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馬,是奇蹄目馬科馬屬草食性動物,現存家馬與野馬兩個亞種。野馬頸部鬣毛豎立而不下垂,額毛極短,尾部長毛,四肢無距毛,夏季上體淺棕、紅棕、紅赭色,冬季皮背面淡棕色;家馬依品種分為重型、小型馬及袖珍矮馬;家馬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蹄質堅硬,毛色多樣,以栗、青和黑色居多,汗腺發達,牙齒咀嚼力強。
根據馬原產地的自然環境條件,以及外形特征和性能等方面的差異,可將馬分為草原種、沙漠種、山地種和森林種。草原種分布在廣闊的草原區;沙漠種生活在干燥沙漠地帶;山地種,善走山路;森林種生活在氣候較冷的森林地帶。馬4歲性成熟,6月交配,翌年4-5月分娩。馬平均壽命30-35年,最長可達60年。?
通過化石研究證實,馬屬動物的祖先—始新馬最早出現于5500萬年前的北美,隨后,自然界發生地形、氣候及生態變化,出現了開闊的內陸平原,馬屬動物也逐漸適應了這些變化,并最終經歷了始馬、中馬、原馬、上新馬和真馬等進化階段。中國早在 6000 年前便將野馬馴化為家畜,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馬成為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之一。馬的神經系統發達,聽覺和嗅覺敏銳,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物體。發達的嗅覺、靈敏的聽覺以及較好的感光力,使馬形成牢固的記憶,故有“老馬識途”之說。
進化
始祖馬通過化石研究已經證實,馬屬動物的祖先—始新馬出現于5500萬年前的北美,其身體如同狐貍樣大小,以多汁嫩葉為食,前足有四指,后足有三趾。
隨后,自然界發生地形、氣候及生態變化,出現了開闊的內陸平原,馬的進化也逐漸適應了這些變化。馬的進化經歷了始馬、中馬、原馬、上新馬和真馬等主要發展階段。其主要進化特點是:體軀增大;體高增高,體高由原來的40cm增高至120cm以上;趾由三趾或四趾進化為單趾(單蹄),以利于奔跑;牙齒由低冠的阜頭結構向高冠、齒質堅硬、齒面寬而多皺結構變化,以利于采食干草;腦容量增大。?
始馬:頭頸均短,背部彎曲,體高約40cm,前足有四趾,后足僅三趾著地。前肢的尺骨、后肢的腓骨細長,但仍分開。臼齒短小,齒冠低而有阜狀突起。生活于矮樹林中,以鮮嫩多汁的樹葉和軟草為食。
中馬:體型稍大,體高約50cm,前后肢都只有三趾,中趾特別發達,用以支持大部分體重。仍生活在森林中,并能在硬地上快速奔跑。
原馬:是重要的中間過渡形態,生活環境轉移至草原,以粗硬草為食。體型增大,牙齒更加堅硬,頭骨容積增大,面部變長。每足仍有三趾,行走時僅中趾觸地。
上新馬:距今約1200萬年,體高已有100cm左右。四肢仍各只有三趾,僅有中趾顯露,兩側第二、四趾呈細枝狀殘余。
真馬:最早出現于距今約100萬年前。四肢已完全成為單蹄,但與現代家馬相比仍有顯著差異,如頭骨大而狹長,齒面小而皺褶多,四肢骨細長,每足中趾發達,兩側還有退化趾骨可見。由真馬進化出家馬的四大祖先普氏野馬、森林馬、凍原馬和韃靼馬。
通過與古DNA測序數據比較,發現普氏野馬并非家馬祖先,其分化時間是在3.8~7.2萬年之間,遠遠早于家馬被馴化時間;馬屬動物的祖先分化時間大約是在400~450萬年間;在過去的200萬年間馬的種群有很大的波動;而且發現在馬的進化過程中與免疫和嗅覺有關的通路受到了極大的選擇。
馴化
據近幾年發表在《Science》上關于哈薩克斯坦北部博泰(Botai)文化的大量證據表明:馬至少是于距今5000年前的銅器時代在歐亞草原區被馴化。最早馴化馬的目的可能有3個:一是存留多余的捕獵馬作為食物來源,二是使役和射騎,三是用于祭祀或觀賞。?
