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
香蕉(Musa nana?Lour.),芭蕉科芭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叢生,有匐匍莖;假莖濃綠有黑色斑點;葉片長圓形,上面為深綠色,無白粉,下面淺綠色;花朵為乳白色或淡紫色;果實呈彎曲的弓狀,有棱,果皮為青綠色,成熟后變黃;果肉松軟,黃白色,味甜香味濃,無種子。
香蕉原產印度,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19世紀初傳入中美洲,中美洲是當今世界主要的香蕉產區,南美洲的厄瓜多爾有“香蕉國”之稱。中國香蕉的主產地分布在兩廣、福建、臺灣等地,優良品種有廣東和福建的“龍牙蕉”“香牙蕉”以及臺灣的“北蕉”等。香蕉喜溫暖、濕潤的環境,喜光照、耐熱不耐寒,要求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種子逐漸退化,單性結實,沒有種子的香蕉,把葉子、枝條等營養器官插在土壤里,用托插、壓條等方法進行繁殖。
香蕉在中國歷代本草書籍中均有記載,如《日用本草》中記載了香蕉具有治療熱病煩渴、肺燥咳嗽、便秘、痔瘡的藥用價值。?同時,香蕉為世界四大水果之一,產量高分布廣、果肉營養豐富、香甜軟糯,而且香蕉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除了供應中國國內市場外,香蕉在國際水果進出口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
植物學史
分類學
據初步了解,該種為一栽培種,按其栽培品系和品種可分為高型(通稱高把蕉、高腳芽蕉或高腳香蕉)、矮型(通稱矮把蕉或矮腳香蕉)、半高型與油蕉(果皮深綠而有光澤)四個類型。該種的主要特征為雄花苞片不脫落,極易識別。其親本來源,據文獻報道,認為是小果野蕉經過人工選育的三倍體。因此,該種也可用Musa acuminata?Colla (AAA)這一名稱來表示。
名稱來源
香蕉是中國南方四大水果之一,為芭蕉科芭蕉屬植物,因果實如弓,故又叫弓蕉。香蕉品種很多,主要分香蕉、芭蕉和粉蕉三類,其中以香蕉質量最好。香蕉體彎曲,果實豐滿、肥壯,色澤新鮮、光亮,果面光滑,無病斑、無蟲疤、無霉菌、無創傷,果實易剝離,果肉稍硬,甜如蜜,氣味清香芬芳,味甘爽口,肉軟滑膩,而滋味常在牙齒之間,所以又叫香牙蕉、甘蕉。《本草綱目·卷十五》以甘焦為正名,以芭蕉為別名。
據認為香蕉原產于印度和馬來西亞,中國漢代就已栽培香蕉。傳說佛教先祖釋迦牟尼,由于吃了香蕉后獲得了智慧,因此香蕉又稱“智慧之果”,也稱香蕉為“智慧的源泉”。香蕉以幾內亞所產個兒大,每只在1千克以上,蒸熟后食用,味如豬肉,所以有“豬肉香蕉”之稱。
栽培歷史
中國是香蕉原產地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早在戰國時期的《莊子》(公元前369年后)和屈原(公元前343-277年)的《九歌》已記載有香蕉可作紡織用。據古籍記載,在西漢(公元前100多年),廣東已有香蕉栽培。晉代(公元304年)嵇含編撰的《南方草木狀》中記載芭蕉有3種。在中國,香蕉是位于蘋果、柑橘和梨之后的第四大水果,種質資源豐富,品種繁多,主要栽培品種有香牙蕉、粉蕉、大蕉、龍牙蕉和貢蕉等。
形態特征
植株叢生,具匍匐莖,矮型的高3.5米以下,一般高不及2米,高型的高4-5米,假莖均濃綠而帶黑斑,被白粉,尤以上部為多。葉片長圓形,長(1.5)2-2.2(2.5)米,寬60-70(85)厘米,先端鈍圓,基部近圓形,兩側對稱,葉面深綠色,無白粉,葉背淺綠色,被白粉;葉柄短粗,通常長在30厘米以下,葉翼顯著,張開,邊緣褐紅色或鮮紅色。
穗狀花序下垂,花序軸密被褐色絨毛,苞片外面紫紅色,被白粉,內面深紅色,但基部略淡,具光澤,雄花苞片不脫落,每苞片內有花2列。花乳白色或略帶淺紫色,離生花被片近圓形,全緣,先端有錐狀急尖,合生花被片的中間二側生小裂片長,長約為中央裂片的1/2。?
