狒狒
狒狒(學名:Papio?)是靈長目、猴科下的的1屬,通稱狒狒。有6種:阿拉伯狒狒、幾內(nèi)亞狒狒、東非狒狒、草原狒狒、豚尾狒狒和金達狒狒。該屬物種體型較大,在靈長類中僅次于猩猩屬,體長50.8-114.2厘米,尾長38.2-71.1厘米,體重可達60千克;頭部粗長,吻部突出,耳小,眉弓突出,眼深陷,犬齒長而尖,可達5厘米;具頰囊;體型粗壯,4肢等長,短而粗,適應于地面活動;臀部有色彩鮮艷的胼胝;毛黃、黃褐、綠褐至褐色,一般尾部毛色較深;毛粗糙,顏面部和耳上生有短毛,雄性的顏面周圍、頸部、肩部有長毛,雌性則較短。
棲息于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半荒漠草原、高原山地、低山丘陵、平原或峽谷峭壁中。主要地面活動,也爬到樹上睡覺或覓食。善游泳。能發(fā)出很大叫聲。白天活動,夜間棲于大樹枝或巖洞中。食物包括各種小動物及植物。群居,每群十幾只至百余。主要天敵是豹。無固定繁殖季節(jié),每胎產(chǎn)1仔。野生壽命約20年。主要分布于非洲,個別種類也見于阿拉伯半島。
形態(tài)特征
狒狒是狒狒科的大型成員,體重在10至31千克之間。所有物種的雌性體型大致相同(約10至15千克),但雄性要大得多。最大的兩性體型差異發(fā)生在阿拉伯狒狒和豚尾狒狒種群中。頭部粗長,吻部突出,眉弓突出,眉骨高高突起,兩眼漆黑深陷,棱角分明,臉上有很高的隆起線,顏色鮮藍而透紫,鼻子深紅,鼻梁直抵前額,耳小,犬齒長而尖,具頰囊;體型粗壯,四肢等長,短粗,適應于地面活動;臀部有色彩鮮艷的胼胝;皮毛顏色從黃色到紅色,從橄欖灰色到黑色。幼年動物的顏色總是很鮮明,通常有黑色皮毛,但在某些物種中,棕色或棕紅色皮毛是幼年動物的特征。雄性可能有突出的鬃毛。臉部幾乎是裸露的,手掌和腳底也完全是裸露的。;體毛粗糙,顏面部和耳上生有短毛,雄性顏面周圍、頸部、肩部有長毛,雌性則較短。尾巴細長,臀部有一大片鮮紅的顏色。雄獸為灰褐色,雌獸呈棕綠色。雄獸上顎的犬齒長而突出,由頭部兩側至肩部和背部均披散著長毛,
所有狒狒物種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性別二態(tài)性,通常在體型上,但有時也在顏色上。與雌性相比,雄性的上犬齒更大,并用它們來表達威脅。雄性狒狒也有大的白色鬃毛。?
長臉有一個明顯的口鼻。牙齒的齒式是(i 2/2,c 1/1,pm 2/2,m 3/3)x 2 = 32。下切牙傾向于筆直向上,并與尖牙接觸,而下切牙傾向于筆直向上,并與犬齒接觸。上門齒緊密地排列在一起,并通過大的牙縫與犬齒分開。上犬齒很長,這一特征在雄性中極為突出。
狒狒有很大的坐骨胼胝,雄性狒狒沿中線融合,但雌性狒狒被生殖器分開。這些老繭周圍的皮膚往往沒有毛,呈紅色或黑色,具體取決于物種。在月經(jīng)中期,雌性的肛門生殖器皮膚會腫脹,在懷孕期間會變紅,使臀部更加明顯。
狒狒是四足運動的動物,大多數(shù)物種的腿似乎有些僵硬。重量由手指承擔在前肢上(趾行),但重量由后腳承擔在整個腳底上(跖行)。拇指相對較長,可以精確地抓握和操縱物體。尾巴呈拱形,不同物種的拱形形狀不同。
物種是近親繁殖的,雜交經(jīng)常發(fā)生在種群毗鄰的地區(qū)。在整體外貌上,該屬的所有成員都很相似,只是毛色(橄欖色、棕色、黑色、黃色、紅色、灰色)和毛發(fā)長度有所不同。雄性的鬃毛或領毛可能很明顯,并且因物種而異。體型因物種和地域而異。?
