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紂龍
魁紂龍是一種大型異特龍類,體型接近霸王龍,其化石發現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地區。魁紂龍屬下僅包含一種,丘布特魁紂龍。魁紂龍與同屬于異特龍類的鯊齒龍,南方巨獸龍和馬普龍有很近的親緣關系。與這些近親相比,魁紂龍的生存時間更早,年代為早白堊世的阿普特期。魁紂龍的發現對于認識巨型鯊齒龍類的早期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命名由來
魁紂龍的屬名是tyrannus和titan的合成詞,意為“巨大的暴君”,種名是阿根廷的丘布特省。
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魁紂龍目前報道了兩件標本,正型標本MPEF-PV 1156包含了不完整的齒骨,脫落的牙齒;第3-8和11-14節背椎,近端尾椎,肋骨和脈弧;不完整的左側肩胛烏喙骨和右側肱骨以及尺骨;恥骨,坐骨,不完整的左側腸骨;幾乎完整的左側股骨,腓骨和第二跖骨?。
樞椎之后的頸椎均為后凹形。薦椎前的椎體都具備良好發育的氣腔。尾椎骨缺乏氣腔或者滋養孔,這一點于鯊齒龍和高棘龍不同。背椎神經棘延前后方向伸長,背腹向加深以及內外向加厚,其前后面都發育有強大的韌帶附著點。
烏喙骨和肩胛骨愈合。肩胛骨柄較窄,肩峰突較為高聳,與肩胛骨柄略呈90度夾角。魁紂龍較為纖細的肩帶骨骼與南方巨獸龍較為粗壯的肩帶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是南方巨獸龍的烏喙骨更為退化。保存的肱骨和尺骨表明魁紂龍的前肢較短但是比較粗壯。股骨厚實,具備鯊齒龍類的典型的共近裔性狀組合:股骨頭向近端內側的方向延申,腓骨的長度小于股骨長度的70%。魁紂龍的股骨長度與南方巨獸龍接近,股骨柄的內外側向寬度為16.5厘米??。
歸入標本MPEF-PV 1157包含了顴骨,右側齒骨,不關聯的牙齒,寰椎,第9節頸椎,第7,10和13節背椎,不完整保存的1-5節合薦椎,一些不關聯的遠端尾椎骨,肋骨,右側股骨,不完整的第二跖骨,第一二腳趾的第二指節骨和第三腳趾的第三指節骨。歸入標本的體型比正形標本更大?。
歸入標本的齒骨長度為68厘米,吻端的深度為14厘米。齒骨聯合處背腹向加深且呈方形。齒骨上大約有16個齒槽。牙齒的遠中脊唇側具有邊緣釉質褶皺,這一特征也存在于其它鯊齒龍類中。牙齒前中脊的鋸齒具有二裂式的前邊緣。二裂式的鋸齒邊緣在巨齒龍類中也有發現。
分類位置
目前主流的系統發育分析認為魁紂龍屬于異特龍超科的鯊齒龍類。在鯊齒龍類內部,它與鯊齒龍,馬普龍和南方巨獸龍形成了一個小單系。這一單系的成員都具有異常巨大的體型,分別代表了岡瓦納古陸不同部分的頂級捕食者,且除了鯊齒龍發現于非洲以外,其余成員都發現于阿根廷。魁紂龍是這一單系中最早出現的成員?。
科學意義以及體型估算
根據估算,魁紂龍的體長可以達到11.4-12米,甚至13米。體重大約為4.9-7噸?。作為早期出現的南半球巨型鯊齒龍類,魁紂龍的發現有助于古生物學家更好的研究中晚白堊階段恐龍動物類群的轉變。從阿普特期至塞諾曼期的階段,岡瓦納古陸上的大型獸腳類恐龍主要包括大型的鯊齒龍類和棘龍類,而植食性恐龍則以大型的泰坦巨龍類和基干的梁龍類為主?。在北非地區還有體長達到12米的鱷魚?。在土倫期的后期,大型鯊齒龍類和棘龍類在南美洲化石記錄中的出現頻率減少。在南美洲,馬達加斯加和印度等地的化石記錄中取而代之的是體型略小一些的阿貝力龍類。巧合的是,伴隨著這兩類大型獸腳類恐龍的消失,其它的一些動物也逐漸消失,包括大頭鱷類(典型代表包括帝鱷),大型的基干禽龍類以及梁龍類。
這種在南方大陸上出現的動物類群替換現象在北半球也平行出現。如以高棘龍西亞茨龍為代表的大型異特龍類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暴龍類。植食性動物方面,隨著泰坦巨龍類和基干禽龍類的消失,角龍類和鴨嘴龍逐漸繁盛。這種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平行發生的動物類群替代現象說明在這一時期發生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樣性變革事件。對于這一事件的詳細研究將會使古生物學家更加深入的了解白堊紀末大滅絕前的生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