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創建
15.6K
7065

牦牛

牦牛是偶蹄目??婆俨溉閯游?。全身黑色長毛,尤其是脖頸、前胸、腹部處。臉不長;眼如雞卵;鼻孔很粗。壽命約二三十年。

牦牛少量分布于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國。主要分布于中國青藏高原及其周圍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草食性反芻家畜,生命力頑強。性情兇猛。冬季聚集到湖濱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山附近交配繁殖。?在繁殖季節,雄獸有爭奪配偶行為;雌獸孕期大約為258天,每胎僅生一只幼崽,每年可生產一胎。

牦牛是中國的主要牛種之一,自古至今是青藏高原牧區的優勢種家畜和當家畜種。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險路和沼澤地,并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可作為旅游者的前導,有“高原之舟”之稱。毛可以制作成衣服或帳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還可以用來農;糞被曬成糞餅可以用來燒火。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牦牛于2014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易危(VU)。

分類地位

牦牛的分類地位一直存在著爭議,牦牛究竟是屬于牛亞科牛屬還是屬于牛亞科牦牛屬,還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定論。通過對牦牛與牛亞科其他屬在古生物學證據、形態學特征、血液蛋白多態性、微衛星多態性、mtDNA序列變異、rDNA的RFLP數據和功能基因序列信息等各方面研究資料的比較分析,發現牦牛無論在古生物學證據、形態學特征,還是在分子生物學特征上均表現出與牛屬中的普通牛Bostaurus、瘤牛Bosindicus不同,而與美洲野牛Bisonbison的親緣關系更近一些,因此將牦牛劃分為牛亞科中1個獨立屬(即牦牛屬),似乎比將牦牛作為牛屬中的1個亞屬或1個種更合適。

牦牛起源于中國,是一種古老而原始的物種。牦牛Bos grunniens、Poephagus mutus或Bos mutus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的高寒牧區繁衍的牛亞科動物,是當地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生產資料,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譽(Wieneret al.,2003)。

物種學史

起源演化

牦牛能充分利用高寒草地牧草資源,對其生態環境條件具有極強適應性,耐粗、耐勞,在空氣稀薄、寒冷、牧草生長期短等惡劣環境條件下能生活自如、繁衍后代。

牦牛根據達爾文學說,一切動物或牛種,不管是現存的,或在古代存在而現已滅絕的,彼此都有著不同遠近程度的親緣關系。如果它們的形態和內部結構等相似之處越多,生殖隔離程度越小,它們的親緣關系就越近,或他們從一個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時間就越近。否則,它們脫離開共同祖先后,經過了一段相當長的進化時期,有的在萬年甚至百萬年。

家養牦牛,在國內外的一些文獻上,都說是起源于中國西藏;野牦牛,是家養牦牛的祖先。但從中國華北、內蒙,以及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等地發現的牦牛化石考證,不論現今分別在中國藏北高原昆侖山區的野牦牛,或是由野牦牛馴養而來的家牦牛,都是距今三百多萬年前(更新世)生存并廣為分布在歐亞大陸東北部的原始牦牛,后來,由于地殼運動、氣候變遷而南移至現世界屋脊--中國青藏高原地區,并能適應高寒氣候而延續下來的牛種。因此,可以這樣說,牦牛起源于歐亞大陸的東北部;現今的家養牦牛和野生牦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后代,他們之間不存在先代、后代的關系。野牦牛,也不是家牦牛的始祖、始源或祖先。

另外,在中國歷史上,殷周時期即開始用牦牛與普通牛、瘤牛進行雜交,現今沿青藏高原邊緣還有一個廣闊的接觸地帶,他們之間通過能育的母犏牛進行基因交流。因此,可以這樣認為,現存的牦牛在其起源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普通牛及瘤牛的一些基因。

古今命名

世界上所有國家和民族,對牦牛的稱呼都是藏語的Yag音譯,英語、法語叫Yak,俄語叫як,尼泊爾語叫Yakpho。這在世界浩繁的詞匯語音中極為少見。漢語稱之牦牛,這是讀了別字,以訛傳訛的結果。在有文字之前,中原華夏人民稱牦牛為“雅牛”,就是藏語的音譯,以后造字“氂”,讀“雅”??珊髞?,這個“氂”字別讀為毛,而牦牛也全身長有長毛,于是牦牛的稱謂就流傳至今;人類馴養牦牛的歷史,在牛屬(Bos)中最為悠久,但人類對它的選擇作用很小,保持有許多原始性狀和品質,是畜牧學研究極好的理想材料。

形態特征

野牦牛是大型偶蹄類動物。身體強健,肩部顯著隆起。耳較小;雌雄均有角,角黑色,雄性角大,角末端距離遠。四肢短而強健。軀體上方被毛短而光滑,體側、腹面、及尾部毛長而下垂,常常接近地面。體長約250厘米,肩高約170厘米。全身毛色以深黑褐色為主。