棲息環(huán)境
棲息于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半荒漠草原和高原山地,更喜生活于這里較開闊多巖石的低山丘陵、平原或峽谷峭壁中。分布在非洲的開闊的大草原、開闊的林地和山丘中。生活在多種棲息地類型中,包括草原、林地、半干旱和干旱稀樹草原、干草原、高山林地、亞沙漠、長廊森林和雨林。?
所有狒狒棲息地的主要特征包括穩(wěn)定的水源和某種類型的高架睡眠場所。這些睡眠地點通常是大樹或懸崖,狒狒可以在那里過夜,減少被捕食的威脅。很少有人知道狒狒愿意睡在地上。
生活習性
等級
狒狒在猴類中唯一集大群營地棲生的高等猴類。狒狒也是猴類中社群生活最為嚴密的一種,有明顯的等級序位和嚴明的紀律,懲罰的殘酷令人駭怕。在野生狀態(tài)下的狒狒群體,經(jīng)過幾年一個周期,就會發(fā)生爭戰(zhàn),或分群或換王。因為以新?lián)Q舊、以強換弱是狒王國的法則。狒狒一般性成熟在六歲左右,它的好斗自然也有爭奪配偶的繁殖因素。當然,狒狒群并非一直烽火爭戰(zhàn),一般新王產(chǎn)生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會很安穩(wěn),而且繁殖增加,群體會迅速增長。這時的狒王也會主動對地位低下的雄狒、雌狒表示友好,為它們理理毛,這結果更加固了它的地位,群狒也爭相拍狒王的“馬屁”,狒王只是象征性為臣狒理毛,而地位低的狒狒則盡力而作,故狒王的毛總是油光順溜,最為光滑,一眼就能看得出。
活動
是陸生動物(地面居住),主要地面活動,也爬到樹上睡覺或覓食。善游泳。能發(fā)出很大叫聲。白天活動,夜間棲于大樹枝或巖洞中。食物包括各種小動物及植物。群居動物,每群的大小通常為30-60只,也有200-300只大群。雌性數(shù)量較多,但是雄性地位較高。雄性的東非狒狒借由打架來決定彼此的階級,只有高階的雄狒狒才能與發(fā)情中的雌狒狒交配。群體由老年健壯的雄狒率領,內(nèi)有專門望者負責警告敵害的來臨,退卻時,首先是雌性和幼體,雄性在后面保護,發(fā)出威嚇的吼叫聲,甚至反擊,因力大而勇猛,能給來犯者造成威脅。主要天敵是豹。
交流
根據(jù)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由喜歡聚堆交流的雌狒狒生育和培養(yǎng)的孩子,其生存率特別高。狒狒的善于交際對自己的家族或遺傳基因的興旺具體能起什么作用仍是個謎。但有對狒狒的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狒狒之間的交流,有助于相互間梳理皮毛和降低心率跳動次數(shù),即緩和心緒,而且能促使腦內(nèi)物質的內(nèi)啡肽(與鎮(zhèn)痛有關的內(nèi)源性嗎啡樣物質之一)分泌加快,以消除緊張心緒。
