1952年,楊振寧還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發(fā)表了兩篇關于相變理論的論文。兩篇文章同時投稿和發(fā)表,發(fā)表后引起愛因斯坦的興趣。論文通過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數的解析性質,發(fā)現它的根的分布決定了狀態(tài)方程和相變性質,消除了人們對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熱力學相的疑惑。這兩篇論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論文中的單位圓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氣模型的巨配分函數的零點位于某個復平面上的單位圓上。

  • 玻色子多體問題

起源于對液氦超流的興趣,楊振寧在1957年左右與合作者發(fā)表或完成了一系列關于稀薄玻色子多體系統(tǒng)的論文。首先,他和黃克孫、Luttinger合作發(fā)表兩篇論文,將贗勢法用到該領域。在寫好關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恒的論文之后等待實驗結果的那段時間,楊振寧和李政道用雙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確的基態(tài)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黃克孫、李政道用贗勢法得到同樣的結果。他們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驚訝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項,但當時無法得到實驗驗證。不過,這個修正項隨著冷原子物理學的發(fā)展而得到了實驗證實。

  • 楊—Baxter方程

20世紀60年代,尋找具有非對角長程序的模型的嘗試將楊振寧引導到量子統(tǒng)計模型的嚴格解。1967年,楊振寧發(fā)現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費米子量子多體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矩陣方程,后被稱為楊—Baxter方程(因為1972年Baxter在另一個問題中也發(fā)現這個方程)。1967年,楊振寧還寫了一篇于翌年發(fā)表的文章,進一步探討了此問題的S矩陣。后來人們發(fā)現楊—Baxter方程在數學和物理中都是極重要的方程,與扭結理論、辮子群、Hopf代數乃至弦理論都有密切的關系。楊振寧當年討論的1維費米子問題后來在冷原子的實驗研究中顯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發(fā)明的嵌套Bethe假設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來解出了1維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來成為高溫超導的很多理論研究的基礎。

  • 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溫度的嚴格解

1969年,楊振寧和楊振平將1維δ函數排斥勢中的玻色子問題推進到有限溫度。這是歷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統(tǒng)計模型在有限溫度(T>0)的嚴格解,這個模型和結果后來在冷原子系統(tǒng)中得到實驗實現和驗證。

  • 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的理論解釋

1961年,通過和Fairbank實驗組的密切交流,楊振寧和Byers從理論上解釋了該實驗組發(fā)現的超導體磁通量子化,證明了電子配對即可導致觀測到的現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關于電磁場的基本原理,并糾正了London推理的錯誤。在這個工作中,楊振寧和Byers將規(guī)范變換技巧運用于凝聚態(tài)系統(tǒng)中。相關的物理和方法后來在超導、超流、量子霍爾效應等問題的研究中廣泛應用。

  • 非對角長程序

1962年,楊振寧提出“非對角長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從而統(tǒng)一刻畫超流和超導的本質,同時也深入探討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這是當代凝聚態(tài)物理的一個關鍵概念。1989到1990年,楊振寧在與高溫超導密切相關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對角長程序的本征態(tài),并和張首晟發(fā)現了它的SO(4)對稱性。

  • 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

對稱性是物理學之美的一個重要體現,是20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之一。從經典物理以及晶體結構,到量子力學與粒子物理,對稱性分析是物理學中的有力工具。楊振寧對粒子物理的諸多貢獻表現出他對對稱性分析的擅長。 他往往能準確利用對稱性,用優(yōu)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結果,并且突出本質和巧妙之處。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楊振寧被稱為“對稱之王(Lord of Symmetry)”。

1950年,楊振寧關于p0衰變的論文以及他和Tiomno關于β衰變中相位因子的論文奠定了他在此領域中的領先地位。1956年,θ-τ之謎是粒子物理學中最重要的難題,當時普遍討論宇稱是否可以不守恒。楊振寧和李政道從θ-τ之謎這個具體的物理問題走到一個更普遍的問題,提出“宇稱在強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中守恒,但在弱相互作用中也許不守恒”的可能,將弱相互作用主宰的衰變過程獨立出來,然后經具體計算,發(fā)現以前并沒有實驗證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恒。他們更指出了好幾類弱相互作用關鍵性實驗,以測試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恒。吳健雄于1956年夏決定做他們指出的幾類實驗中的一項關于60Co β衰變的實驗。次年1月,她領導的實驗組通過該實驗證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確實不守恒,引起全物理學界的大震蕩。因為這項工作,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時間反演、電荷共軛和宇稱三種分立對稱性