牦牛牦牛頭大,角粗,皮松厚,髻甲高長寬,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狀,體側下部逆生粗長毛,尾短并著生蓬松長毛,公牦牛頭粗重,呈長方形,頸短厚且深,睪丸較大,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頭長,眼大而圓,額寬,有角,頸長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狀,乳頭短小,乳靜脈不明顯。

牦牛頭較粗重,額寬平,面稍凹,眼圓存在神,嘴方大,唇薄,絕大多存在角,角形向外折向上、開張,角間距大,母牦牛角很細。公、母均無肉垂。前胸開闊,胸深,肋開張,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尻部較窄、傾斜。尾根低,尾短。四肢強健存在力,蹄小而圓,蹄叉緊,蹄質堅實。前胸、臂胸腹體側著成長毛及地,尾毛叢生帚狀。

牦牛和普通牛相像,但是有很多獨特的特征,高大威猛,算得上是牛中的高富帥。牦牛的形狀如水牛,牦牛體長2~3米,尾長37~46厘米,肩高1.3米以上;公牦牛體重一般為300~490公斤,母牦牛為210~358公斤。?軀體強健,頸短,頭大,額長而平,四肢短粗;雌雄均具角;全身褐黑色或棕黑色,天祝白牦牛是牦牛中最特別一種,全身呈白色;牦牛的皮毛粗硬,體側、胸部、肩部、四肢上部和尾部密生長毛,長一尺左右,尤其體側的毛被幾可及地。牦牛的尾巴很長。

生活習性

牦牛體形防寒保暖,體軀緊湊,頸短耳小,皮厚表面積小;汗腺機能極不發達,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御寒防濕,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嘴巴寬大、嘴唇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且有軟墊,性情溫順,反應靈敏,建立的條件反射比較鞏固,容易調教;抗病力強、抗逆性強、合群性強、食性廣、耐饑渴、耐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

牦牛能適應海拔3200~4800米,大氣壓68420.85~55435.28Pa,氧分壓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態環境。其胸廓發達,心肺發育指數大,借以保護胸、腹內臟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關節,以防受凍。據測定,在海拔3800米的草甸草場上日放牧9.5h,牦牛日采食鮮草27.86±1.42kg。

牦牛還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游渡江河激流,并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導。

分布范圍

分布于中國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甘肅等省(區)。除中國外,與中國毗鄰的蒙古、原蘇聯中亞地區以及印度、不丹、錫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家均有少量分布。

中國是世界牦牛的發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及毗鄰的6個省區。其中青海490萬頭,占全國牦??倲档?8%,居全國第一;西藏390萬頭,占30%,居全國第二;四川310萬頭,占23%,居全國第三;甘肅88萬頭,占7%,居全國第四;新疆17萬頭,占1.3%,居全國第五;云南5萬頭,占0.4%,居全國第六。

棲息環境

野牦牛棲息于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草甸、灌叢、荒漠等地,適應性強,耐風雪嚴寒,嗅覺較靈敏,多成群活動,喜晨昏覓食。一般年末至次年年初發情交配,懷孕期約9個月,胎產1仔,幼仔2~3年性成熟。

野牦牛原是我國青藏高原一帶的特產動物,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棲息于海拔3000 —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活動于雪線下緣。野牦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饑、耐渴的本領,對高山草原環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類和家畜難以利用和到達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場,它卻能登臨受用。

野牦牛野牦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樣,冬季聚集到湖濱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線附近交配繁殖。野牦牛性情兇猛,人們一般不敢輕易觸動它,觸怒了它會以10倍的牛勁瘋狂沖上來,有時還會把汽車撞翻。中國牦牛占世界總數的90%,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

繁殖方式

野生牦牛交配季節在9月份,孕期大約260天,每胎產1仔,小牛1歲后斷奶,3~4歲性成熟。野生牦牛壽命超過23歲。

成年體高:公129.2厘米 母110.9厘米;成年體重:公443.4千克 母256.7千克;性成熟年齡:12月齡;適配年齡:2歲;平均單產:274千克;乳脂率:6.37%~7.2%;適應性:適應高海拔,耐嚴寒,耐粗飼,耐艱苦。

主要變種

中國牦??煞譃椤皺M斷高山型”和“青藏高原型”兩大類型,共有九龍牦牛、麥洼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西藏高山牦牛、木里牦牛、香格里拉(中甸)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亞牦牛、新疆牦牛等11個地方品種和大通牦牛1個培育品種。其中,列入《中國牛品種志》的有九龍牦牛、麥洼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西藏高山牦牛等5個品種。