心理學家根據(jù)以往的觀察資料還發(fā)現(xiàn),當雄狒狒面對危險時,不是以同樣威嚇的方式回報對方,就是逃之夭夭,而雌狒狒面臨危險時,會向伙伴們發(fā)出求救信號。前不久,《科學》雜志也發(fā)表了有關雌狒狒這一臨危處置方式的研究成果。
食性
雜食性,能夠在幾乎任何環(huán)境中尋找食物,植物包括蔓生植物、嫩枝、樹葉、草、樹根、樹皮、花蕾、果實(榴蓮、紅毛丹、木菠蘿、荔枝、芒果、倒捻子、無花果)、地衣、塊莖、種子、蘑菇、球莖、及根莖。在干燥干旱的地區(qū),如東北部的沙漠,它們會以小型無脊椎動物如昆蟲、蠐螬、蜘蛛和蝎子為食。偶爾也吃鳥類和小型脊椎動物。它們經(jīng)常襲擊人類的住宅,在南非,它們闖入民宅和汽車尋找食物。狒狒還會襲擊農(nóng)場,吃莊稼并捕食綿羊、山羊和家禽。通常中午飲水。
分布范圍
分布于安哥拉、博茨瓦納、萊索托、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南非、斯威士蘭、贊比亞、津巴布韋、馬拉維、坦桑尼亞、岡比亞、幾內(nèi)亞、幾內(nèi)亞比紹、塞內(nèi)加爾、吉布提、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沙特、索馬里、蘇丹、也門、貝寧、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金)、剛果(布)、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加納、肯尼亞、馬里、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拉利昂、索馬里、南蘇丹、蘇丹、坦桑尼亞、多哥和烏干達。
分布于埃塞俄比亞地區(qū),主要連續(xù)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孤立的種群出現(xiàn)在撒哈拉地區(qū)北部。阿拉伯狒狒分布于埃塞俄比亞地區(qū)以及古北界、也門和沙特阿拉伯的紅海沿岸。古北界的狒狒種群在該地區(qū)有記錄的歷史中一直存在,但被認為是由人類引入的,可能是通過沉船,或者是在過去4000年的某個時候通過進口的。
繁殖方式
交配
狒狒屬的繁殖和交配系統(tǒng)分為兩種主要類型。第一種是多雌雄或多雌性群體中的混交交配,在除狒狒之外的所有物種中都有發(fā)現(xiàn)。第二種是在單一雄性社會單位內(nèi)交配,通常見于阿拉伯狒狒,但偶爾也有報道見于東非狒狒、草原狒狒和豚尾狒狒。
在多雌性、多雄性的族群中,雌性在長時間的發(fā)情期通過其顏色顯著的肛門生殖器區(qū)域的腫脹來吸引雄性。發(fā)情腫脹通常會持續(xù)很多天,在此期間雄性可能會積極競爭接近雌性。據(jù)報道,雌性狒狒在發(fā)情周期的中期有15至20天的受孕期。雌性狒狒在整個周期中都處于接受狀態(tài),但交配高峰期是在周期的中期。嗅覺線索可能表明雌性的生殖接受能力。雌性狒狒會產(chǎn)生脂肪酸,增強它們對潛在配偶的吸引力。?