因為質疑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恒的論文預印本,所以Oehme于1956年8月致信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P)、電荷共軛(C)、時間反演(T)三個分立對稱性之間的關系的問題。這導致楊振寧、李政道和Oehme發(fā)表論文57e,討論P、C、T各自不守恒之間的關系。此文對1964年CP不守恒的理論分析有決定性的作用。

  • 高能中微子實驗的理論探討

1960年,為了得到更多弱相互作用實驗信息,利用實驗物理學家Schwartz的想法,李政道和楊振寧在理論上探討了高能中微子實驗的重要性。這是關于中微子實驗的第一個理論分析,引導出后來許多重要研究工作。

  • 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1964年,實驗上發(fā)現CP不守恒后,引發(fā)出眾多亂猜其根源的文章。楊振寧和吳大峻沒有理會那些脫離實際的理論猜測,而作了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后來分析此類現象的唯象框架。這反映了楊振寧腳踏實地的作風,也明顯顯示出他受到的Fermi的影響。

  • 楊—Mills規(guī)范場論

1954年,楊—Mills規(guī)范場論(即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論)發(fā)表。這個當時沒有被物理學界看重的理論,通過后來許多學者于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引入的自發(fā)對稱破缺觀念,發(fā)展成標準模型。這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后半葉基礎物理學的總成就。

楊振寧和Mills的論文,從數學觀點講,是從描述電磁學的阿貝爾規(guī)范場論到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論的推廣。而從物理觀點上講,是用此種推廣發(fā)展出新的相互作用的基礎規(guī)則。

在主宰世界的4種基本相互作用中,弱電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都由楊—Mills理論描述,而描述引力的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與楊—Mills理論有類似之處。楊振寧稱此為“對稱支配力量”。楊—Mills理論是20世紀后半葉偉大的物理成就,楊—Mills方程與Maxwell方程、Einstein方程共同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 規(guī)范場論的積分形式

楊—Mills理論還把物理與數學的關系推進到一個新的水準。1970年左右,楊振寧致力于研究規(guī)范場論的積分形式,發(fā)現了不可積相位因子的重要性,從而意識到規(guī)范場有深刻的幾何意義。

  • 規(guī)范場論與纖維叢理論的對應

1975年,楊振寧和吳大峻發(fā)表了論文75c,用不可積相位因子的概念給出了電磁學以及楊—Mills場論的整體描述,討論了Aharonov—Bohm效應和磁單極問題,揭示了規(guī)范場在幾何上對應于纖維叢上的聯(lián)絡。這篇文章里面附有一個“字典”,把物理學中規(guī)范場論的基本概念準確地“翻譯”成數學中纖維叢理論的基本概念。這個字典引起數學界的廣泛興趣,大大促進了數學與物理學以后幾十年的成功合作。

論文著作

論文:大約300篇發(fā)表于《物理評論》《物理評論通訊》等

著作:

《論文選集與后記1945-1980》(英文),(佛里門公司,1983)

《楊振寧文集》(中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簡體版,北京三聯(lián)書店;繁體版,八方文化創(chuàng)作室,2008)

2018年5月,楊振寧及其夫人翁帆編著的科學隨筆《晨曦集》出版發(fā)行。?

此外,還有《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質疑》《基本粒子發(fā)現簡史》《讀書教學四十年》《科學、教育和中國現代化》《科學的品格》《新世紀的科技》《20世紀的物理學》《對稱與物理》等。

個人生活

生日考辨

楊振寧的生日有兩種說法,分別為1922年9月22日和1922年10月1日。

據香港中文大學官網資料,楊振寧教授生于壬戌年(1922)農歷八月十一日。二戰(zhàn)后出國深造時,出生日期轉成公歷,當時只取其大概,證件一律記為9月22日。按正確換算,先生之生辰應為公歷10月1日,與國慶同日。

據新華網報道,楊振寧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

另據李炳安、鄧越凡兩位教授考證,楊振寧先生生日為10月1日,恰巧與國慶、楊振寧發(fā)表獲諾貝爾獎之論文的日子相同,而楊振寧先生護照上的生日為9月22日。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人情物理楊振寧》中“楊振寧大事年表”(2010年經楊振寧本人修訂)也記載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親屬成員