最大的果叢有果360個之多,重可達32千克,一般的果叢有果8-10段,約有果150-200個。果身彎曲,略為淺弓形,幼果向上,直立,成熟后逐漸趨于平伸,長(10)12-30厘米,直徑3.4-3.8厘米,果棱明顯,有4-5棱,先端漸狹,非顯著縮小,果柄短,果皮青綠色,在高溫下催熟,果皮呈綠色帶黃,在低溫下催熟,果皮則由青變為黃色,并且生麻黑點(即“梅花點”),果肉松軟,黃白色,味甜,無種子,香味特濃。劍頭芽(即慈姑芽或竹筍芽)假莖高約50厘米,基部粗壯,肉紅色,上部細小,呈帶灰綠的紫紅色,黑斑大而顯著,葉片狹長上舉,葉背被有厚層的白粉。?
主要品種
生長環境
香蕉喜濕熱氣候,在土層深、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地里生長旺盛。分布區大多年平均21℃以上,少數20℃左右,香蕉要求高溫多濕,生長溫度為20-35℃,最適宜為24-32℃,最低不宜低于15.5℃。香蕉怕低溫、忌霜雪,耐寒性比大蕉、粉蕉弱。降雨量以每月平均100毫米最為適宜,低于50毫米即屬干燥季節,香蕉因缺水而抽當期延長、果指短、單產低。?
分布范圍
原產于中國南部,臺灣、福建南部、廣東(英德以南)、廣西南部以及云南南部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廣東栽培最盛。?西藏也有栽培。
中國是世界上栽培香蕉的古老國家之一,世界上主栽的香蕉品種大多由中國傳去。香蕉分布在東、西、南半球南北緯度30°以內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世界上栽培香蕉的國家有130個,以中美洲產量最多,其次是亞洲。中國香蕉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臺灣、云南和海南,貴州、四川、重慶也有少量栽培。
廣西以靈山、浦北、玉林、南寧、欽州為主產區;廣東以湛江、茂名、中山、東莞、廣州、潮州為主產區;臺灣的香蕉以高雄、屏東為主栽區,其次是臺中和臺東等地;云南主要分布于玉溪市、紅河州、西雙版納州;福建主要集中在漳浦、平和、南靖、長泰、詔安、華安、云霄、龍海、廈門、南安、莆田、漳州(天寶)和仙游等縣(市、區);海南主要分布于三亞、樂東、東方、昌江、儋州、臨高、澄邁至海口一帶。?
世界主要生產基地有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的哥斯達黎加、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墨西哥、巴拿馬、多米尼加共和國、瓜德羅普、牙買加和馬提尼克,南美的巴西、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非洲的加那利群島、埃塞俄比亞、喀麥隆、幾內亞和尼日利亞,亞洲的印度,泰國,菲律賓等熱帶國家都有大面積種植。?
繁殖方法
種子逐漸退化,單性結實,沒有種子的香蕉,把葉子、枝條等營養器官插在土壤里,用托插、壓條等方法進行繁殖。?
吸芽
吸芽繁殖是香蕉栽培傳統較為普遍的育苗法。主要是用劍芽(紅筍)和褸衣進行繁殖。供分株作種苗的及芽一般要高達40厘米以上。
紅筍:頭大尾小,形似筍、劍,因此也稱劍芽。一般在上一年的11月份長出,當年立春后天氣轉暖時露出地面,呈紅色,通常在當年3、4、5月份種植時用。種植后特點是先出葉后長根。?