亞種
家馬(E. f. caballus,2n=64)
普氏野馬(E. f. przewalskii,2n=66)?
外形特征
體格勻稱,四肢長,第三趾發達,具蹄,第二、四趾退化,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四肢高度特化,肱骨和股骨很短,橈骨和脛骨很長,尺骨和腓骨均退縮。第三趾發育,掌骨非常長,而趾(指)骨則比較短,單蹄。頰齒高冠;上臼齒釉質層褶曲精細。
馬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俗稱夜眼) ,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奔馳。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于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于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聽覺和嗅覺敏銳。
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并且只有這一種動物可辨別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于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余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近種區別
馬 | 驢 | |
---|---|---|
特征 | 頸部鬣毛豎立而不下垂,額毛極短,尾部長毛,四肢無距毛,夏季上體淺棕、紅棕、紅赭色,冬季皮背面淡棕色;家馬依品種分為重型、小型馬及袖珍矮馬;家馬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蹄質堅硬,毛色多樣,以栗、青和黑色居多,汗腺發達,牙齒咀嚼力強 | 體格較小。頭大、耳長,無鬃毛,鬣毛稀短;鬐甲低,背稍隆,腰短而堅實,橫突短而厚;尻短斜,多呈尖斜,尾根部無長毛,尾端長毛稀短;四肢細長,僅前肢有附蟬,蹄小而直立,蹄質堅硬。毛色有灰、黑、青、棕4種,以灰色居多 |
生活習性
野馬喜歡群居,一般由一匹公馬、幾匹母馬和它們的后代組成。每個種群都有明確的活動范圍,并以每天5-10公里的速度遷移。野馬以荒漠上的芨芨草、梭梭、蘆葦、紅柳等為食,冬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群體中的個體之間在進食之后常互相清理皮膚,輕輕地啃舐對方的耆甲、肩部、背側、臀部等。有時也進行自身護理,比如打滾、自我刷拭和驅散蚊蠅等。野馬借助聲音、氣味和抿耳、刨地、啃拭等行為進行交流。?
繁殖
驢馬、驢和斑馬本是3個獨立的物種,已出現生殖隔離。但有趣的是,馬和、驢和斑馬雜交都能產生后代。騾子是馬和驢的雜交體,分為馬騾(驢♂×馬♀)和驢騾(馬♂×驢♀)。通常認為雄騾沒有生殖能力,但有對雌騾產駒的相關報道,并有報道稱馬騾的受孕率顯著高于驢騾(約7倍)。通過比較馬和驢的核型,推測一匹具有生殖能力的騾子在減數分裂時可能會形成六價體。普氏野馬和家馬經歷過一次羅伯遜易位導致其核型的差異,其雜種子一代在減數分裂時會形成三價體,能夠形成成熟的生殖細胞,并能繁殖后代,但其機理還未得到解析。?
品種
一般采用的分類方法有生物學分類法、畜牧學分類法和冷熱血統分類法等。
生物學分類
根據馬匹原產地的自然環境條件,以及馬的外形特征和性能等方面的差異,可將馬分為草原種、沙漠種、山地種和森林種。
草原種:分布在世界上廣闊的草原區,由于長年晝夜棲息于草原上過群牧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得到了充分鍛煉,吃苦耐勞,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體格結實粗壯,體軀長而深廣,四肢短粗,被毛厚密,長毛發達,采食與消化能力強,性格強悍,如蒙古馬、哈薩克馬等。
沙漠種:生活在干燥沙漠地帶的馬,體格較為輕小,皮膚細致干燥,皮薄毛細,胸窄腹小,氣質活潑,鬃鬣尾等長毛較少,代謝作用快,有較快的行動速度,多具有乘用馬的體型,如阿拉伯馬、阿哈-捷金馬等。
山地種:體格結實,體型不大,四肢強健,行動靈活,性格機敏,善走山路,如百色馬、寧強馬、卡巴金馬等。?