父親

楊武之,1896-1973,數學家、教育家,原西南聯(lián)大教授

配偶

原配:杜致禮,杜聿明長女,2003年10月過世。

現任:翁帆,1976年7月出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英語翻譯專業(yè)碩士研究生,2004年結婚。

子女

長子:楊光諾,1951年出生,美國電腦工程師。

次子:楊光宇,1958年出生,美國化學家。

女兒:楊又禮,1961年出生,美國醫(yī)生。

情感經歷

  • 17歲為學業(yè)放棄初戀

楊振寧17歲時,遇見一個叫張景朝(張景昭)的女同學,她引人注目,漂亮活潑,因為是數學系的學生,而他父親是數學系主任,所以這些同學常常到楊振寧家里找其父親。因此,楊振寧認識了張景朝。有一天,張景朝沒來之前,楊振寧稱其心境像一個很平的湖水,得知她來了以后,以后幾個月波濤洶涌,使得他心里頭很煩燥,后想了想,認為這個不好,這對其前途不好,所以楊振寧決定,現在不是交女朋友的時候,應該集中注意學習的工作。

  • 27歲師生一戀五十年

1944年,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念完六年書后,教了一年中學,教學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班上一個女學生,叫做杜致禮。1945年赴美留學時,楊振寧并沒有跟杜致禮談戀愛。1949年,楊振寧與杜致禮在普林斯頓惟一的一家中國餐館中不期而遇,兩人竟然都有了“過電”的感覺。1950年8月26日,楊振寧和杜致禮在紐約結婚。

  • 82歲演繹忘年戀

2004年12月24日,82歲的楊振寧教授與28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研究生翁帆在汕頭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記處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xù)。面對這場“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式的婚戀,有人祝福,也有人質疑。楊振寧形容未婚妻翁帆為“上帝恩賜的最后禮物”。楊振寧表示,青春并不只和年紀有關,也和精神有關。他雖然歲數上已經年老,但精神上還是保持年輕。這也是翁帆覺得他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翁帆的同學介紹,翁帆的畢業(yè)論文曾打算寫“楊振寧的翻譯思想”。

2008年1月,北京三聯(lián)書店發(fā)行了楊振寧的一本新書《曙光集》。他的前言中寫道,魯迅、王國維和陳寅恪的時代是中國民族史上的一個長夜,而他自己就成長于這個看似無止境的長夜中。他繼續(xù)寫道:“幸運地,中華民族終于走完了這個長夜,看見了曙光。我今年85歲,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應替我看到……”

2011年6月底,由學者江才健撰寫、更為全面講述楊振寧人生的書《規(guī)范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面世,在和小自己54歲的翁帆結婚引發(fā)的喧囂之后,楊振寧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在一次訪談節(jié)目中,楊振寧自曝向翁帆的求婚。

2014年10月,結婚十年后,楊振寧接受采訪時表示,不宜要孩子,因為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不在了,翁帆一個人帶著一個或者兩個孩子,那將是很困難的事。

人物關系

  • 父子關系

他的父親楊武之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當數學教授。他對于兒子的決定沒有抱怨。但楊振寧知道,直到臨終前,父親對于他加入外籍的舉動,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他。

  • 楊李之爭

楊振寧從1949年與李政道初次合作,到1957年因“宇稱不守恒”理論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62年楊振寧和李政道決裂,科學上不再合作,友誼也一筆勾銷,學術界也充滿了傳言;包括諾貝爾名聲到太太的因素。關于他們個人關系分裂的原因,楊李雙方偶有公開敘述,然而各有說辭,令外界對真實原因依然不得而知。楊振寧表示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與李政道的決裂是他今生最大遺憾。?從可靠的事件順序梳理,李政道首先宣布“宇稱不守恒”發(fā)現的主導權歸他,楊振寧才對此做出反駁??疾煳墨I,李政道在70年代和2004年對“宇稱不守恒”發(fā)現過程的論述存在著明顯的矛盾。據研究,李政道提出的“署名習慣”并不存在。

  • 楊鄧情誼,曾拯救鄧稼先

20世紀中期,鄧稼先就讀于北京崇德中學,楊振寧也在該校讀書,自此,兩人成了要好的同學和朋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楊振寧一家隨校遠赴西南大后方。

1941年夏,鄧稼先考取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此時楊振寧已是西南聯(lián)大的三年級學生,在該校,兩人又可以經常在一起切磋學業(yè)、交流心得。鄧稼先對其姐說,振寧兄是我的課外老師。