褸衣芽:褸衣芽一般在上一年的8、9、10月長出,因遇干旱,寒冷不長,冬天來臨時葉變枯。由于低溫,缺水,上部長得較慢,下部積累營養,因而養分充足,型狀上小下大,根系多,一般在2、3月份種植時用。種植后是先發根,后抽葉。
塊莖
塊莖繁殖主要是為了在短期內培育大量芽苗而采用的繁殖方法。采用尚未開花結果的植株或大吸芽的地下莖(10-11月份萌芽)為材料,切塊時間最好在11月-翌年1月份,大部分可以發芽,4、5、6月苗高40-50厘米即可栽植。此繁殖方法的優點是可減少病蟲害,成活率高、生長、結果整齊,初期植株比吸芽繁殖矮,較為抗風,但有第一代產量低的缺點。
地下莖切塊繁殖的方法,先將地下部植株切掉,挖起塊莖,留假莖12-15厘米高,然后把塊莖切成小塊,每塊重量約120克以上,上帶一個粗壯的芽眼,切面涂上草木灰防腐,接著按株行距15厘米,把切塊平放于畦上,芽眼朝上,再覆土蓋草,進行施肥管理。芽苗出圃前一周,應連續噴射等量式波爾多液2次,以防葉斑病。如發現束頂病苗應及時拔除,并撒施石灰消毒,以防傳染。有線蟲危害嚴重的地方,事前將地下莖外面黑腐的表皮刮凈,用54-55℃的熱水(或5%的甲醛)浸20分鐘,殺死線蟲,然后育苗。
分株
香蕉的常規繁殖主要用吸芽進行分株繁殖。當吸芽長至40厘米以上時可以分株,留作下一代的母株或作種苗。分株時,應先將吸芽旁的土壤掘開,然后用鏟從母株與吸芽間切開。苗掘出后,剪去過長和受傷的根,將切口陰干或用草木灰涂抹,就可栽植。?
組培
用于大規模種植的香蕉的種苗生產多采用組培快繁技術,利用它不僅能在短期內獲得大量的試管苗,而且能脫去花葉病等病毒,有利于提高產量。
外植體消毒和初代培養:操作時,在無傳統病害的香蕉種植區,選用生勢強健、掛果整齊、產量高的母株,挖取剛露出地面的吸芽作為誘導材料。消毒時先剝除吸芽外面的葉鞘,用水沖洗干凈。在無菌條件下用75%酒精溶液消毒30秒鐘,再用濃度為0.1%的HgCl?消毒20分鐘,然后再用無菌水沖洗7-8次,切取其莖尖,將莖尖分為2份,放在MS+3-6毫克/升BA+糖3%+瓊脂7.0克/升的誘導培養基中,置于黑暗的光照培養箱中,保持溫度28-30℃,培養40-50天即可出芽。
叢生芽的繼代增殖:可將初代培養所得到的叢生芽在MS+3-6毫克/升BA+0.2毫克/升NAA+糖3%+瓊脂7.0克/升的培養基中進行繼代增殖,在28-30℃,1500勒克斯光照環境中培養20-25天即可繼代增殖1次,并獲得2.0-2.7倍的增殖率。在培養過程中應有充分的光照,每天1500勒克斯光照時間應不少于8小時,如果沒有光照或光照不足,則其假莖和葉柄的顏色退淡、轉綠,甚至變為白色,影響增殖率。繼代培養一般不超過12代,否則易引起突變。
生根培養:經一段時間的繼代增殖,當芽長到具有3-4片葉,高約3厘米時可轉入MS+1毫克/升IBA+0.1毫克/升。AC+糖3%+瓊脂7.0克/升的生根培養基中,在28-30℃,3000勒克斯光照條件下培養25-30天即可出瓶假植。?
瓶苗假植:假植苗采用拱形薄膜大棚栽培,大棚四周覆蓋40目防蟲網,里層為薄膜,外層為遮陽網,門口應設有緩沖間。基質采用塘泥:火燒土:河沙為1:1:1的混合土。種植前應先將基質淋透,在營養袋中間挖1個小洞,將苗根平順地放入,然后回添干凈的河沙,壓實,澆足定根水。假植苗對水分的要求比較嚴格,前期要求比較高的空氣濕度,種植后7天內盡可能保持95%的相對濕度。為保證早發根,提早恢復生長,也可采用內設薄膜小拱棚的形式保持濕度,之后采用干濕交替控制基質水分。在高溫、干燥的中午應開門通風,噴水降溫、增濕。假植苗生長后期要適當控制水分。由于假植苗生長前期對肥料的要求不高,故采用薄施或葉面追肥如噴施0.2%磷酸二氫鉀等就能滿足其對肥料的需求。同時應定期噴施防病、殺蟲藥劑,如每隔10-15天噴施1次氧化樂果和井岡霉素1000倍混合液,假植苗一般可獲得95%以上的成活率。小苗長至5-7片新葉,假莖高20厘米左右時,即可出圃定植。出圃前掀開薄膜和遮陽網煉苗3-5天,將更有利于大田種植成活。?