森林種:生活在氣候較冷的森林地帶的馬,一般體型不大,但比較粗重。軀干深寬,四肢粗短,胃腸發達,肌肉豐滿,被毛厚密,長毛較多,如雅庫特馬、愛沙尼亞馬等。
畜牧學分類
根據馬的高低、大小、利用性質、馬的體型及有益經濟特征進行分類。按照體型可分為乘用型、挽用型和兼用型3類。
乘用型:如純血馬、阿拉伯馬等。?
挽用型:如阿爾登馬、比利時重挽馬、貝爾修倫馬等。
三河馬兼用型:如三河馬等。外貌介于乘用型、挽用型之間,又獨具特點。實際應用中,畜牧學分類法對于改良品種的分類是適用的。未經過專門化選育的地方品種,其體型屬兼用型,但它們和育成品種的兼用型不完全相同。?
冷熱血統分類
冷熱血統并不是指馬血液的溫度,而是指馬品種的選育程度和馬的氣質類型,劃分為冷血統、熱血統和溫血統品種,最早為歐洲對馬品種劃分的依據,現被世界各地廣泛采用。?
冷血統:一般是對起源于歐洲的挽用馬的統稱,是史前時期森林馬的后代。該類馬體格高大,性情溫和但反應較遲鈍,氣質類型為中悍或下悍,主要用于農用或運輸。如阿爾登馬、蘇維埃重挽馬等。
熱血統:主要是指高度培育、較悍威、血統純正的輕型馬品種。如阿拉伯馬、阿哈-捷金馬、純血馬等。
溫血統:體型高大,性情溫順;既不如熱血統品種那樣純正和精致,也不如冷血統品種那樣軀體粗壯和遲鈍。溫血統馬品種有純種和半血品種之分,半血品種或稱雜交育成品種,主要是熱血統馬種同其他品種雜交改良育成。有些溫血馬種是由純血馬、阿拉伯馬雜交冷血統馬而育成。溫血馬是最受歡迎的馬術用馬。如漢諾威馬、荷斯坦馬、荷蘭溫血馬等。
主要品種
韃靼野馬(E. f. gmilini)
野馬的一種,也稱歐洲野馬或太盤野馬。韃靼野馬曾經廣泛分布于歐洲,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已經滅絕。
普氏野馬
是現存唯一的馬的野生種。
全稱普熱瓦斯基氏野馬,體型健碩,體長2.8米,身高1米以上,體重約為300公斤;形似家馬,但額頭沒有“劉海”,鬃毛短而直立,馬尾呈束狀;四肢短粗,常有2-5條明顯的黑色橫紋,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稱“踏青”腿。普氏野馬有33對染色體,比家馬多出1對。
棲息于山地草原和荒漠。性機警,善奔跑。一般由強壯雄馬為首領結成5~20頭馬群,營游移生活。原分布于我國新疆北部準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
普氏野馬曾一度瀕臨滅絕,據記載曾經只留有12個個體,后來經人工干預擴繁后放回大自然,再一次得到了大量的繁殖,現大約有2000余匹。通過對普氏野馬基因組雜合度的研究,表明其存在高度的近交現象,這與其由12匹基礎馬、4個母系保種而來的事實相符。
大宛馬
“汗血寶馬”又名“大宛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純血騎乘馬品種,有3000多年歷史,與阿拉伯馬、英國馬并列為當今世界上僅有的3種純種馬。
大宛馬是中國漢朝時西域大宛出產的一種良駒,山地馬種,抗疲勞,蹄堅硬,甚至可以“日行千里”。《史記》中記載,張騫出西域,歸來說:“西域多善馬,馬汗血。”唐太宗時,西域進貢千里馬,據說其中就有“汗血寶馬”。唐太宗“昭陵六駿”中的“特勒驃”傳聞就是突厥贈送的“汗血寶馬”。
汗血馬的皮膚較薄,奔跑時,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容易被看到,另外,馬的肩部和頸部汗腺發達,馬出汗時往往先潮后濕。棗紅色或栗色毛的馬出汗后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艷,給人以“流血”的錯覺,因此稱之為汗血馬。馬史學家認為,汗血馬其實就是現存于土庫曼斯坦的阿哈爾捷金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德、俄、英等國的名馬大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的血統。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于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42厘米,體重267.7~372千克。
在遺傳學上,蒙古馬具有抗寒、耐粗飼、有耐力、生命力頑強等特性。
哈薩克馬
