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跖草
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is?L.),是鴨跖草科鴨跖草屬的—年生披散草本植物。鴨跖草的莖匍匐生根,多分枝;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萼片膜質(zhì),花瓣深藍色;蒴果橢圓形;種子棕黃色,一端平截,腹面平,有不規(guī)則窩孔;花期7-9月,果期8-10月;因草葉子的形狀長得像鴨腳掌,“跖”的本義為指腳掌,故名鴨跖草。?
鴨跖草分布于中國云南、四川、甘肅以東各地,在越南、朝鮮、日本、俄羅斯遠東地區(qū)以及北美也有分布。鴨跖草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yīng)性強,耐旱性強,土壤略微濕即可生長;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弱光,忌陽光曝曬。鴨跖草通過播種、扦插、分株繁殖。
《本草拾遺》記載,鴨跖草味甘、淡,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用于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等癥狀。鴨跖草的花藍色美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鴨跖草的花語和象征意義為希望和理想。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披散草本。莖匍匐生根,多分枝,長可達1米,下部無毛,上部被短毛。葉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9厘米,寬1.5-2厘米。
總苞片佛焰苞狀,有1.5-4厘米的柄,與葉對生,折疊狀,展開后為心形,頂端短急尖,基部心形,長1.2-2.5厘米,邊緣常有硬毛;聚傘花序,下面一枝僅有花1朵,具長8毫米的梗,不孕;上面一枝具花3-4朵,具短梗,幾乎不伸出佛焰苞。花梗長僅3毫米,果期彎曲,長不過6毫米;萼片膜質(zhì),長約5毫米,內(nèi)面2枚常靠近或合生;花瓣深藍色;內(nèi)面2枚具爪,長近1厘米。
蒴果橢圓形,長5-7毫米,2室,2爿裂,有種子4顆。種子長2-3毫米,棕黃色,一端平截、腹面平,有不規(guī)則窩孔。?
近種區(qū)別
部位 | 鴨跖草 | 耳苞鴨跖草 |
---|---|---|
花 | 總苞片佛焰苞狀,有1.5-4厘米的柄,與葉對生,折疊狀,展開后為心形;聚傘花序,下面一枝僅有花1朵,具長8毫米的梗;上面一枝具花3-4朵,具短梗,幾乎不伸出佛焰苞 | 總苞片與葉對生,每個分枝頂端僅有1個或2-3個聚生,具0.5厘米的柄,下緣僅一半合生,頂端急尖,無毛或主脈上生幾根白色剛毛,長僅1厘米 |
蒴果 | 蒴果橢圓形,長5-7毫米,2室,有種子4顆? | 蒴果小,球狀三棱形,長4毫米,3室,每室1顆種子,背面1室包著種子脫落而不裂,或3室全開裂? |
種子 | 種子長2-3毫米,棕黃色,一端平截、腹面平,有不規(guī)則窩孔? | 種子橢圓狀,腹面平,灰褐色,長3.5毫米,平滑 |
分布范圍
在中國產(chǎn)于云南、四川、甘肅以東的南北各省區(qū)。越南、朝鮮、日本、俄羅斯遠東地區(qū)以及北美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北美。?
生長習(xí)性
常見生于濕地、路邊、溝邊潮濕處及旱作地上。適應(yīng)性強,在全光照或半陰環(huán)境下都能生長。但不能過陰,否則葉色減退為淺粉綠色,易徒長。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弱光,忌陽光曝曬,最適生長溫度20~30℃,夜間溫度10~18℃生長良好,冬季不低于10℃。?