1945年8月,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不久,楊振寧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次年,鄧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在征求楊振寧的意見后,鄧稼先順利地進入美國普渡大學就讀物理系。

1950年8月,鄧稼先回到中國,從那以后,鄧稼先便和在美國的楊振寧天各一方,長時間失去了聯(lián)系。

1971年楊振寧首次回中國,到上海之后定了一份要見的親友名單,其中第一個就是鄧稼先。

鄧稼先夫人許鹿?;貞洠八娜藥汀庇袀€計劃,要把搞核武器的人打掉。年輕些的已被搞得非常之慘,那些忠實可靠功勞很大的人都被打成了特務,很多人遭了殃。當時有兩個口號:“會英文的就是美國特務,會俄文的就是蘇聯(lián)特務”,可見迫害之烈。有個很有貢獻的炸彈專家錢晉,他們拷打要他承認是特務,他堅決不承認,結果被活活打死。年輕的一批搞光后就輪到高層的了。因為不能在北京搞,他們就把鄧稼先調到青海的“221基地”去,組織了一批士兵和工人去斗他,理由是有兩次核試驗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抓住科學測試的失誤上綱上線,目的就是要把負責人鄧稼先搞掉。就在這危急的時刻,楊振寧要見他。周恩來命令把鄧稼先召回了北京,僥幸得救。

許鹿希感嘆道:“我對這件事情總覺得冥冥之中上天有個安排,讓楊振寧來救鄧稼先一命!其實,無意之中他還救了一大批中國搞核武器的人。這樣的巧合真不能用語言來描述,簡直太絕妙了!我至今想不出該怎么表達,我為此非常感激他!”?

1985年,鄧稼先被查出身患直腸癌,住院治療。1986年5月與6月,楊振寧曾先后兩次回國,去醫(yī)院探望鄧稼先。返回美國后,楊振寧想辦法搞到當時尚未上市的治癌癥的新藥,請韓敘大使通過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鄧稼先去世,楊振寧回到北京為鄧稼先掃墓,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將一只藍色盒子交給楊振寧,盒子里面整齊地放著他們的家鄉(xiāng)安徽出產的文房四寶,表示兩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永世長存。

社會任職

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艾伯特·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榮譽講座教授。

1995年,應聘擔任華僑大學名譽教授。

1997年,出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榮譽主任。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學特聘教授。

2009年,兼任廣東東莞理工學院名譽校長。

2018年4月,擔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2020年8月,受聘擔任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名譽院長。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序號

獲獎情況

獲獎年份

1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7

2

費米獎

1979

3

潤福德獎

1980

4

奧本海默紀念獎

1981

5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86

6

莫斯科大學獎

1992

7

本杰明.富蘭克林獎

1993

8

鮑爾獎

1994

9

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

1995

10

俄國波哥柳波夫獎

1996

11

昂薩格獎

1999

12

教皇學術獎

2000

13

費薩爾國王國際科學獎

2001

14

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獎

2006

15

馬塞爾·格羅斯曼獎

2015

16

2019年度求是獎“求是終身成就獎”

2019

參考資料:?

榮譽稱號

1958年,當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3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6年,獲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兩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1997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1999年,被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2015年,獲頒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

2015年3月,被臺灣大學授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2015年3月,被澳門大學授予2014年度榮譽博士學位。

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教授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此外,楊振寧還獲得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羅馬教皇學院)院士以及巴西科學院、委內瑞拉科學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學院等多個歐洲和拉丁美洲科學院的院士榮銜,以及多家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2019年12月,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

2021年12月,入選《2021中國品牌人物500強》榜單,位列第28名。

2022年3月3日,被評為“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2023年4月3日,香港大學舉行第209屆學位頒授典禮,楊振寧獲頒授名譽科學博士學位。

人物軼事

楊門長子

作為楊家長子,楊振寧為鼓勵弟妹多念書,還訂出了一些頗為吸引人的規(guī)則:一天之中,誰念書好、聽母親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搗亂就給誰記上一個紅點,反之就要記黑點。一周下來,誰有三個紅點,誰就可以得到獎勵——由他騎自行車帶去昆明城里看一次電影。