某些雄性,通常是中高級的老年雄性,能夠通過排除競爭者與雌性形成穩(wěn)定的配偶關系。年輕的雄性經(jīng)常試圖從年長的雄性手中“偷走”雌性,但這些年長的雄性可能會結成聯(lián)盟來防止這種情況發(fā)生。無論如何,雄性與雌性交配的成功往往與它與雌性的長期關系有關。在非發(fā)情期,雌性對經(jīng)常以友好方式交往的雄性更加合作。這些雄性通常會在雌性與其他雌性或雄性的沖突中支持雌性,并在同伴沖突中支持雌性的后代。這些雄性也更有可能與“親密”雌性朋友的后代分享食物。
狒狒物種的交配開始遵循某種儀式化的模式。雌性通常會向雄性展示它的后軀,以表明它愿意接受性。雌性豚尾狒狒在看雄性時也會揚起眉毛并壓平耳朵。雄性可能會通過咂嘴、做出友好的表情或輕輕地推擠雌性以引誘它站立來發(fā)起交配。交配可以在單個坐騎(東非狒狒)中進行,也可以在一系列坐騎(例如豚尾狒狒、阿拉伯狒狒)中進行。關于交配頻率的信息參差不齊,但已知雌性草原狒狒每小時交配1-6次,雌性狒狒每小時交配7-14次。懷孕的雌性通常會陰部皮膚變紅,不會交配。
與其他狒狒爭奪雌性的競爭不同,阿拉伯狒狒很少有這種公開的競爭。單身雄性會建立一個由雌性組成的“后宮”,它始終保護它們免受其他雄性的侵害,而不僅僅是在發(fā)情期。雄性積極地放牧雌性,在覓食期間將社會單位保持在一起。雄性積極抑制雌性之間的攻擊行為。盡管有時這些單雄性單位可能會有另一只雄性充當“追隨者”,但雄性追隨者很少與雌性互動。
在某些情況下,在其他種類的狒狒中也發(fā)現(xiàn)了單雄性單位,這顯然通常是物種統(tǒng)計隨機性的結果。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雄性通常會更加強烈地控制群體雌性的行動,并且更頻繁地干預雌性之間發(fā)生的沖突,并產(chǎn)生更大的效果。
雄性狒狒通常通過兩種機制吸引配偶。第一個是從母親身邊綁架一名年輕雌性。雄性照顧雌性,為她梳理毛發(fā),并在需要時攜帶她,直到她成熟為止,屆時雄性將與之交配。雌性通常在成熟后離開出生群體,通常會被已經(jīng)有雌性的雄性所吸引,因此綁架是雄性建立家庭單位的有效策略。雄性采取的第二種策略是通過直接攻擊和取代終身雄性來接管現(xiàn)有的后宮。這種策略因雄性之間復雜的社會關系而變得復雜,雄性可能會介入以支持此類沖突中的兄弟、表兄弟、叔叔或父親。
這些不同交配系統(tǒng)的一個有趣的關聯(lián)是年輕雄性睪丸發(fā)育的時間表。在東非狒狒中,睪丸在青春期持續(xù)生長,直至達到成年體型,而在中,睪丸的生長和發(fā)育在雄性仍處于亞成年狀態(tài)。這導致阿拉伯狒狒的睪丸明顯小于東非狒狒,正如精子競爭理論模型所預測的那樣。?
生育
狒狒屬的大多數(shù)成員全年繁殖,盡管有些種群可能季節(jié)性繁殖。雌性周期長度為30-40天,并因物種、年齡、雌性繁殖史、社會狀況和生態(tài)變量而異。有關妊娠長度的信息參差不齊。東非狒狒的妊娠持續(xù)約180天,草原狒狒為161-175天,阿拉伯狒狒為172天,豚尾狒狒為187天。
大多數(shù)物種和種群都有一個出生高峰。該高峰的時間各不相同,但通常是旱季結束或雨季開始。哺乳期持續(xù)到6-15個月大,具體取決于物種、出生時間、斷奶的可用性、母親等級和其他變量。阿拉伯狒狒幼仔出生時的體重通常約為600-900克,東非狒狒幼仔出生時體重為1068克,草原狒狒出生時體重為854克。新生兒有一種顏色鮮明的皮毛(黑色、棕色或紅棕色),它們會一直保持到大約斷奶年齡,此時它們會換毛成該物種成體更典型的皮毛。
狒狒屬的產(chǎn)仔間隔為12-34個月。尚不清楚所報告的出生間隔差異是否是由于種群和物種之間的遺傳差異,或生態(tài)和社會差異造成的。
雌性可能在3-6歲之間達到初潮。這可能發(fā)生在成年牙齒完全萌出之前以及達到成體身體尺寸之前。 雄性在4-6歲時進入青春期。睪丸可能在達到成年體型之前成熟,犬齒完全萌出,如阿拉伯狒狒,或者它們可能繼續(xù)生長直至達到成年體型,如東非狒狒。
育崽