國外牦牛主要尼泊爾牦牛、印度牦牛、塔吉克牦牛、俄羅斯牦牛、吉爾吉斯牦牛等。除中國以外,飼養牦牛的國家還有蒙古、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印度、尼泊爾、哈薩克斯坦、不丹、(原)錫金、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等國家和地區。

白牦牛

分布于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西大灘、抓喜秀龍灘(漢語稱永豐灘)和阿崐沿溝草原。

天祝白牦牛體質結實緊湊,體表少褶皺,耳垂皮小,體表散熱面積小,寒冷氣候條件下體表散熱少;被毛由不同毛纖維類型組成,具有保溫性良好的空氣層,保暖性高;白牦牛鼻孔大,氣管粗短;胸腔大而發達,心臟、肺臟發育好,血液中紅細胞(紅血球)數量多(天祝白牦牛為6.60百萬/立方毫米,黃牛為4.50百萬/立方毫米),血紅蛋白含量高,攜氧量多,從而增加血液中的氧容量。

上述種種適應寒冷氣候、缺氧條件和氣壓低等生態環境的特性,保證了白牦牛生理或生命的正?;顒?。

天祝白牦牛產品以肉分類的有白牦牛分割肉系列,以及白牦牛熟食品系列,如香醬牛肉、香醬熏牛肉、牛三珍、牛蹄、牛肚等真空包裝的十多個品種;以白牦牛骨髓為原料開發的有高級白牦牛骨髓油、骨髓壯骨粉、骨髓營養粉、骨髓油茶粉等產品;因白牦牛的純白色毛、尾能染色,可制成各式古典戲裝及假發。

天祝白牦牛是中國青藏高原型牦牛中的一個珍貴而特異的地方良種。其產區是中國白牦牛毛、絨及尾毛的主要產地,甚至牦牛尾是重要外貿物資,經濟價值高,是中國的特產。?

九龍牦牛

分布于四川省甘孜州、阿壩州等地。

九龍牦牛是世界上體型最大、肉用性能好、毛絨產量高的國內外最優秀的牦牛品種,分為高大和多毛兩個類型,毛多型產絨量比一般牦牛高5~10倍。額寬頭較短,額毛叢生卷曲,公母有角,角間距大。四肢、胸前、腹側裙毛著地,全身背毛為多(3/4)黑色,少數黑白相間。頸粗短,鬐甲稍高,有肩峰,胸極深,背腰平直,尻欠寬而略斜,尾根著生低,尾短。四肢相對較短。3.5歲公牛體高114厘米,母牛為110厘米,公牛體重為270千克,母牛為240千克。成年閹割牛屠宰率為55﹪,凈肉率為46﹪,骨肉比為1:5.5,眼肌面積為88.6平方厘米;公牛分別為58﹪、48﹪、1:4.8和83.7平方厘米;母牛分別為56﹪、49﹪、1:6.0和58.3平方厘米。馱載60~70千克。泌乳期5個月,產奶量為350千克,乳脂率5~7.5﹪。公牛產毛量為13.9千克,母牛為1.8千克,閹牛為4.3千克,絨、毛各半。母牛初配年齡為2~3歲,公牛為4~5歲,一般3年2胎,繁殖率為68﹪,成活率為62﹪。

高山牦牛

高山牦牛主要產于西藏自治區東部高山深谷地區的高山草場。以嘉黎縣產的牦牛最為優良。西藏自治區東部、南部山原地區,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濕潤草場上均有分布。

頭較粗重,額寬平,面稍凹,眼圓有神,嘴方大,唇薄,絕大多數有角,角形向外折向上、開張,角間距大,母牦牛角較細。公、母均無肉垂。前胸開闊,胸深,肋開張,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尻部較窄、傾斜。尾根低,尾短。四肢強健有力,蹄小而圓,蹄叉緊,蹄質堅實。前胸、臂胸腹體側著生長毛及地,尾毛叢生帚狀。高山牦牛產乳高峰期為每年的七八兩月牧草茂盛期,以第二胎的產乳量最高。每年六七月份剪毛一次,毛和絨的比例為1:1~2。經調教的閹牦牛,性溫馴,馱力強,耐勞,供長途馱載貨物運輸。一般參100~200千克,邊走邊放牧采食,日行15公里左右,可連續馱運數月,往返行程一二千公里。高山牦牛對其分布區高海拔、低含氧、溫差大牧草生長期短的不良環境適應性很強,是當地人民生產、生活所不可缺的重要畜種。

