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皎(昭義中郎將孫靜第三子,武烈帝孫堅之侄)
孫皎(?―219年),字叔朗,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將領。昭義中郎將孫靜第三子,武烈帝孫堅之侄,孫權堂弟。
初任護軍校尉,領兵二千多人,號稱精銳部隊。后升任都護征虜將軍,接替程普都統夏口,曾隨呂蒙平定荊州。219年,孫皎病死,孫權追錄他的功勛,封其子孫胤為丹陽侯。
人物生平
初任校尉
孫皎初任護軍校尉,領兵二千多人。當時,曹操多次出兵攻濡須。孫皎常常趕赴抵御,號稱精銳。后來,孫皎升任都護征虜將軍,替代程普督夏口。黃蓋和孫皎哥哥孫瑜去世后,孫皎合并了他們的部隊。受賜沙羨、云杜、南新市、竟陵為封地,自己設官置吏。
輕財交友
孫皎輕財物好施舍,善于結朋交友,與諸葛瑾關系最為友好。他委任廬江人劉靖負責下屬得失的處理,江夏人李允負責一般人事的安排,廣陵人吳碩、河南人張梁負責軍旅大事的布置,對他們傾心相待,他們都竭心盡力。
謀取民心
孫皎曾派兵伺機抓獲魏國邊境守將官吏及美女,讓他們把這些人送到自己這兒來。然后,孫皎讓這些人更換衣服并送他們回去,同時下令說:"今日所要誅討的是曹氏,他的百姓有什么罪?自今以后,不許攻擊魏國的老弱百姓。"于是,江淮地區歸附他的人很多。
上疏謝罪
孫皎曾因為小事與甘寧爭吵負氣,有人勸說甘寧,甘寧說:"作為人臣大家是一樣的,征虜將軍雖是公子,但憑什么專行侮辱人呢?我服侍明主,只應盡力效勞,以報答君主厚遇,確實不能世俗般地屈從無理之人!"孫權聽說此事后,寫信責備孫皎說:"自從我與北方為敵,中間已有十年了,起初與北方相對立時你還年小,現在已將近三十的人。孔子有言'三十而立',不只是指學習五經的事。讓你統率精兵,擔當大任,統領諸將于千里之外,是想你如楚國任用昭奚恤一樣,揚威于北部邊境,不是白白地讓你放縱個人意志。最近聽說你與甘興霸飲酒,因酒醉發作,侵犯了他,他請求歸屬呂蒙管轄。此人雖說粗魯豪放,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然而他總還算是個大丈夫。我親近他,并非偏愛他。我親近愛護他,你卻疏遠憎惡他,你所做的常與我的作法相背離,這樣可以長久嗎?居家待人以敬,行事講求簡明,就可以統治百姓;以仁愛待人,能寬容大度,就可得眾人擁護。對此二事都不理解,怎么能夠率統大軍在遠地抵御敵人、解救危難呢?你日益長大,特地授予重任,上有遠方瞻望期待,下有親兵朝夕相從,怎么可以任性地大發脾氣呢?人誰無過,貴在能改,應追記從前過失,深切地進行自我責備。現特意麻煩諸葛子瑜著重強調我的心意。寫這封信時,我心里頗為難過,淚隨筆落。"孫皎收信后,上疏表示謝罪,于是與甘寧結下深厚交情。
攻荊滅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漢水流域因為天降暴雨而發生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災害 ,關羽趁機乘大船進攻 ,俘獲了于禁的數萬大軍。于是,關羽讬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于是,孫權派遣呂蒙等人襲擊南郡。出征之前,孫權打算命令孫皎與呂蒙為左、右部大都督,呂蒙上疏孫權說:"如果至尊您認為征虜將軍能行,就應該用他;認為我呂蒙能行,就應該用我呂蒙。過去周瑜、程普為左、右部都督,共同進攻江陵。雖說大事取決于周瑜,而程普自恃自己是沙場老將,而且都是都督,于是兩人不相和睦,險些誤了國家大事,這正是眼前必須引以為戒的啊!"孫權由是醒悟,向呂蒙道歉說:"讓你任大都督,命孫皎為后續。"擒獲關羽,平定荊州,孫皎出了大力。
去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皎去世。孫權追記他的功勞,封他的兒子孫胤為丹楊侯。孫胤死后無子,孫胤的弟弟孫晞繼承了爵位,統領軍隊,后因有罪自殺,封地被取消。孫胤另外幾個弟弟孫咨、孫彌、孫儀都作了將軍,被封侯。孫咨為羽林督,孫儀為無難督。孫咨被滕胤所殺,孫儀被孫峻所害。
人物評價
陳壽:輕財能施,善於交結。
史籍記載
《三國志·卷五十一·吳書六·宗室傳第六》
家庭成員
父親
孫靜,東吳勢力將領,武烈皇帝孫堅的弟弟。
兄弟
長兄:孫暠
次兄:孫瑜,東吳將領。
四弟:孫奐,東吳將領,封沙羨侯。
五弟:孫謙
兒子
長子:孫胤,封丹陽侯。
次子:孫晞,襲封丹陽侯,并統領軍隊。后來獲罪自殺,封國撤銷。
三子:孫咨,封侯爵,為將軍、羽林督,256年被滕胤殺害。
四子:孫彌,封侯爵,為將軍。
五子:孫儀,封侯爵,為將軍、無難督,255年因密謀誅殺孫峻而被殺。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孫皎是孫靜的次子,當孫權準備派呂蒙襲取荊州時,曾提出以孫皎為副將,呂蒙提出這樣的安排可能使行陣不睦,因此反對,孫權遂命孫皎負責接應糧草。(見于《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