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齒鶉
山齒鶉別名古林鶉、花臉齒鶉,為雞形目、齒鶉科、齒鶉屬鳥類,原產于北美洲加拿大、美國、古巴、危地馬拉、墨西哥。野生于針葉林、硬木林及草本林。我國有引進繁殖。1758年命名,共20個亞種。站著不動的時候,很難被發現,只是常能聽到其洪亮的鳴叫聲,其英文名稱Bobwhite也是來自其叫聲。在大量的捕獵活動下,它正在一些地區消失。
很受歡迎的獵鳥,在美國被大量被飼養,作為捕獵之用,是田納西州、佐治亞州、華盛頓的官方獵鳥。美國分布最廣的鶉類,雖然數量眾多,隱蔽性卻很強,很難被發現。雄鳥春夏會發出清晰響亮的叫聲。
科目分類:雞形
生存環境:灌叢
顏色分類:灰色_棕色
性情分類:陸禽
最大體型:25cm
遷徙類型:留鳥
壽命年限:16年
適宜溫度:20℃±10℃
食物飼料:雜食
山齒鶉形態特征
體長20-25cm,翼展9-12cm,重140-170g。小型鶉類,具有圓形的翅膀和方形的尾巴。面部和喉嚨著色,翅膀和喙鳥的顏色都具性別二態。眼睛后有深色的斑紋,雄鳥有白色的臉頰和喉嚨,上有條紋。雄鳥的斑紋是黑色的,雄鳥介乎斑紋之間的是白色,雌鳥的是黃褐色的。雌鳥和亞成鳥則是淡褐色。它們的身體呈褐色,少有黑色或白色的斑點。
山齒鶉生活習性
非繁殖季節的群落是由5-30只成員組成。在4月中開始的繁殖季節,它們的群落會解散。此時它們會與不明關系的異性成對的生活。
山齒鶉飼養方法
棲息地在森林中,偏愛早期由火災明顯燒過的北方白葉林,由干旱、農業和伐木造成的植被。主要以昆蟲和御谷為食,牧場棲息地必須生存有多種無脊椎動物、種子和草本植物。主要天敵有狐貍、郊狼、浣熊、負鼠、鷹、貓頭鷹及人類。
山齒鶉雌雄分辨
雄鳥翅膀覆羽上有明顯對比的黑色標記,而雌鳥的翅膀覆羽缺乏色彩差異。下頜骨的底部是雄鳥黑色,雌鳥為黃色。背部紅棕色,胸部羽毛有白色邊緣,黑色條紋和斑駁的外觀。
山齒鶉繁殖方式
產蛋后,23天后就會孵化。鳥蛋呈白色,末端比雞蛋較尖。雄鳥及雌鳥都會孵蛋,但大多是由雌鳥負責。若第一次的蛋未能孵化,它們會再生及孵蛋。若能成功孵化,雛鳥是很早熟的,出生后24小時就能離開鳥巢。繁殖季節一直到10月中,雌鳥可以生及孵三批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