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鵑(大鷹鵑、鷹頭杜鵑)
鷹鵑別名子規、大鷹鵑、鷹頭杜鵑,為鵑形目、杜鵑科、鷹鵑屬鳥類,原產于亞洲南部、東南部,包括我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均有分布。野生于海拔1600m以下的山林,冬天常遷移至平原地帶。隱蔽于樹木葉簇中鳴叫,白天或夜間都可聽到。1832年命名,共2個亞種。我國自遼寧以南經秦嶺至四川及西藏南部為夏候鳥,在云南和海南為留鳥。鳴聲清脆響亮,為三音節,聲似“貴貴-陽、貴貴一陽”。繁殖期間幾乎整天都能聽見它的叫聲。
外形似鴿,但稍細長。有巢寄生的習性,自己不營巢,產卵于喜鵲等鳥類巢中,卵與寄主卵的外形相似,孵化后雛鳥將寄主雛鳥殺死,被寄主喂養至成熟。與隼形目鳥類頗有幾分相似,飛行姿式甚像雀鷹。
科目分類:鵑形
生存環境:叢林
顏色分類:褐色_棕色
性情分類:陸禽
最大體型:42cm
遷徙類型:候鳥
壽命年限:18年
適宜溫度:22℃±10℃
食物飼料:昆蟲
鷹鵑形態特征
體長35-42cm,重130-170g。頭和頸側灰色,眼先近白色。上體和兩翅表面淡灰褐色。尾上覆羽較暗,具寬闊的次端斑和窄的近灰白色或棕白色端斑。尾灰褐色,具五道暗褐色和三道淡灰棕色帶斑。頦暗灰色至近黑色,有一灰白色髭紋。其余下體白色。喉、胸具栗色和暗灰色縱紋,下胸及腹具較寬的暗褐色橫斑。虹膜黃色至橙色,幼鳥褐色,眼瞼橙色,嘴暗褐色。下嘴端部和嘴裂淡角綠色,腳橙色至角黃色。
鷹鵑生活習性
常單獨活動,多隱藏于樹頂部枝葉間鳴叫。或穿梭子樹干間由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飛行時先是快速拍翅飛翔,然后又滑翔。
鷹鵑飼養方法
主要以昆蟲為食,特別是鱗翅目幼蟲、蝗蟲、螞蚊和鞘翅目昆蟲最為喜歡。
鷹鵑雌雄分辨
雌雄外形大體相似,幼鳥羽色與成鳥不同。幼鳥上體褐色,微具棕色橫斑,下體除頦為黑色外,全為淡棕黃色。各羽中央具一寬的黑色縱紋或斑點,胸側常具寬的橫斑,兩脅和覆腿羽具濃黑色橫斑。
鷹鵑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自己不營巢。常將卵產于鉤嘴鹛、喜鵲等鳥巢中。產1-2枚卵,卵為橄欖灰色,密布褐色細斑。卵的大小為19×26mm,重4.6g。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