產肉性能:經草地放牧不同,11月上旬在嘉黎測定的成年閹牛之頭,達中等瞟情,平均體重379.1千克,平均體重208.5千克。

役用性能:經調教的閹牦牛,性溫馴,馱力強,耐勞,供長途馱載貨物運輸。產毛性能:西藏高山牦牛每年六七月份剪毛一次(帶犢陽孕后期母牦牛,只抓絨不剪毛)。

高原牦牛

產于青海南部、北部兩高寒地區,包括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樹藏族自治州兩個州的十二個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澤庫縣和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縣和格爾木市唐古拉山公社,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連縣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興海縣西的公社,大多在海拔3700米,甚至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

體型外貌上帶有野牦牛的特征。體態結構緊湊,前軀發達,后軀較差。頭大,額寬。角粗;皮松厚;耆甲高長寬,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狀;體側下部密生粗長毛,猶如穿統裙,尾短并生蓬松長毛。公牦牛頭粗重,呈長方形;,頸短厚且深,睪丸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頭長,眼大而圓,額寬、有角、頸長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狀,乳頭短小,乳靜脈不明顯。毛色多為黑褐色,占71.8%,嘴唇、眼眶周圍和背線處的短毛為灰白色或污白色。

尼泊爾牦牛

分布于與中國接壤的尼泊爾北部高山地區。它和印度、不丹、錫金的牦牛均來源于中國西藏。當地牧民還經常與中國西藏自治區的牧民友好往來,交換種公牦牛。

印度牦牛

主要分布于印度北部喜馬偕爾邦及克什米爾地區和東北部阿薩姆邦北部地區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區。蔡立認為,是牦牛在青藏高原馴化后,翻過喜馬拉雅山脈的一些山口,進入南坡高山草地后形成的。與中國西藏的牦牛有較近的親緣關系。

塔吉克牦牛

主要分布于塔吉克斯坦的帕米爾地區。其來源與以上吉爾吉斯牦牛、俄羅斯牦牛類同。

俄羅斯牦牛

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南部與蒙古接壤地帶的阿爾泰和布里亞特地區。蔡立認為中國青藏高原的牦牛翻過昆侖山脈進入阿爾泰地區后形成的。

吉爾吉斯牦牛

主要分布于與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的吉爾吉斯東南部地區。蔡立認為是牦牛在中國青藏高原被馴化后,越過昆侖山脈,經由帕米爾進入吉爾吉斯的。

保護級別

野牦牛(Bos mutus, Bos grunniens)是一瀕危滅絕品種,在中國被列為一類保護野生動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飼養管理

牦牛飼養管理的水平和方法,受牦牛分布地區生態環境條件、生產方式、生產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不同地區甚至同一地區的不同牦牛群間都有差異。絕大多數地區的牦牛僅只靠天然草地牧草,獲取它維持生命、生長發育和繁殖等所需的營養。就是在冬春冷季,天然草地牧草枯萎、飼草缺乏的情況下,除少數體弱、難以度春的幼齡牦牛和母牦牛,補給少量的干草或青貯牧草外,一律不給補飼。牦牛群的管理,則隨氣候季節而定。

牦牛放牧

牦牛的放牧多數地區采用根據不同季節劃分放牧草地,然后分群放牧的方式;少數地區實行圍欄分群放牧。

1.牧場的劃分

牦牛分布區的氣候條件屬于高寒草地氣候,只有冷、暖季節之別,無明顯的四季之分。因而一般將牧場劃分為夏秋、冬春兩季,即夏秋(暖季)和冬春(冷季)牧場。劃分的依據主要是牧場的海拔高度、地形地勢、離定居點的遠近和交通條件等。夏秋牧場選在遠離定居點,海拔較高,通風涼爽,蚊虻較少,有充足水源的陰坡山頂地帶;冬春牧場則選在定居點附近,海拔較低,交通方便,避風雪的陽坡低地。

牦牛分布的有些地區,屬高山狹谷地貌,牦??衫玫牟莸乜偯娣e雖很廣闊,但被深谷分隔為相對“零星”的草地,往往一個村、組、戶使用的草地分散在幾條山梁上,每一牦牛群只使用其中一、二個山梁的草地。因此,也有將牧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牧場的。只是春、秋牧場使用的時間短、面積較小,似由冬牧場去夏牧場,或由夏牧場回冬牧場的過渡性牧場。該地區多以山溝、林邊草地為冬牧場,以嶺端草甸為夏牧場,山坡地帶為春、秋牧場。

2.牛群組織

為了放牧管理和合理利用草場,提高牦牛生產性能,對牦牛應根據性別、年齡、生理狀況進行分群,避免混群放牧,使牛群相對安靜,采食及營養狀況相對均勻,減少放牧的困難。牦牛群一般分為:

①泌乳牛群,又稱為奶牛群。是指由正在泌乳的牦牛組成的牛群。每群100頭左右。對泌乳牦牛群,應分配給最好的牧場,有條件的地區還可適當補飼,使其多產乳,及早發情配種。在泌乳牦牛群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當年未產犢仍繼續擠乳的母牦牛,數量多時可單獨組群。