栽培技術
香蕉作為果樹的栽培較多,而做為觀賞植物只是在家庭庭院中栽培。如香蕉作果樹栽培時,要挖大穴,在穴中要施下廄肥或堆肥作基肥。栽植深度,以蓋過蕉頭7厘米左右為宜。栽植后可剪去一部分葉片,保持土壤濕潤。在冬季至早春新根發生之前,需進行一次耕翻,深耕地12厘米左右。春季可適當淺耕,除凈雜草,如根系布滿表土層,不要鋤草,只能用手拔除雜草。
香蕉需肥量大,施氮、磷、鉀肥的宜用勤施薄肥的方法。1-2月施肥1次。冬前再施重肥1次,以堆肥、草木灰、塘泥、火燒土等為主。
生長期需多澆水,干旱時應該進行灌水。春、夏季高溫多雨,容易引起爛根,要注意排水。
采用留芽種植時,應先留4月出土的吸芽。留芽時,要與母株保持12-15厘米的距離,芽的方向應與母株花穗伸出的方向相反。除留作子株的吸芽外,其余的芽應及時除去,一般在7月以前,每半個月除1次,8月以后,每月除1次。除芽時,可用鍬沿母株地下莖與吸芽連接處切離,或齊地面將它鏟除,并搗毀其生長點,以免再生新芽。
在雨季前要及時剝除枯葉,以防發生病蟲害。隨著花蕾的伸長,應及時將花蕾移向葉柄的旁邊,讓其自然下垂生長。同時,要進行斷蕾。當花蕾開放一半時,可用利刀將花穗末端的花蕾切斷,以減少養分消耗。在臺風季節到來之前,應豎立支柱,撐住果穗,以防果穗折斷或倒伏。夏天日曬強烈,易灼傷果軸及果柄,影響果實發育,應將果穗上部葉片壓下來包蓋果軸,再用枯葉遮蓋果穗外圍。入冬以后,必須用枯葉或稻草遮蓋植株頂部,越冬的花果也要用稻草或枯葉包裹。中國北方在溫室內栽培,冬季室溫不得低于5℃。
病蟲防治
病害
香蕉葉斑病
危害特征:香蕉葉斑病常見的有褐緣灰斑病、煤紋病和灰紋病3種。主要為害葉片,褐緣灰斑病病斑長橢圓形至紡綞形,邊緣黑褐色,中部黃褐色、灰褐色至灰白色,斑外圍具黃色暈圈,數個病斑可連合為不規則斑塊;煤紋病多發生于葉緣,初呈卵圓形褐斑,后擴大并相互連合成斑塊,斑面出現污褐色云紋狀輪紋,其上仍可見原來各單個灰褐至灰白色病斑;灰紋病亦多始自葉緣,初亦為橢圓形褐色小斑,后擴展為兩端或一端較尖凸的長橢圓形大斑,斑中部灰褐色至灰色,周緣褐色,外圍有黃色暈圈,斑面出現同心輪紋,尤以近邊緣處的輪紋更為致密和明晰。溫暖多濕的季節和園圃通透性差均有利發病。
防治方法:注意清理田間;于4-7月每月各噴藥1-2次,確保掛果株有7-10片功能葉,藥劑可用25%敵力脫乳油1000-1500倍液,每隔15天噴1次,注意噴勻噴足,可收到較好防效。噴施30%氧氯化銅,或70%可殺得膠懸劑,或25%應得懸浮劑600倍液也有一定效果。
香蕉束頂病
病危害特征:香蕉束頂病又稱蕉公、蝦蕉、蔥蕉,是世界性的嚴重病毒病,傳播性強。香蕉束頂病屬全株性病害,其最典型的病癥是病葉背面沿側脈和葉柄或主脈的基部出現一些深綠色的條紋,俗稱青筋;早發病株明顯矮縮,葉片較直立狹小,硬脆易斷,葉邊緣明顯失綠,后變枯焦,本病新葉越抽越小而成束,因而得名“束頂”;病株一般不抽花蕾,故又稱“蕉公”。植株若抽蕾時發病,抽出的蕾和所結的果實畸形細小,味淡,無經濟價值。病株根尖變紅紫色,無光澤,大部分根腐爛或變紫色,不發新根。病原病毒在園內主要借香蕉交脈蚜傳播,一般在雨水少、天氣干旱的年份蕉蚜發生多,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選擇通風的園地,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提高香蕉植株的抗病力;選種無病蕉苗,新蕉區最好用組培苗;定期殺滅蚜蟲,有效藥劑有2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20%天猛乳油3000-5000倍液,或44%專蛀乳油1000-1500倍液,或16%蟲線清乳油1000倍液,于每年的2-5月每隔7-10天進行1次葉面噴施;發現病株應及時噴藥殺死蕉蚜后挖除燒毀,或向病株離地面20-30厘米的假莖中心注射8-10毫升10%的草甘膦液加1-2毫升內吸性殺蟲劑(兼殺植株上的蚜蟲),若要補種,須將病穴土扒開填入附近新土,加入3%吠哺丹50-100克混勻后再種;發病嚴重的蕉園,要與水稻、甘蔗輪作,或改種大蕉、粉蕉等抗病品種。