對土壤要求不嚴,耐旱性強,土壤略微有點濕就可以生長,如果盆土長期過濕,易出現(xiàn)莖葉腐爛。
栽培技術(shù)
播種方法
鴨跖草用種子繁殖可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溫室育苗。播種前用25~27℃溫水浸種8~10小時后撈出,在25~27℃下催芽3~5天,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
育苗可采用條播或撒播的方式,在整好的畦內(nèi)按10~15cm行距開溝,將催好芽的種子均勻撒入溝內(nèi),覆土,稍加鎮(zhèn)壓后保持土壤濕潤。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1周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降低溫、濕度管理,以免幼苗徒長。
扦插技術(shù)
鴨跖草的每個節(jié)都可以產(chǎn)生新根。將植株的莖剪下,在整好的田內(nèi)按5×10cm的株、行距扦插定植。扦插后保持土壤濕潤,光照較強時,應(yīng)搭陰棚遮陽,避免失水過多而使扦插苗死亡。15天左右即可生根。
分株技術(shù)
春季在地上部分萌發(fā)前,將根挖出,分根定植。一般每塊根可分為10株左右,按10×10cm的株、行距定植于大田。
田間管理
培養(yǎng)紫葉鴨跖草,一般每年春季換一次盆,盆土用園土加少量河沙即可。幼苗期放在具有散射光處養(yǎng)護,成株期放半陰處培養(yǎng)。雖然在室內(nèi)光線明亮處也能生長,但長期置于室內(nèi)光照較少處,則枝葉易徒長,葉片變薄而缺乏光澤,葉色變淺,因此,春、秋季節(jié)宜將花盆懸掛在中午受不到陽光直射的陽臺或廊檐下,經(jīng)常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同時保持盆土濕潤。
每月施1~2次以氮肥為主的復(fù)合液肥。夏季放室內(nèi)光照充足處,冬季懸吊在朝南窗前,則莖葉粗壯肥厚,葉面光亮。冬季要控制澆水,室溫保持在10℃左右可安全越冬。枝條生長過長時應(yīng)于春季結(jié)合換盆進行摘心,促使萌發(fā)分枝,使株形發(fā)育圓整。此外,對其萌生的蘗芽應(yīng)及時剪除,以利新枝生長旺盛,株形整齊。剪下的枝條可作扦插繁殖用。?
病害防治
夏季易發(fā)生介殼蟲、紅蜘蛛和蚜蟲危害,可噴灑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灰霉病和葉枯病危害葉片,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
藥用價值
性能
味甘、微苦,性寒。能清熱,解毒,利尿。為消腫利尿、清熱解毒之良藥,此外對麥粒腫、咽炎、扁桃腺炎、宮頸糜爛、腹蛇咬傷有良好療效。?
藥理作用:同屬植物莖葉的水浸劑或煎劑能興奮子宮、收縮血管,并能縮短凝血時間。
功能主治
行水,清熱,涼血,解毒。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黃疸肝炎,熱痢,瘧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帶,咽喉腫痛,癰疽疔瘡。?
①《本草拾遺》:主寒熱瘴瘧,痰飲,丁腫,肉癥澀滯,小兒丹毒,發(fā)熱狂癇,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疽等毒。
②《日華子本草》:鴨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氣濕痹,利小便。
③《滇南本草》:補養(yǎng)氣血,療婦人白帶、紅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
④《品匯精要》:去熱毒,消癰疽。?
⑤《綱目》:消喉痹。?
⑥《本草推陳》:對血吸蟲病急性感染發(fā)高熱,大量用之。又用于急性傳染性熱病,發(fā)熱、神昏、心臟衰竭。?
⑦《四川中藥志》:能清熱利尿,潤肺。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小便淋漓作痛。
⑧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臟性水腫,腳氣水腫,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及結(jié)石。?
復(fù)方:
①治小便不通:竹雞草一兩,車前草一兩。搗汁,入蜜少許,空心服之。(《瀕湖集簡方》)?
②治五淋,小便刺痛:鮮鴨跖草枝端嫩葉四兩。搗爛,加開水一杯,絞汁調(diào)蜜內(nèi)服,每日三次。體質(zhì)虛弱者,藥量酌減。(《泉州本草》)
③治赤白下痢:藍姑草,煎湯日服之。(《活幼全書》)?