名師高徒

楊振寧讀聯(lián)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清華大學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說,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里,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楊振寧還多次說過:“在聯(lián)大給我影響最深的兩位教授是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942年,楊振寧本科畢業(yè)時,選了《用群論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動》作畢業(yè)論文,并請吳大猷做論文導師。楊振寧在研究生院讀書時,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導,對統(tǒng)計物理發(fā)生了興趣。1944年研究生畢業(yè)時,楊振寧請王竹溪教授作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在其指導下又非常成功地寫出了碩士論文,《超晶格》即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楊振寧發(fā)來唁電說:“我對統(tǒng)計物理的興趣即是受了竹溪師的影響?!睏钫駥庍€回憶道:“以后四十年間,吳先生和王先生引導我走的兩個方向——對稱原理和統(tǒng)計力學——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p>

楊振寧在研究生院期間聽了馬仕俊教授的課后,開始注意“場論”,并對變形物體熱力學也非常感興趣。

1957年12月10日,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fā)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質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領獎臺。其前,楊振寧寫信給吳大猷,感謝吳先生引導他進入對稱原理和群論的領地,并說后來包括宇稱守恒在內的許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吳先生15年前介紹給他的那個觀念有關。

血濃于水

《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學卷記載:“楊振寧于1971年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美籍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

楊振寧回到祖國,探望了病中的父親楊武之教授,首次見到了自己的岳父杜聿明和岳母曹秀清。在上海,他訪問了復旦大學、中科院生化所和生理所;在北京,他訪問了北大、清華、中科院原子能所和一些工廠、農村和醫(yī)院。他見到了他敬重的老師吳有訓、周培源、王竹溪、張文裕、趙忠堯,見到了他的同窗摯友鄧稼先、黃昆。

1971年7月28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并宴請了楊振寧和他的親屬。在席間三小時的討論及宴會后兩小時的談話中,周總理詳細詢問了美國的社會情況,楊振寧談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和看法。

楊振寧在1971年春中美關系開始解凍后不久,即毅然率先訪華,叩開了中美之間緊閉了三十多年的科學大門,意義重大。聶華桐教授用“血濃于水的骨肉之情”來描述楊振寧的愛國情懷,并認為“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楊振寧首次訪華后回到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曾多次找他,他非常鎮(zhèn)定而堅決地答道:“在中國,我的父親、母親、弟妹們——我的親屬們都在那里,我的許多朋友在那里,我想念他們,所以我要去看望他們,這并不觸犯美國的法律!”楊振寧后來說:“到1972年夏天作第二次旅行時,我已經拿定主意,作為一名中國血統(tǒng)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同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fā)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周恩來會見楊振寧時,誠懇地請他就中國的教育、科研提出意見和建議。楊振寧坦率地直抒己見:中國在教學科研中重視理論和實際的結合,這是很好的,在經濟比較落后的條件下,這也是必須的。但是,目前中國理工科大學不重視基礎教學和理論研究,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應引起重視。在科研機關里,也存在著不重視基礎理論的傾向。他還談了一些具體的建議。事后周恩來指示有關部門作了認真的研究并及時給予落實。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原院長聶華桐:

楊先生是牢記根本的一個人,對中國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多年來和他相處,我深深感到他對中國的關心,關心中國人的生活是不是在改善,關心中國的科學技術是不是在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關心培養(yǎng)中國的人才,關心中國的前途。對于在美國的中國人,他也在可能的范圍內,盡力扶助。不僅我們這批知識分子,就是在華僑社會的人,也都得到了他的幫助。這種血濃于水的感情,對于中國的那種骨肉之情,在我和他相處的16年里,是深深的感受到了的。

1971年,中美關系稍有松動,他馬上就決定回中國來看一看?;氐矫绹院螅麑χ袊那樾巫髁撕芏鄨蟾?。由于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風和為人,他的演講和報道在美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當時中美關系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但他認為正面報道中國在各方面的許多發(fā)展是他的義務。由于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去講學或訪問,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關于中國的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tài)度,愿意同中國親近,楊先生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

楊先生還花了不少時間,盡力為在美國的華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國有一些華裔認為美國的華人不夠團結,于是組織了一個全美華人協(xié)會。楊先生做了這個協(xié)會的主席,對他個人做學問來說這是一個犧牲。這個協(xié)會建立以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傳中美人民之間的友誼,促進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發(fā)揮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華人協(xié)會在報紙上發(fā)表聲明,極力主張中美正式建立邦交。

此外,以楊先生為主席的全美華人協(xié)會還盡力去促進美國華人的團結。他花了不少時間,費了不少力,設法來把華僑社會團結起來,一方面能為華僑自己爭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為中美之間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貢獻。

