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K
5890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完成這本書的時候,叔本華只有28歲。這位被稱為深度憂傷和悲觀的哲學家,以他的唯意志論和憂傷語調征服了無數后輩,他認為“人生有如鐘擺,擺動在痛苦與倦怠之間……當人們把一切痛苦歸之于地獄,那么剩下來屬于天國的只有倦怠。”這部后來影響了包括尼采、瓦格納、托瑪斯·曼甚至存在主義的哲學名作,包含了叔本華哲學的核心細節,其后他漫長一生都只不過是在解釋或補充這部著作。
對于長期被人們忽視的歲月,他表示: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如今,他的名字已成為了偉大哲學的代名詞,時間證明了,是他的時代配不上他。
尼采、托爾斯泰、卡夫卡、愛因斯坦、華格納、弗洛伊德……他們全部都是叔本華的仰慕者
這位被稱為極悲觀的哲學家,以他的唯意志論和憂傷語調征服了無數后輩,就此點亮了人類思想的光輝歲月。
作者: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2.22—1860.9.21),德國哲學家,非理性主義哲學先導,唯意志論創始人。先后提出“充足理由律”及其“四重根”,且對康德哲學有重要批判。他對心靈屈從于器官、欲望和沖動的洞察,啟發了之后的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其哲學思想深刻影響了瓦格納、尼采、托爾斯泰、莫泊桑、維特根斯坦等眾多文人和哲學家,以及愛因斯坦、薛定諤、弗洛伊德和榮格等科學家、心理學家。代表作品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附錄與補遺》等。
譯者:
林建國,中國臺灣翻譯家,代表譯作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