④治黃疸性肝炎:鴨跖草四兩,豬瘦肉二兩。水燉,服湯食肉,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⑤治高血壓:鴨跖草一兩,蠶豆花三錢。水煎,當茶飲。(《江西草藥》)
⑥治水腫、腹水:鮮鴨跖草二至三兩。水煎服,連服數(shù)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⑦治吐血:竹葉菜搗汁內(nèi)服。(《貴陽民間藥草》)
⑧治沙鼻不時流血、鼻衄;地地藕,煎湯三次服。(《滇南本草》)
⑨治喉痹腫痛:(一)鴨跖草汁點之。(《袖珍方》)
(二)鴨跖草二兩。洗凈搗汁,頻頻含服。(《江西草藥》)
⑩治小兒丹毒,熱痢以及作急性熱病的退熱用:鮮鴨跖草二至三兩(干的一兩),重癥可用五至七兩。水煎服或搗汁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治關(guān)節(jié)腫痛,癰疽腫毒,瘡癤膿瘍:鮮鴨跖草搗爛,加燒酒少許敷患處,一日一換。(《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治急性血吸蟲病:鮮鴨跖草,洗凈,每天五至八兩,煎湯代茶飲,五至七天為一療程。(《全展選編·傳染病》)
?治手指蛇頭疔:鮮鴨跖草,臺雄黃搗爛,敷患處,一日一換。初起能消,已化膿者,能退癀止痛。(《泉州本草》)?
臨床應(yīng)用
①防治感冒
取鴨跖草1~2兩(鮮草2~4兩),水煎2次分服。治療130例,有效(1~3天內(nèi)體溫降到正常)109例,無效(4天以上退熱)21例。預(yù)防以片劑(每片含干生藥10.3克)內(nèi)服,每日3次,每次2片;或用沖劑每日一包(含干草2兩),開水沖服;亦可用煎劑內(nèi)服。均連服4天。結(jié)果290人中無1例發(fā)病;而對照組(未服藥)371人中,則有23人發(fā)病。?
②治療流行性腮腺炎并發(fā)腦膜腦炎
取鴨跖草每天2兩,煎服。觀察5例,平均退熱及腮腺消腫時間為2.8天,頭痛消失為1.4天,嘔吐停止1.2天,平均住院4.6天。
③治療麥粒腫
取洗凈的鮮鴨跖草莖1枝(或1段),用手挾持呈45度角置于酒精燈上燃燒上段,即可見下段有水珠泡沫液體沸出,隨即將沸出的液體滴于臉結(jié)膜及瞼緣(麥粒腫之局部腫脹處及周圍),臉皮表面也可趁熱涂之。滴藥前結(jié)膜囊先用生理鹽水沖洗。涂藥后患者有舒適感,無需沖洗或作任何其他處理。共治61例,痊愈49例,好轉(zhuǎn)7例。有的第1天見效,第2天痊愈。
鑒別方法
性狀鑒別法
全草長至60cm,黃綠色,老莖略呈方形,表面光滑,具數(shù)條縱棱,直徑約2mm,節(jié)膨大,基部節(jié)上常有須根;斷面堅實,中部有髓。葉互生,皺縮成團,質(zhì)薄脆,易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9cm,寬1-3cm,先端尖,全緣,基部下延成膜質(zhì)鞘,抱莖,葉脈平行。聚傘花序,總苞心狀卵形,折合狀,邊緣不相邊;花多脫落,萼片膜質(zhì),花瓣藍黑色。氣微,味甘、淡。以色黃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法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方形或長方形,散有多數(shù)草酸鈣小針晶,長7-12μm;氣孔略突起于表皮,副衛(wèi)細胞平列4胞型。
理化鑒別法
(1)取本品粗粉2g,加水30ml,煮沸30min,濾過。取濾液2ml,加0.2%茚三酮乙醇液2-3滴,置沸水浴中加熱5min,溶液顯藍色。
(2)取上述水提取液20ml,水浴濃縮至干,加8ml甲醇溶解,濾過。取濾液2ml,加濃鹽酸數(shù)滴,再加鎂粉少量,溶液變紅色。另取2ml,加濃鹽酸數(shù)滴,再加鎂粉少量,溶液變紅色。另取2ml加1%三氯化鋁甲醇溶液數(shù)滴,溶液顯黃色。
食物營養(yǎng)成分
食物名稱 | 鴨跖草 |
含量參考 |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34 千卡 |
蛋白質(zhì) | 2.8 g |
脂肪 | 0.3 g |
碳水化合物 | 5.7 g |
不溶性膳食纖維 | 1.2 g |
磷 | 39 mg |
鈣 | 206 mg |
鐵 | 5.4 mg |
維生素A | 698 μg |
維生素B1(硫胺素) | 0.03 mg |
維生素B2(核黃素) | 0.29 mg |
煙酸(煙酰胺) | 0.9 mg |
維生素C(抗壞血酸) | 87 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