黑星病
危害特征:黑星病是蕉類常見病害,該病的病原是香蕉大莖點霉的真菌屬半知菌(Macroph omamusae),主要為害葉片和果實。葉片受害,早衰凋萎;病果上產生許多小黑粒、手摸無粗糙感,果實成熟時,在小黑粒的周緣會形成褐色的暈斑,后期暈斑部分的組織腐爛下陷,小黑粒的突起更為明顯,貯運期易腐爛。黑星病多發生在夏秋季節,雨后或雨季發生嚴重,在高溫高濕下,苞片脫落后的幼果很容易感病。
防治方法:經常清園,剪除并燒毀病葉及殘余物;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在果實斷蕾后套袋前噴藥防治,在葉片上或幼果上噴灑25%敵克脫乳油1500倍液,或其他殺菌劑如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700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14-20天噴1次;斷蕾后套袋護果。
花葉心腐病
危害特征:花葉心腐病病原是黃瓜花葉病毒(Cucumber mosais virusstrain Banana)的一個株系。感病后葉片染病局部或全部發生斷斷續續病斑,出現長短不等的褪綠黃條紋或梭形斑,條紋始于葉緣向主脈擴展,嚴重的致整葉呈黃綠相間花葉狀,且葉兩面可見;葉片老熟后多由黃褐色變為紫褐色,頂部葉片扭曲或束生,重病株的葉鞘和心葉腐爛,不結果。帶毒蕉芽是蕉株初次發病的主要病源,高溫少雨或與黃瓜、番茄等混栽,因有利于蚜蟲繁殖與傳毒,也會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實施檢疫,嚴禁從病區調運種苗,新引進的品種亦應暫時用隔離網罩防蟲種植;清除園內及附近雜草避免與葫蘆科、茄科作物混栽,增施有機肥和鉀肥,發現病株應及時挖除,以防擴散。及時噴藥殺蚜,所用藥劑與香蕉束頂病相同。
香蕉炭疽病
危害特征:香蕉炭疽病病原為半知菌亞門香蕉長圓盤孢菌(Gloeosporium musarum)。主要為害成熟或接近成熟的果實,也為害損傷的青果、蕉根、蕉花、蕉軸,在果上多發生在近果端部,初呈黑色或黑褐色小圓點,以后漸擴大或幾個斑合成大斑,全果變黑腐爛,品質變壞,不堪食用。在多雨霧重的天氣和園圃潮濕的條件下,或貯運期氣溫高、濕度大往往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及時噴藥預防,在結果初期結合預防黑星病開始噴藥保護,連噴3-4次,視天氣隔7-15天噴1次。藥劑可用25%應得懸浮劑1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或50%混殺硫懸浮劑,或50%復方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或20%施寶靈懸浮劑800-1000倍液。適時采收,宜在成熟度約7-8成收獲,晴天采果,忌雨天采果,采果及貯運時盡量避免損傷。采后用45%特克多600倍液浸果分鐘,瀝干用塑料薄膜包裝待運。貯運期及銷售期間注意控制溫、濕度。?