哈薩克馬是食草性家畜。產于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征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后肢常呈現刀狀。汗腺發達,有利于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于奔跑和強烈勞動。易于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余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河曲馬
河曲馬是一種古老而優良的挽乘兼用型地方馬種,主要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區,因產地處于黃河上游拐彎之處,得名河曲馬。該馬性情溫馴,容易管理,并以其良好的適應性、較大的挽力和持久力。
河曲馬外形較勻稱,全身結構良好。公馬具悍威,鬃、尾毛粗長厚密。體質類型以結實粗糙為主,毛色以黑色、青、騮、栗為主,而相當數量的馬具有白章特征,出現率高達到24.17%。這是我國其它地區的馬種所少有。
保護現狀
普氏野馬
1977年,普氏野馬保護基金會成立,在其幫助下,第一批16匹普氏野馬在1992年被放歸蒙古草原。在國內,中國政府從1986年開始規劃“野馬還鄉”工作,11匹普氏野馬從遙遠的歐洲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到2000年,在新疆吉木薩爾的普氏野馬繁殖研究中心,野馬的數量已達百匹以上,野放的時機已經成熟。
2001年,第一批流浪在異鄉的27匹野馬的后代終于踏上了走進準噶爾荒原的第一步,它們在卡拉麥里的恰庫爾圖鎮小心地向外擴展著本應熟悉的領地。至此,野馬故鄉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現在,生活在新疆卡拉麥里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的普氏野馬,等到3歲以后,就會被放歸到大自然。?
馬種資源
馬種資源狀況2011年末,全世界馬的存欄數約為5847萬匹,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共150個國家。各國馬種資源共570個、區域性跨境馬種資源63個。世界馬種培育(選育)的趨勢是非役用化。如過去曾經為軍隊服務的一些品種,如純血馬、奧爾洛夫馬等,經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培育,已培育成世界著名的賽馬品種,過去一些挽用馬品種已培育轉型為儀仗馬、馬術馬。有些如設特蘭矮馬、美國花馬已成為觀賞馬。為了滿足世界馬術運動用馬的需要,經過近百年的選育,用純血馬等熱血馬與傳統的挽用馬雜交培育了很多優秀的溫血馬。馬用途的改變,滿足了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人們對健身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2011年末,我國馬的存欄數約為677萬匹,位居世界第2位。有地方品種29個,培育品種13個,已經形成育種群的引入品種有10個以上,形成了豐富多彩、分布廣闊的馬種資源,但其中2/3以上已經處于數量下降、瀕危或瀕臨滅絕狀態。我國馬種資源正處于保種和向非役用轉型的關鍵時期。
登記管理
品種登記制度完備是世界馬業發達國家的顯著特點。登記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基礎,也是育種、研究、組織賽事的必需條件。如純血馬,世界現有約60萬匹純血馬,其血統都可追溯到300年前是哪匹奠基公馬的后裔。阿拉伯馬、阿哈-捷金馬(汗血馬)等有更長的系譜記載。登記的內容包括父母信息、配種記錄、出生日期、毛色、性別、馬名和外貌特征等,馬主或登記機構可按規定的表格進行登記并輸入計算機系統。馬匹登記由品種協會或有資質的登記委員會完成,鑒定登記后品種確認才有依據,參加賽事、馬匹拍賣、遺傳資源保存均以登記證書(或護照)為基礎。沒有登記的馬匹不會被本品種認定,也就沒有參加賽事取得獎金的機會,也沒有參加本品種拍賣的資格。大部分品種登記及其系譜記載,都已實現網絡共享(有些是有償共享),馬匹交易、拍賣、血統分析研究可直接從網絡上獲取資料。
國內外馬產業現狀與趨勢
產業模式