②干乳牛群,又稱為干巴牛群。該牛群是指由未帶犢牛而干乳的母牦牛,以及已經達到初次配種年齡的母牦牛組成的牛群,每群150~200頭。

③幼牛群。是指由斷奶至周歲以內的牛只組成的牛群。幼齡牦牛性情比較活潑,合群性差,與成年?;烊悍拍料嗷ジ蓴_很大。因此,一般單獨組群,且群體較小,以50頭左右為宜。

④青年牛群。是指由周歲以上至初次配種年齡前的牛只組成的牛群。每群150~200頭。這個年齡階段的牛已具備繁殖能力,因此,除去勢小公牛外,公、母牛最好分別組群,隔離放牧,防止早配。

⑤育肥牛群。是指由將在當年秋末淘汰的各類牛只組成,育肥后供肉用的牛群。每群150~200頭,在牛只數量少時,種公牛也可并入此群。對于這部分牦??稍谳^邊遠的牧場放牧,使其安靜,少走動,快上膘。有條件的地區還可適當補飼,加快育肥速度。

不過上述牦牛群的組織和劃分,以及群體的大小并不是絕對的,各地區應根據地形、草場面積、管理水平、牦牛數量的多少,來因地制宜地合理組群和放牧,才能提高牦牛生產的經濟效益。

3.牧場利用

夏秋和冬春牧場的利用時間,主要根據牧草生長情況和氣候而定,一般各用半年。每年夏初(4~5月),整群分群后開始出牧,由冬春牧場轉入夏秋牧場;每年冬前(11~12月),清點圈存數后,轉入冬春牧場。但由于受草場面積和氣候的影響,往往夏秋牧場利用不足,而冬春牧場利用過度,其結果反應出草、畜供需間的矛盾大,出現季節性的不平衡,在冬春季牦?;旧铣拾腽囸I狀態,掉膘嚴重。人們對牦牛乳、肉產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長,市場價格上升,且與綿羊毛、肉之間的比價失調,飼養牦牛比飼養其他家畜的經濟效益高,收入多;加上受“?!笔秦敻坏膫鹘y觀念影響,牦牛的存欄數持續增長,綿羊、山羊飼養量卻有所下降。導致牦牛在草地畜種結構中的比例失調,使本來已不太合理的牛、羊比例更為不合理;使冬春季牧場的草畜矛盾進一步擴大,出現了嚴重的超載、過牧現象。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優化牦牛種群結構,控制或減少牦牛數量的發展,才能合理利用草地資源,以求提高牦牛乳、肉等產品量及經濟效益

牦牛群在夏秋季牧場上,根據牧草的生長狀況及牛群的大小,每10~40天搬遷一次放牧地。其搬遷的方向和路線,應基本固定,年年如此。兩放牧地的距離,以不超過20千米為宜。搬遷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人、畜、帳篷設施等同時遷移,牦牛群在遷移途中基本上不采食,待到新牧地后再放牧。另一種是人、帳篷設施等搬遷到新牧地,而牦牛群照常放牧,不隨人、物一起走。只是出牧的方向朝著新的牧地,并逐漸向新牧地靠攏,晚上收牧于新牧地。

冬春季牧場上牧地的搬遷,其間隔時間可延長一些,一般在一個冬春冷季里,搬遷2~5次。如牦牛群小,并有條件給以一定量的補飼的,在一個冷季里也可以不搬遷。

4.棚圈

放牧牦牛的草地上,除棚圈及一些簡易的配種架、供預防接種的巷道圈外,一般很少有牧地設施。

牦牛的棚圈只建于冬春牧地,僅供牛群夜間使用。多數是就地取材,有永久性、半永久性和臨時性的幾種類型。

泥圈。泥圈是一種比較永久性的牧地設施,一般應建在定居點或離定居點不遠的冬春季牧場上。一戶一圈或一戶多圈。主要供泌乳牛群、幼牛群使用。

泥圈墻高1~1.2米,大小以200~600米為宜,在圈的一邊可用木板或柳條編織后上壓粘土方式搭建棚架,棚背風向陽。

泥圈可以單獨建一圈,也可以二、三個或四、五個圈相連。圈與圈之間用土墻或木欄相隔,有欄內相通。在頂端的一個圈中,可建一個本欄巷道,供預防接種、灌藥檢查等用。

糞圈。是利用牛糞堆砌而成的臨時性牧地設施。當牦牛群進入冬春冷季牧場時,在牧地的四周開始堆砌。方法是每天用新鮮牛糞堆積15~500px高的一層,過一晝夜,牛糞凍結而堅固,第二天又再往上堆一層,連續幾天即成圈。糞圈有兩種:一是無頂圈,如象四堵圍墻那樣,關欄成年牦牛,面積較大,可防風雪。另一種是有頂圈,關欄犢牦牛,其形狀如象倒扣的瓦缸,基礎如馬蹄,直徑約1米,層層上堆逐漸縮小,直至結頂,高約1米,正好可關1頭犢牛。圈的開口處與主風向相反,外釘一木樁,犢牦牛栓系在樁上,可自由出入圈門。圈內可墊一些干草保暖。

