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凹齒龍
似凹齒龍(屬名:Pararhabdodon)意為“類似凹齒龍”,是種衍化的鴨嘴龍超科,或是基礎鴨嘴龍科恐龍,化石發(fā)現(xiàn)于西班牙的Tremp地層,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特里赫特階。似凹齒龍的化石大部分為脊椎,并且因為它們的分類歷史而著名。
生活習性
白堊紀晚期草食性恐龍。
分布范圍
化石發(fā)現(xiàn)于西班牙,法國。
生物學史
1987年,M.L. Casanovas等人敘述了一批發(fā)現(xiàn)于西班牙東北部萊里達省Tremp地層的化石,包含一個頸椎、一些部分背椎、一個肱骨、以及一個破碎的肩胛骨,它們將這些化石敘述為凹齒龍的一種(Rhabdodon sp.)。在這個地點新發(fā)現(xiàn)的化石,造成了新的重建,而M.L. Cladellas在1993年根據(jù)一個中段尾椎(編號IPS-SRA-15)將這種動物命名為伊索納似凹齒龍(Pararhabdodon isonense)。在當時,似凹齒龍被認為是類似凹齒龍的原始禽龍類恐龍。
在1994年于同一地點發(fā)現(xiàn)了新的化石材料,而M.L. Casanovas等人與Laurent等人在1997年先后將種名修正為isonensis。在Tremp地層第二個采石場發(fā)現(xiàn)的一個齒骨(編號IPS SRA 27)曾被歸類于似凹齒龍,被認為是種基礎賴氏龍亞科恐龍。Laurent等人將發(fā)現(xiàn)于法國奧德省的白堊紀最上地層的化石歸類于似凹齒龍,這些化石來自于不同年齡、不同個體,包含頜部碎片、脊椎、以及四肢骨頭,但并未包含在最近的研究中。此外,《The Dinosauria》書籍的第二版省略了似凹齒龍。
Head在2001年提出將似凹齒龍歸類于賴氏龍亞科的爭論,并認為它們極可能是比賴氏龍亞科與鴨嘴龍亞科還原始的恐龍。Prieto-Marquez在2006年也做出相同的結論,并認為似凹齒龍是賴氏龍亞科與鴨嘴龍亞科的姐妹分類單元。Prieto-Marquez則將編號IPS SRA 27的齒骨建立為個別的屬,匙龍(Koutalisaurus),是一種更為衍化的鴨嘴龍科恐龍[5]。根據(jù)Prieto-Marquez與Wagner的近年研究,匙龍可能是似凹齒龍的異名,而似凹齒龍則可能是種原始賴氏龍亞科恐龍,與中國的青島龍屬于同一次演化支。
古生物學
似凹齒龍可能是可用二足方式或四足方式行走的草食性恐龍,完全成長的個體身長可達6米。似凹齒龍的背椎與薦椎延長,因此它們可能擁有高大的背部,如同其他鴨嘴龍科恐龍。因為化石的稀少,不能做出更多的科學結論。在西班牙發(fā)現(xiàn)的化石包含:一個上頜骨頭、四個頸椎、四個背椎、以及一個尾椎、一個薦骨、坐骨末端、以及一個肱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