幼崽的照顧主要由母親提供。雌性會哺育幼崽、攜帶幼崽、梳理幼崽,并在它們與同齡伙伴發(fā)生激烈沖突時為它們提供支持。幼崽在接近一歲之前都會與母親接觸睡覺。母親以外的雌性可能會嘗試梳理或抱抱剛出生的幼猴,在某些情況下,已知會從母親手中綁架新生兒。如果幼猴不立即返回哺乳,它可能會死亡。因此,這種行為被解釋為騷擾,而不是異養(yǎng)。
雄性和幼猴之間有一些有趣的互動模式,有時被解釋為父母的照顧。雄性通常會利用幼猴作為抵御其他雄性攻擊的緩沖,如果另一只雄性的攻擊即將來臨,它們會緊緊抓住嬰兒。這似乎是有效的,因為如果抱幼猴的雄性實際上受到攻擊,母親和它的雌性親屬就會卷入沖突。潛在攻擊性的雄性顯然在煽動攻擊性時會三思而后行,因為這可能會激起雌性的怨恨。
雄性通常與它們以這種方式使用的幼猴有著特殊的關系。雄性為這些幼猴梳理毛發(fā)、攜帶并分享食物。它們有時還會干預幼猴和同齡幼猴之間的沖突。如果母親不幸去世,雄性會照顧孤兒,并將其用作競爭緩沖,提供母親通常會發(fā)揮的一些基本功能。這種行為可能確實是父性的,因為幼猴通常只允許自己被那些與母親關系密切的雄性用作緩沖。由于與雌性關系密切的雄性伙伴有更大的機會生育其后代,因此雄性對雄性的“緩沖”幼猴的額外照顧可能會流向它可能的后代。?
壽命
據(jù)報道,狒狒屬成員在圈養(yǎng)條件下的壽命可達45年。野生動物的壽命更難以評估,因為即使對這些野生動物進行長期研究,也無法提供遷入群落的動物年齡的準確信息,也無法追蹤遷出群落的動物的最終命運。一個族群,野生種群的最長壽命可能為30至40年。
該屬物種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IUCN | |
---|---|---|---|---|
1 | 東非狒狒 | Papio anubis | Lesson, 1827 | 無危(LC) |
2 | 草原狒狒 | Papio cynocephalus | Linnaeus, 1766 | 無危(LC) |
3 | 金達狒狒 | Papio kindae | L?nnberg, 1919 | 無危(LC) |
4 | 阿拉伯狒狒 | Papio hamadryas | Linnaeus, 1758 | 無危(LC) |
5 | 幾內(nèi)亞狒狒 | Papio papio | Desmarest, 1820 | 近危(NT) |
6 | 豚尾狒狒 | Papio ursinus | Kerr, 1792 | 無危(LC) |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1種——近危(NT),5種——無危(LC)?
全部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種群現(xiàn)狀
狒狒在非洲數(shù)量頗多,分布也很廣泛。因為它們會吃農(nóng)作物,所以當?shù)氐霓r(nóng)民非常厭惡狒狒,常常射殺它們。天敵為獅子、獵豹等棲息于非洲之肉食性動物。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在附錄二中列出了所有狒狒物種,因此理論上這些動物或其身體部位的國際貿(mào)易是由政府監(jiān)管的。
相關文化
古埃及人和法老都稱狒狒是太陽神的兒子,因為每天清晨都是狒狒第一時間全體迎接太陽的升起,十分的虔誠。
在阿拉伯狒狒的產(chǎn)地,它在古時候曾被奉為“神圣的猴子”,將其奉為文學之神“佐斯”的代表或侍從,刻在神殿的石柱上,是世界各地動物園的珍貴觀賞動物之一。被人們馴化的阿拉伯狒狒可以給人們看家、哄孩子和采集鮮果,還是當?shù)啬裂蛉说暮脦褪郑軌虮M心盡力地為主人效勞。它還會清點羊的數(shù)目,如果發(fā)現(xiàn)羊欄里的羊缺少了幾只,就要設法把因為迷路回不了家的羊羔召喚回來,從而得到主人的獎賞。
科學研究