宗教信仰

  • 否認撰文談佛教與科學

2014年初,網絡上流傳一篇題為《楊振寧: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的文章,并且杜撰出楊振寧的言論:“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然而經過細致調查,沒有在任何演講集和傳記里面發(fā)現類似言論,最后發(fā)現是一個叫楊振華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說的,屬于以訛傳訛。

楊振寧早在2011年夏天接受香港《大公報》記者專訪的時候就曾經公開表述:“本人從來沒有贊揚過佛教和其他一切宗教,宗教和科學并沒有兼容性?!薄叭绻軐W尚有可取之處,宗教基本一無是處?!标P于題為《楊振寧: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的文章,2014年1月3日楊振寧做出公開聲明,此文非其所作。

  • 批評玄學

楊振寧反對玄學,提倡現代科學觀,對易經做出過批評,認為“《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中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4年9月3日,楊振寧在人民大會堂做了題目是《〈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的演講,歸納起來大概有五種道理:第一,中國的傳統(tǒng)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換句話就是比較注重實際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論架構。第二,科舉制度。第三,觀念上認為技術不重要,認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國傳統(tǒng)里面無推演式的思維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觀念。

英譯歌詞

2010年第16屆廣州亞運會會歌是由徐榮凱創(chuàng)作的《重逢》,值得一提的是,《重逢》是由楊振寧、翁帆夫婦譯寫的英文歌詞。

人物影響

1997年5月25日,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宣布,國際小行星中心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提名申報,將該臺于1975年11月26日發(fā)現,國際編號為342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楊振寧星”。

1999年5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將理論物理研究所命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

2004年4月21日,清華大學設立“楊振寧講座基金”,用于聘請國際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輕學者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潛心從事科學研究。

2008年11月29日,楊振寧當選“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

2020年12月18日,入選2020中國品牌人物500強,排名49。

2021年5月14日,楊振寧先生捐贈清華大學暨“楊振寧資料室”揭牌儀式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館舉行。

2021年9月22日至2022年1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大學展覽廳舉辦“楊振寧教授百齡華誕:物理巨擘 中大摯友”公眾展覽,介紹楊教授的人生里程和事跡,并展出楊教授的珍藏。

2022年9月30日晚,高山科學經典組織了一場主題為“科學大家楊振寧百歲華誕”的活動,邀請9位不同領域的科學工作者,用“專業(yè)有趣”的方式從不同維度講述楊先生的科學成就與個人故事,并在10月1日楊先生生日當天,舉辦科普書籍《楊振寧傳》的導讀活動。

人物評價

楊振寧是中美關系松動后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

我們崇敬楊先生,是因為他是當今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在世界科學領域享有崇高的榮譽;是因為先生懷有深深的愛國情懷,雖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終心系祖國;是因為先生具有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眼光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是因為先生身體力行、嘔心瀝血為國家培養(yǎng)、延攬了大批人才。?(原國務委員陳至立評)

楊振寧先生始終心系祖國物理學發(fā)展,積極組織和推動中國物理學會的對外交流和合作。楊先生不僅取得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學術成就,而且以知識分子擔當傳承了父輩的“有生應感國恩宏”,對中國物理學界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張杰評)

楊振寧先生具有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師風范,是我們心中真正的大先生、真正的大師。楊先生在一個世紀的歲月里,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觀如海的學術成就,書寫了功在世界、心懷家國的雋永篇章。?(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評)

楊教授對學問孜孜不倦,鍥而不舍地探究物理的精美奧妙,是為“智”;楊教授在科研路上奮斗向前,無畏無懼,突破邊界,是為“勇”;楊教授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科學精神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輝煌成就,是為“雙”;楊教授飲水思源,歸根東籬,全心全意全情地投入科學育人、報效祖國,是為“全”。?(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評)

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對楊振寧作出了高度評價,“楊先生是我國科學工作者的一面旗幟”。顧秉林透露,他任校長時楊振寧推薦了著名計算機專家姚期智來清華任教,為后來清華引進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八€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了出來,用于引進人才和培養(yǎng)學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說:“很多人學問很大,脾氣也比較大一點,而楊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說?!薄皸钫駥幨俏蛔鹬厝说闹液耖L者,什么事都可與他辯論?!?葛墨林認為,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師生,不僅在學問上受惠于楊振寧,人品、學風上也受益頗多。楊振寧“寧拙毋巧,寧樸勿華”的要求,影響極大。