香蕉枯萎病
危害特征:香蕉枯萎病又稱巴拿馬病,病原為半知菌亞門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Sehl.f.sp.cubense (E.F.Smith) Snyderet Hansen)。病株外觀葉片變黃,葉柄基部軟折,葉片凋萎倒垂,嚴重時全株葉片倒垂枯死。縱剖病株假莖,可見維管束呈褐色條紋;橫剖則呈褐色斑點或斑塊。病菌從幼根或受傷的根莖侵入,通過寄主維管束向上部蔓延。
防治方法:加強檢疫,嚴禁從病區調運粉蕉等蕉苗,推廣種植無病組培苗。定期檢查蕉園,發現零星病株應及時清除銷毀,并撒施石灰或尿素處理土壤。實行水旱輪作或與甘蔗輪作2-3年,重病區可考慮全園銷毀,改種水稻、花生、甘蔗等經濟作物。輕病株用含多菌靈2%有效成分的藥液注射球莖,每株注3毫升,年注2次。
蟲害
香蕉象鼻蟲
危害特征:香蕉象鼻蟲有香蕉球莖象甲(Cosmopolites sordidus)和香蕉假莖象甲(Odoipo-ruslongicollis)2種,分類上均屬鞘翅目、象蟲科。幼蟲蛀食球莖和假莖,蛀道縱橫交錯,影響植株生長,葉片枯卷,易招風折和誘發莖腐,甚至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實行蕉苗檢疫,防止香蕉象鼻蟲隨同吸芽苗傳播;經常清園,挖除舊蕉頭,對有蟲害的干葉及葉鞘應集中燒毀,并進行人工捕殺;掌握越冬幼齡蟲(約11月底)和第1代低齡幼蟲(約4月初)高峰期施藥毒殺。用3%呋喃丹或5%辛硫磷劑或3.6%殺蟲丹3-5克,于種植前植穴撒施,或在蟲口較多時,于蕉頭附近撒施或穴施,或涂抹于植株葉柄基部與假莖連接處,以殺死成蟲和幼蟲,每隔20天進行1次,連用2-3次。
香蕉弄蝶
危害特征:香蕉弄蝶(Erconota torus)又名芭蕉卷葉蟲、蕉苞蟲,屬鱗翅目,弄蝶科,是香蕉的重要害蟲之一,以幼蟲嚙斷葉片一部分,使蕉葉殘缺不全,嚴重時全葉被害,影響光合作用,阻礙植株生長,導致減產;幼蟲并在其上吐絲卷葉,嚴重時蕉株掛滿葉苞。
防治方法:清除蕉園,冬季或春暖清園時把枯葉剝除集中燒毀,以殺死潛藏在苞內的幼蟲或蛹,減少蟲源;人工捕殺,用手摘除葉苞或用竹子打散葉苞讓幼蟲落地,殺死幼蟲;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000倍液于傍晚或陰天噴灑,毒殺初齡幼蟲。?
香蕉交脈蚜
危害特征:香蕉交脈蚜(Pentalonia nigroneruosa)又名蕉蚜、蕉黑蚜,屬同翅目,蚜科。是傳播香蕉花葉心腐病、束頂病的重要害蟲,喜群集在香蕉心葉基部取食為害,每年4月左右和9-10月間為發生高峰期。
防治方法:定期檢查蕉園內蚜蟲的發生情況,發現病株應及時用藥噴殺,并將病株連根挖起,埋于深坑,防止蚜蟲再次吸毒傳播。田間發生蟲害時,可用50%的抗蚜威均1500倍液,或氧化樂果800倍液,或10%滅百可均5000倍液,或克蚜星500-700倍液等噴灑蚜蟲發生處。
香蕉花薊馬
危害特征:香蕉花薊馬(Thrips hamaiiensis)屬纓翅目薊馬科。香蕉花薊馬是為害香蕉花蕾、幼果的重要害蟲,其若蟲和成蟲主要刺吸香蕉子房及幼嫩果實的汁液,果皮受害部位初期出現水漬狀斑點,其后逐漸變為紅色或紅褐色小點,最后變為粗糙黑褐色突起斑點,影響果實外觀及耐貯性。
防治方法:加強肥水管理,使花蕾苞片迅速展開。當雌花開放結束后,及時斷蕾,消滅蟲源;現蕾時噴40%樂果600-800倍液,或益舒保1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4000倍液等,噴灑香蕉把頭及花蕾,4-5天噴1次,連續噴3-4次;斷蕾后結合防黑星病和炭疽病再噴1-2次。?