美國依阿華大學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狒狒具有復雜抽象推理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建立在類比思維聯(lián)系基礎上,這種思維聯(lián)系是人類智能和推理能力的基礎。這一發(fā)現(xiàn)將對研究人類智力進化過程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肯·瓦斯曼教授說,在這個發(fā)現(xiàn)以前,還沒有證據(jù)表明除了人類和黑猩猩之外的動物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當然狒狒有這種思維能力并不表明它可以等同于黑猩猩。因為狒狒沒有語言能力,所有這一發(fā)現(xiàn)將利于專家研究語言是否影響智力及如何影響智力。
科學家曾觀察過狒狒的生態(tài)習性,為便于研究,狒狒被劃分為A、B、C三組,數(shù)量分別為45、50和73只,C組中包括11只成年雄性、18只雌性、25只亞成體、19只幼體。觀察中發(fā)現(xiàn),只有在冬季食物如根莖、種子、漿果等缺乏時,狒狒才改食海產(chǎn)品。一般情況下,只有群體中的亞成體才會冒險嘗試著攀過光滑的巖石,趟進冰冷的海水取食甲殼類動物——主要是貽貝和帽貝,有時也包括可口的小蝦或小蟹。科學家對為何只有年輕的雄性個體采食海產(chǎn)品進行了探討,認為代表它們性別特征的犬齒正在生長,而且它們的牙齒大小正適合咬開貽貝和帽貝類食物易碎的貝殼,更年輕的和雌性個體卻缺乏這一有利的“工具”。成年雄性所面臨的問題則正好相反,它們的牙齒力量過大,往往將貝殼咬得粉碎。在食物短缺的季節(jié),如果年輕的個體能通過這一行為而使食物發(fā)生分化,將有利于整個種群的存活。1996年,科學家對同一地區(qū)的狒狒進行了又一次行為學研究后發(fā)現(xiàn),秋季,C組的狒狒不像以前那樣趟進水里取食,而是耐心地等待海水退潮,這與從前所得的結論不符,也許狒狒的那種行為并不是季節(jié)性的,或者隨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不斷改變,海產(chǎn)品已成為食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許多外來植物由于偶然因素侵入該島,一項研究表明,已有20%的本地植物被外來植物替代。適口性植物的消失可能也是迫使狒狒將食物轉向海產(chǎn)品的原因之一。
母愛歷來被認為是哺乳動物的本能,而父愛除了少數(shù)幾個不尋常的物種外則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在哺乳動物中,雄性照顧幼仔的現(xiàn)象比較少見,在多雄多雌群居、交配關系不固定的群體中尤其明顯,幼仔的父母親之間強烈的紐帶關系可能是不存在的。所以研究人員一直懷疑哺乳動物群體中雄性是否可以辨認出自己的孩子。2010年9月1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則給了這些懷疑論者一個有力的回擊。
《自然》報道說,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雄性狒狒能認出它們自己的孩子,并且明顯地支持和保護自己親生的孩子,特別是在與其他的群體爭執(zhí)時,雄狒狒會保護其孩子,使小狒狒免受傷害,顯出偉大的父愛。
這一發(fā)現(xiàn)是一群美國科學家從1971年至今在非洲乞力馬扎羅山下的安伯塞利盆地對5個野生草原的狒狒群體長期研究得出的。在1999年7月到2002年7月期間,這個研究小組每天觀察狒狒的起居生活,記錄了狒狒父親們干涉調停小狒狒之間的糾紛和斗毆的情景。為了便于觀察,他們通過采集DNA為每個小狒狒做親子鑒定,為小狒狒確認他們各自的父親,給雄狒狒找出它們的子女,結果發(fā)現(xiàn):雄狒狒明顯袒護自己的寶寶,而怠慢別人的孩子。這一發(fā)現(xiàn)使人們必須重新看待雄性哺乳動物辨別自己孩子的能力,并重新探究雜交配偶方式的進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