草皮圈。是一種半永久性的,經修補后第二年仍可利用的牧地設施。在冬春季牧場上選擇避風向陽處,劃定范圍,利用范圍內的草皮,堆集而成的圈。草皮堆高60~2500px左右,供關欄公牦牛和馱牛。

木欄圈。用原木取材后的邊角余料圍成圈,上面可蓋頂棚,用于關欄犢牦牛。木欄圈可建在泥圈的一角,形成圈中圈,即選取泥圈的一角,圍以小木欄,開一低矮小門。圈內鋪以墊草,讓犢牦牛自由出入。夜間將犢牦牛關欄其中,同母牦牛隔離,母牦牛露營夜牧,以便第二天早上擠乳。

5.牛群管理

牦牛的氣質屬強健不平衡型,表現粗暴、性野、膽怯、易驚,但合群性強,經訓練建立的條件反射不易消失,較能聽從指揮。因而大群牦牛放牧,一般只需一個放牧員,不易發生丟失。根據牦牛易驚的特性,牦牛群進入放牧地后,放牧員不宜緊跟牦牛群,以免牦牛到處游走而不安靜采食。為防止牛只越界和害狼偷襲,放牧員可選擇一處與牦牛群有一定距離,能顧及全群的高地進行守護、瞭望。

控制牦牛群使其聽從指揮的方法是,放牧員用特定的呼喚、口令聲,伴以甩出小石塊。用小石塊投擊離群的牦牛,一般多采用徒手投擲,投擲距離遠及數十米。距離較遠時也可用放牧鞭投擲。石塊的落地,以及它在空中飛行的“嗖嗖”聲,和放牧鞭的抽鞭聲,都是給牦牛的警告和信號。牦牛會根據石塊落地點和聲響的來源,判斷應該前去的方向。放牧員利用放牧鞭驅使牦牛前進,集合或分散。走遠離群的牦牛,聽見鞭和飛石的聲音,以及落石點,會很快地合群。

牦牛群的放牧日程,因牦牛群類型和季節不同而有區別??偟脑瓌t是:“夏秋季早出晚歸,冬春季遲出早歸”,以利于采食,抓膘和提供產品。

①夏秋季的放牧。夏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務是提高產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種,使當年要屠宰的牦牛在入冬前出欄,其他牛只為越冬過春打好基礎。進入夏秋季后,力爭牦牛群早出冬春季牧場,在向夏秋季牧場轉移時,牛群日行程以10~15千米為宜,邊放牧邊向目的地前進。

夏秋季要早出牧、晚歸牧,延長放牧時間,讓牦牛多采食。天氣炎熱時,中午讓牦牛在涼爽的地方反芻和臥息。出牧后由低逐漸向通風涼爽的高山放牧;由牧草質量差或適口性差的牧場,逐漸向牧草質量好的牧場放牧;可在頭一天放牧過的牧場上讓牦牛再采食一遍,這時牦牛因剛出牧而饑餓,選擇牧草不嚴,能采食適口性差的牧草,可減少牧草的浪費。在牧草質量較好的牧地上放牧時,要控制好牛群,使牦牛成橫隊采食,保證每頭牛能充分采食,避免亂跑踐踏牧草或采食不均而造成浪費。

夏秋季放牧根據安排的牧場或輪牧計劃,要及時更換牧場和搬遷,使牛糞均勻地散布在牧場上,同時減輕對牧場特別是圈地周圍牧場的踐踏。這樣可改善植被狀態,有利于提高牧草產量,減少寄生蟲病的感染。

當定居點距牧場2千米以上時就應搬遷,以減少每天出牧、歸牧趕路的時間及牦牛體力的消耗。帶犢泌乳的牦牛,10d左右搬遷一次,3~5d更換一次牧地。應按牧場的放牧計劃放牧,而不應該趕放好草或搶放好草地,以免每天驅趕牛群為搶好草而奔跑,造成對牦牛健康和牧場的不利影響。