主要價值
香蕉在中國歷代本草書籍中均有記載,如《日用本草》中記載了香蕉具有治療熱病煩渴、肺燥咳嗽、便秘、痔瘡的藥用價值。同時,香蕉為世界四大水果之一,產量高分布廣、果肉營養豐富、香甜軟糯,而且香蕉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除了供應中國國內市場外,香蕉在國際水果進出口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
食用價值
香蕉既可生食,也可燉熟及做成香蕉干或者果脯等食用,還可制成香蕉泥(香蕉泥適合老人和兒童食用)。有的香蕉甚至可以取代糧食食用,烏干達的首都卡帕拉出產的香蕉個體肥大,個頭能頂普通的香蕉兩個,當地人稱這種香蕉為飯蕉,但這種香蕉飯需要加工,才能食用,否則很難消化,烏干達的國宴上還有種叫“馬托基”的香蕉飯。此外,西餐中的水果沙拉也需要香蕉。?
營養價值
香蕉營養豐富,是公認的美容減肥食品,含有豐富的糖類、蛋白質、脂肪、淀粉、果膠、鈣、磷、鐵、鉀、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粗纖維等營養成分,尤其鉀元素含量較高,此外,還含有少量的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據測定,每100克香蕉中含熱量380.4千焦,蛋白質1.4克,脂肪0.2克,食物纖維1.2克,糖類20.8克,維生素A10微克,維生素B10.02毫克,維生素B20.04毫克,煙酸0.7毫克,維生素E0.24毫克,維生素C8毫克,鉀256毫克,鈉0.8毫克,鈣7毫克,鐵0.4毫克,鋅0.18毫克,磷28毫克,硒0.87微克。
醫用價值
味甘,性寒,無毒。清熱,潤腸,解毒,養陰潤燥,生津止渴。主治熱病煩渴,便秘,痔血等病癥。根據“熱者寒之"的原理,最適合燥熱人士享用。痔瘡出血者、因燥熱而致胎動不安者,都可生吃蕉肉。早餐、午餐和晚餐分別吃一根香蕉,能夠為人體提供豐富的鉀,從而使得大腦血凝塊概率降低約21%。民間驗方更有用香蕉燉冰糖醫治久咳,用香蕉煮酒作為食療。近代醫學建議,用香蕉可治高血壓,因它含鉀量豐富,可平衡鈉的不良作用,并促進細胞及組織生長。用香蕉可治療便秘,因它能促進腸胃蠕動。總之,香蕉含有的維生素A能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是維持正常的生殖力和視力所需要的;硫胺素能抗腳氣病,促進食欲、助消化,保護神經系統;核黃素能促進人體正常生長和發育。香蕉還有促進腸胃蠕動,潤腸通便,潤肺止咳,清熱解毒,助消化和滋補的作用。香蕉容易消化、吸收,從小孩到老年人都能安心地食用,并補給均衡的營養香蕉是低熱量食品,即使是正在減肥的人也能盡情地食用。
香蕉全草用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白帶、胎動不安,外用治癰癤腫毒、丹毒、中耳炎。用法用量:鮮品50-20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搗汁搽患處。治中耳炎,取莖汁滴耳。
經濟價值
此外,香蕉還可提取香蕉精,可用制作果汁、甜酒、果糖、飲料和牙膏香料等。香蕉樹姿優美,是美化庭園的良好植物,同時果實香甜,營養價值很高,又是熱帶的主要果樹之一,在世界水果市場上銷售量僅次于柑橘而居第二位。在庭院栽培時,可觀賞兩用。香蕉假莖的纖維可以制繩、造紙;嫩莖葉和花蕾又可作為養豬的青飼料。另外,從香蕉提取的汁液和香精是食品工業和化妝品的名貴香料。
香蕉是熱帶亞熱帶重要的水果之一。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生產年鑒資料分析:1960年在香蕉、柑橘、葡萄、蘋果和芒果等5種主要水果總產量10600萬噸中,香大蕉的產量占14.2%(1500萬噸),排第三位,與蘋果占的位置相同;1970年在總產16500萬噸中香蕉占18.8%(3100萬噸),排名第三位而超過蘋果;1980年在總產的23100萬噸中,香蕉總產占26.4%(6100萬噸)排名第二位,僅次于葡萄的29.0%(6700萬噸);1990年香蕉的總產為7100萬噸,1995年香蕉的產量僅次于柑橘居第二位,總產達7600萬噸。可見世界香蕉的產量從1960年至1995年均呈直線上升,在世界主要水果總產量中保持著第二至第三位,30多年來香蕉的總產量增長了4倍多。?
