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卻以為他只是不開心
作品簡介
這是一本幫助家長了解抑郁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并對其進行科學引導的實用手冊。
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博士后、資深臨床心理學家楊意將依據臨床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結合臨床案例和生活事例,通過對青少年心理過程的細膩分析,解答家長對抑郁的各種困惑,幫助家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很多家長不相信孩子抑郁了,以為孩子只是壓力大,有點不開心而已。他們沒有對抑郁癥的直觀概念,也不了解抑郁癥的癥狀和產生原因。
本書首先會回答家長比較關心的問題:如何判斷孩子是抑郁,還是單純的不開心?如果患了抑郁癥,在與孩子互動中要避免哪些問題?如何做到真正理解孩子?如何有效地幫助孩子療愈?萬一孩子有自傷甚至自殺的意圖,又該如何應對?
抑郁癥對孩子日常功能所造成的損害是多方面的,包括情緒變得低落而不穩定、認知消極而脫離實際、人際關系惡化、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弱、自我價值感降低。本書也會從情緒、認知、人際關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我價值感五個方面,講述如何預防抑郁癥的始發與復發。
楊意,臨床心理學家,督導。武漢大學法學、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雙學士,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碩士,康奈爾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臨床心理學博士后。
曾就職于哈佛大學醫學院貝斯以色列醫療中心、哈佛大學醫學院劍橋健康聯盟。曾就職的其他臨床部門包括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精神科急診病房、精神科慢性療養病房,以及社區精神健康中心。
現獨立執業,擅長抑郁癥、焦慮癥以及家庭關系方面的咨詢。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督導師培訓項目培訓實習督導師,兼哈佛大學教學醫院麻省總醫院跨文化學生情緒健康中心中國心理教育主任。曾受邀在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十一學校、華南師大附中等學校做青少年及成年初期心理健康方面的演講。
作品目錄
- 導言
- 第一部分 孩子抑郁了,怎么辦
- 第1章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患了抑郁癥
- 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卻以為他只是不開心
- 抑郁情緒和抑郁癥的區別
- 兒童和青少年抑郁癥的特點
- 識別不同類型的抑郁癥
- 對癥狀進行理性分析
- 第2章 孩子患抑郁癥了,父母需要做哪些反思
- 孩子患抑郁癥了,父母可能會有哪些反應
- 父母的反應向孩子傳遞了什么
- 為什么不要說“你就是懶”
- 是孩子有問題,還是親子關系有問題
- 強勢的父母會讓孩子感到壓抑嗎
- 第3章 如何理解患抑郁癥的孩子
- 有關抑郁癥成因的理論研究
- 與抑郁癥有關的人格特質和教養方式
- 為什么青少年患抑郁癥的風險更大
- 為什么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中的女孩更多
- 從小到大都是學霸的孩子,為什么會患抑郁癥
- 父母沒有給壓力,孩子為什么會患抑郁癥
- 第4章 如何幫助患抑郁癥的孩子
- 避免三大心理陷阱
- 了解抑郁癥
- 協助治療
- 贏在心態
- 建立健康的邊界
- 化解沖突
- 給予情感支持
- 平衡家庭生活
- 與學校適當溝通
- 做自我關照的榜樣
- 第5章 如何應對孩子的自傷行為和自殺意圖
- 如何發現孩子的自傷行為
- 孩子自傷,父母應該怎么做
- 如何判斷孩子有自殺的風險和征兆
- 孩子有自殺意圖,父母應該怎么做
- 第二部分 預防孩子抑郁,如何做
- 第6章 建立足夠好的關系
- 從“我為你好”到“我和你關系好”
- 從“愛你在心”到“讓你感受到我的愛”
- 從“著眼孩子”到“反觀自己”
- 從“能為孩子做什么”到“能陪孩子玩什么”
- 第7章 引導穩定而正面的情緒
- 從“表現出情緒”到“表達出情緒”
- 從“不滿”到“感恩”
- 從“焦慮”到“正念”
- 從“催罵”到“教育”
- 從“評判好壞”到“反映事實”
- 第8章 培養積極而務實的認知
- 從“孩子的焦慮”到“父母的完美主義”
- 從“過度的壓力”到“有保護的壓力”
- 從“扭曲認知”到“正向思維”
- 從“消極獨白”到“積極對話”
- 從“要求表現好”到“爭取有所成長”
- 第9章 增加改善問題的行為
- 從“孩子不好”到“孩子沒有那么不好”
- 從“孩子有問題”到“父母是矛盾的”
- 從“批評”到“詢問”
- 從“提要求”到“教方法”
- 多維度、動態地改善問題
- 第10章 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 從“如何交流”到“為什么交流”
- 從“實現父母的愿望”到“認識孩子”
- 從“人我比較”到“建立穩定正向的標準”
- 從“擔心之愛”到“欣賞之愛”
- 從“父母該怎么做”到“孩子會怎么做”
- 從“被孩子嫌棄”到“共同成長”
- 寫在最后的話
- 致謝
- 參考文獻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