中科院外籍院士聶華桐:楊先生是非常實在的一個人,他做的工作都是扎扎實實的,講求實際效果,實實在在,這是他的一個性格。但通常一個非常實在的人往往容易缺乏想象力;同樣地,一個想象力非常豐富的人又不容易很實在,往往容易變得想入非非,想些不切實際的事情??墒菞钕壬环矫婧軐嵲?,另一方面又有十分豐富的想像力,這是他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楊先生另外一個很突出的品質,就是誠實。一般來講,誠實往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那種誠實,在這個意義上講楊先生當然是誠實的。他對人坦誠,不會虛假的一套??墒俏矣X得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誠實。

三聯(lián)書店總編輯李昕:楊先生被一些網民批評,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言論總是為中國辯護,為當前的社會現實辯護,為中國的改革發(fā)展辯護。這些人可能并不了解,楊先生的愛國,是愛到骨子里的,而且是一貫的,永遠不變的。我在與楊先生的接觸中,無論談論什么話題,他都從不回避,愿意正面“接招”,而且敢于直言。這可能和他作為科學家的思維方式有關,他不喜歡繞圈子。當然談論中國的社會現實,不免會涉及陰暗的方面,楊先生并不否認問題的存在,但是他對未來總是抱有信心,話語間自覺不自覺地為中國的進步和發(fā)展辯護。楊先生習慣性地為中國的進步而辯護,已經成為他性格的一個部分。這與他從小接受父親的愛國主義思想影響有關,也與他作為華人在美國長期受到歧視的境遇有關?;蛟S,他也有局限性、片面性;或許,在復雜的時代背景下,他的某個觀點不免帶有幾分“天真”;或許,他的判斷也不一定都是準確的。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你可以不接受他的任何影響,但是,你不應該懷疑他的真誠。

作家江才?。簵钫駥?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件有標志意義的事。中國一向自視為天朝大國,但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敗,自此一蹶不振,信心大失。楊振寧的獲獎,如他自己所說,是“幫助改變中國人自覺不如人的心理”,不但影響許多年輕學子投身物理,他后來的思言行止,也對中國人的學術文化帶來深遠影響。

有人說楊振寧是20世紀中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識和才能的“物理學全才”,是華人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代科學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的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說:“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jié)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于優(yōu)美的實驗極為欣賞?!泵绹锢韺W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網易評

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中國政界、學術界一直受到極高的尊崇。(騰訊評

楊振寧對數學的美妙的品味照耀著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為精致的藝術品,使他的深奧的推測成為杰作。這使得他對于自然神秘的結構比別人看得更深遠一些。(物理學家戴森評)

楊振寧是一位極具數學頭腦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學歷,他對實驗細節(jié)非常有興趣。他喜歡和實驗學家們交談,對于優(yōu)美的實驗極為欣賞。(曾任布洛克海文國立實驗室主任,實驗物理學家薩奧斯評)

饒毅在《仁者壽:楊振寧先生》(載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主編《楊振寧先生百年華誕文集》)中以“君子泰而不驕”評價楊振寧先生。他認為楊先生并不固執(zhí)己見,更不居高臨下。饒毅在香港和北京,都見過《走向未來叢書》的主編金觀濤與楊先生討論、爭論。有一次對方聲音急促、臉都紅了,但楊先生絲毫不介意。楊先生對其回國,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站在科學和傳統(tǒng)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艷。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組委會評)

以“朗道尺度”來衡量科學家的成就,最高級的是牛頓、愛因斯坦和麥克斯韋,其次就是楊振寧。

6893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chuàng)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yè)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yè)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如您發(fā)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刪除處理!

一秒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一区|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一本大道香蕉在线影院| 美国omakmanta| 成av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日本三级做a全过程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青青草原亚洲视频|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免费视频| 好痛太长太深弄死我了视频| 免费看黄的网站在线看|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爆乳少妇在办公室在线观看| 手机永久无码国产av毛片| 和黑帮老大365天完整版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专区| 顶级欧美色妇xxxxx|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视频在线观看| 男人边吃奶边爱边做视频刺激|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欧美污视频网站| 大胸姐妹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欧美性猛交xxxx88|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久久久国产精品| 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制服| 在线观看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 6080私人午夜性爽快影院| 欧美人与禽交另类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www爽爽爽视频| 免费一级一片一毛片| 91东航翘臀女神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