香蕉是全球市場上經濟效益顯著的水果產品之一。香蕉為草本果樹,速生快長、投產年限短、產量高,可周年供應,經濟效益特好,深受各香蕉生產國及蕉農的重視。中國華南地區栽培香蕉的面積正不斷增加,產量正逐步提高,已成為中國華南地區各省大宗的栽培果樹。截至1999年,在良好的栽培條件下高產的香蕉每666.7平方米可達4500千克,香蕉單株最高產量為78千克。在正常的管理下每666.7平方米蕉園可達2000-3000千克,可獲純利2000元左右,是蕉農的重要經濟來源。
香蕉鮮果除以中國國內銷售為主并獲得好的經濟效益外,各香蕉生產國均把香蕉的鮮果作為創匯商品。1990年全世界香蕉出口貿易的總量為945萬噸,其中以厄瓜多爾(221萬噸)、哥斯達黎加(144萬噸)、哥倫比亞(115萬噸)、洪都拉斯(84萬噸)、巴拿馬(75萬噸)等國的出口量為較多,菲律賓香蕉出口量占的比重較大,約占該國出口值的2.3%,在農產品出口中占居首位。
可見,香蕉在經濟中的價值是十分顯著的。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香蕉產業在21世紀的市場經濟中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植物文化
歷史與民俗
中國漢代就栽培香蕉,那時稱為“甘蕉。據說,漢武帝建扶荔宮時,收集天下奇花異木,其中就有香蕉。晉人稽含記述香蕉說:”剩其子上皮,色黃白,味似葡萄,甜而脆,亦療肌。宋代陸佃所著《埤雅》云:“蕉不落葉,一葉舒則一葉焦,故謂之蕉。”公元3世紀時,亞歷山大遠征印度發現香蕉此后才傳向世界各地。埃及考古學家在出土文物中發現,遠在4000年前的埃及陶器上就畫有香蕉的圖案,可見非洲栽培香蕉的歷史比中國還早。據說希臘人在4000多年前就開始食用香蕉。古印度和波斯民間認為,金色的香蕉果實乃是“上蒼賜予人類的保健佳果”。傳說,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由于吃了香蕉而獲得了智慧,因而香蕉被譽為“智慧之果”。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 香蕉 |
含量參考 |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93 千卡 |
蛋白質 | 1.4 g |
脂肪 | 0.2 g |
碳水化合物 | 22 g |
不溶性膳食纖維 | 1.2 g |
鈉 | 1 mg |
鎂 | 43 mg |
磷 | 28 mg |
鉀 | 256 mg |
鈣 | 7 mg |
錳 | 0.65 mg |
鐵 | 0.4 mg |
銅 | 0.14 mg |
鋅 | 0.18 mg |
硒 | 0.9 μg |
維生素A | 10 μg |
維生素B1(硫胺素) | 0.02 mg |
維生素B2(核黃素) | 0.04 mg |
煙酸(煙酰胺) | 0.7 mg |
維生素C(抗壞血酸) | 8 mg |
維生素E | 0.24 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