②冬春季的放牧。冬春季放牧的主要任務是保膘和保胎。防止牦牛乏弱,使牛只安全越冬過春,妊娠母牦牛安全產仔,提高犢牛的成活率。

冬春季放牧要晚出牧,早歸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時間放牧和飲水。晴天放較遠的山坡和陰山;風雪天近牧,放避風的洼地或山灣。放牧牛群朝順風方向行進。懷孕母牦牛避免在冰灘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時飲水。剛進入冬春季牧場的牦牛,一般體壯膘肥,應盡量選擇未積雪的邊遠牧地、高山及坡地放牧,推遲進定居點附近的冬春季牧地放牧的時間。冬春季風雪多,應注意氣象預報,及時歸牧。

在牧草不均勻或質量差的牧地上放牧時,要采取散牧的方式,讓牛只在牧地上相對分散自由采食,以便使牛只在較大的面積內每頭牛都能采食較多的牧草。冬春季是牦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時間,除跟群放牧外,有條件的地區還應加強補飼。特別是大風雪天,劇烈降溫,寒冷對乏弱牛只造成的危害嚴重,一般應停止放牧,在棚圈內補飼,使牛只安全越冬過春。

牦牛管理

管理牦牛的技術水平和方法,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有較大的差異。多數地區采用的大致情況如下。

1.擠乳

牦牛擠乳是牦牛管理中勞動量很大的一項工作。牦牛擠乳分為犢牛吸吮和手工擠乳兩個階段。在每次擠乳過程中,吸吮和擠乳要重復兩次或排乳反射分兩期。因此,需要的時間長、勞動效率低。

由于牦牛的乳頭細短(長僅為2~75px),一般采用指擦法擠乳。牛群擠乳時間長短,影響到產乳量和牦牛全天的采食時間,所以擠乳速度要快,每頭牛擠乳持續時間要短,爭取每頭牛在6分鐘內擠完。泌乳母牦牛對生人、異味等很敏感,因此,擠乳時要安靜,擠乳員、擠乳動作、口令、擠乳順序和相關制度,不宜隨意改變。

牦牛的擠乳還無法采用機械擠乳的方法。因此,擠乳員要掌握正確的手工擠乳技術,才能提高擠乳速度和產乳量。擠乳員擠乳時,若雙手的力量較均勻地分布在前膊、手指和手掌的肌肉上,并配合正確坐著擠的姿勢,則能使肌肉在緊張工作中消耗的能量得以補充,可不覺困倦地擠乳。否則蹲著擠乳,肌肉過度緊張,用力不勻時,不僅擠乳速度慢,而且很快就覺得雙手無力。

擠乳時擠壓乳頭所需的肌肉力量約15~20千克,若每群牛擠乳2.5h ,擠乳速度80~140次/分鐘,則每天手關節及肌肉的緊張動作達1.2~2.1萬次,勞動強度是很大的,一定要注意保護雙手。每天用溫水(40℃)浸泡手、臂1~3次,每次10~15分鐘。浸泡后擦少許護膚脂,然后用自己的手相互按摩手指、關節及上膊肌肉,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肌肉新陳代謝,防止雙手發病。

2.育犢

牦牛犢一般為自然哺乳,為保證犢牛的正常生長發育,必須根據牧地的產草量、犢牛的采食量及其生長發育、健康狀況,調整對牦牛的擠乳量。犢牛在2周齡后即可采食牧草,3月齡左右時可大量采食,隨年齡的增長哺乳量逐漸減少。

同成年牛相比,牦牛犢每日采食時間較短,臥息時間多。因此,在放牧中要保證充分的臥息時間,防止驅趕或游走過多而影響生長發育。同時,不宜遠牧,天氣變冷,遇風雪時應及時收牧,應有干燥的棚圈供臥息。

進入冬春季,牦牛犢哺乳至6月齡時,一般應斷乳并分群飼養。如果一直隨母牦牛哺乳,幼牦牛戀乳,母牦牛帶犢,均不能很好采食,甚至拖到下胎產犢后還爭食母乳。在這種情況下,母牦牛除冬春季乏弱干乳外,就無干乳期,不僅影響到母、幼牛的安全越冬過春,而且使懷孕母牛胎兒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如此惡性循環,就很難提高牦牛的生產能力。對出生遲哺乳不足6月齡或乏弱的牦牛犢,可適當延長哺乳期后再斷乳,但一定要對母牦牛在冬春季進行補飼。

3.配種和去勢

配種和去勢是牦牛繁殖技術的兩個重要環節,它不僅直接影響牦牛的增殖和牦牛群的管理、產品的生產,而且與牦牛的選種選配、后代的品質等關系密切。因而在牦牛管理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牦牛的配種一般采用自然交配的方法。根據公牦牛的性行為特點,充分利用處于優勝地位公牦牛的竟配能力而達到選配的目的;也注意及時淘汰雖居優勝地位而配種能力減退的公牦牛。公牦牛配種年齡為4~8歲,以4.5~6.5歲的配種能力最強,8歲以后很少能在大群中交配。母牦牛的初配年齡為3歲左右。公母牦牛的比例以1:14~25為宜。