馬業分為傳統馬業與現代馬業。傳統馬業的主要特點是馬匹以役用為主,包括農用、交通、軍事和產品生產等;現代馬業的主要特點是馬匹以非役用為主,包括賽馬、馬術和體育娛樂等。世界發達國家的馬產業已處于現代馬業階段,呈現出體育娛樂性、經濟性、社會性和國際化的特點。現代馬業分為馬術業、賽馬業、休閑騎乘業和產品養馬業等四大板塊。馬術業是重點圍繞馬術運動提供觀賞、健身服務的馬業發展類型,典型代表國家主要有德國、荷蘭等。賽馬業主要是指以開展博彩形式的商業賽馬為重點的馬業發展類型,以日本為典型代表。休閑騎乘業主要是以為戶外休閑健身、娛樂騎乘等需求提供服務為重點的馬業發展類型,以美國為典型代表。產品養馬業是傳統馬業的主要盈利模式,現代馬業在不同程度上也包含產品養馬業的成份。其主要方式是出售馬匹、馬奶、馬的副產品等,以力畜或者物質產品形式獲得利潤。產品養馬業以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為代表。除以力畜役用為主的功能在不斷衰減外,其他發展形式均呈平穩增長態勢,但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近年來波動也較為明顯。?
中國馬業發展態勢
中國正處于由傳統馬業向現代馬業的轉型時期,馬的利用與需求均向非役用方向轉變,布局從農牧區向城市或城郊轉移,管理上由政府管理向民間或協會管理轉變,中國正日益成為世界馬業關注的焦點和市場中心。今后我國馬業將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和體育休閑健身需要為目標,繼續弘揚中國傳統馬文化和民族馬文化,保持中國馬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歷史名馬
赤兔馬赤兔馬,赤兔原是呂布的坐騎,后來跟隨關羽征戰沙場,關羽戰死沙場,這匹馬也絕食而亡,追隨主人去了。赤兔馬,其“渾身上下,火炭般赤,四蹄踏雪,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關于它的記載,最早見于《三國志·呂布傳》,素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稱。
的盧馬,是劉備的坐騎。一次劉備遇難,騎的盧馬逃跑,危急之時落入檀溪中,劉備著急地對的盧馬說:“的盧,今天遇到大難,你一定要幫忙呀!”于是,的盧一躍三丈,帶劉備逃出險境。
絕影, 一代梟雄曹操的坐騎。在《魏書》中有所提及:“公所乘馬名絕影,為流矢所中,傷頰及足,并中公右臂。世語曰:昂不能騎,進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曹操之愛馬,波斯種,絕影之意,即是說此馬跑起來不見影子。曹操早年多乘此馬,轉戰南北,大破黃巾。
爪黃飛電,曹操之愛馬,亦波斯種,全身雪白,唯四蹄黃色。曹操許田圍獵時乘此馬,其他無記載。
別稱
兒馬:公馬
騍:母馬。
駒:小馬。
騸:被閹割后,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毛夾雜著白點子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骃: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馬驄:青白相間,類似藍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驍:強壯的馬。
駹:面、額白色的黑的馬 。
骍:赤色的馬。
駿馬:走得快的好馬。
馬鐙
我國考古人員發現,在東北方的草原地區,大約在三世紀中葉到四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馬鐙。這種馬鐙是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掛式馬鐙。其后,這種馬鐙通過高句麗向東傳播,擴散到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出現了窄踏板金屬馬鐙在歐亞草原上的廣泛傳播。在中國南方地區,約在四世紀也出現了馬鐙。最早的實物馬鐙,發現于三世紀中葉到四世紀初中國東北的鮮卑人活動區域。
1965年,考古人員在遼寧北票縣北燕貴族馮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對木芯長直柄包銅皮的馬鐙。這對馬鐙是世界上現存時代最早的馬鐙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