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人工輔助配種,來提高受胎率和進行選配。即當發現發情母牦牛后,將其系留于定居點,用繩捆綁其兩肢,套于頸上,左、右二人牽拉保定,然后驅趕3頭以上公牦牛來竟配。當母牦牛準確地受配兩次后,將公牦牛驅散,并將新鮮牛糞涂抹在受配母牦牛臀部,防止公牦牛再次爬跨配種,松去繩索。

牦牛成熟晚,去勢年齡比普通牛遲,一般在2~3歲,不宜過早,否則影響生長發育。有圍欄草場或管理好時,公牦牛可不去勢而育肥。牦牛去勢最好選在氣溫暖和、蚊蠅少的5~6月進行,以利于傷口愈合,并為暖季放牧育肥打好基礎。去勢手術應迅速,牛只放倒保定時間不應過長,手術后緩慢出牧,一周內就近放牧,不要劇烈驅趕,并每天檢查傷口,發現出血、感染化膿時請獸醫處理。

有些地區采用非手術的提睪去勢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方法是將公牦牛保定后,用手將睪丸盡力擠向陰囊上端,使其緊貼腹壁,然后用彈性好的橡皮圈套緊睪丸下端陰囊,使睪丸不能再下降,因睪丸緊貼腹壁后溫度升高,致使精子不能成活,生理上達到去勢的目的。因雄性激素仍繼續產生,公牦牛的生長速度比手術摘除睪丸的公牦牛要快,產肉量高,提睪去勢的公牦牛仍有性欲,可作試情公牛,單獨組群放牧時應加強管理,避免相互爬跨、離群等而造成的不安靜。

4.妊檢

母牦牛發情配種后,一般都能受孕,且較少發生流產等中止懷孕,加之牦牛孕后發情的病例不多,因而對牦牛一般可以不作妊娠檢查。牧民判斷牦牛是否受孕的標準是下一個情期是否再發情。若要進行妊娠檢查,蔡立認為,以直腸檢查最為簡單易行。

牦牛疾病

牦牛炭疽

牦牛炭疽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病。本病呈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但夏秋溫暖多雨季節和地勢低洼易于積水的沼澤地帶發病多。

多年來,牦牛產區有計劃、有目的地預防注射炭疽芽胞苗,取得良好的效果。由過去的地方性流行轉為局部地區零星散發。發生疫情時,要嚴格封鎖,控制隔離病牛,專人管理,嚴格搞好排泄物的處理及消毒工作,病牛可用抗炭疽血清或青霉素、四環素等藥物治療。

布氏桿菌病

布氏桿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在牦布病免疫學預防方面,先后用布氏桿菌M5號菌苗、19號菌苗、S2號菌苗等進行氣霧或飲水免疫;用MB32弱毒菌苗,進行皮下接種,室內、外氣霧免疫,免疫期達一年以上。巴氏桿菌病又稱出血性敗血癥,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多種動物共患的一種敗血性傳染病。本病的特征,急性經過時呈敗血性變化,慢性經過時則表現為皮下組織、關節、各臟器的局限性化膿性炎癥。多呈散發性或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秋冬季節發病較多。

早期發現該病除隔離、消毒和尸體深埋處理外,可用抗巴氏桿菌病血清或選用抗生素及磺胺類藥物治療。

牦牛沙門氏菌病

沙門氏菌病又稱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屬的一種或多種血清型的沙門氏桿菌引起的人和動物的一種疾病的總稱。尤其是對幼畜危害嚴重。

犢牛大腸桿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腸桿菌(埃希氏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犢牛急性傳染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劇烈腹瀉、脫水、虛脫及急性敗血癥。犢牦牛大腸桿菌病在牧區普遍存在,多發生于生后1~4日的犢牛。

國內對犢牛大腸桿菌病的治療,方法頗多。晏哲生等應用抗生素、呋喃類藥物和分離的致病株自制高免血清;四川甘孜灌服三顆針液防治犢牦牛下痢,西藏昌都地區用復方黃蓮治療犢牛“拉稀病”,療效均高。牦牛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牛絲菌霉形體引起的一種接觸決策慢性或亞急性傳染病,其特征主要是呈現纖維素性肺炎和胸膜肺炎癥狀。

中國1958年研制成兔化牛肺疫疫苗,試驗證明安全有效,免疫期為一年半。為了適應中國廣大牧區不產兔的特點,接著又研制了綿羊反應苗,在牧區推廣應用,控制了牦牛牛肺疫的發生。

牦牛鉤端螺旋體病

牦牛鉤端螺旋體病是由致病性的鉤端螺旋體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傳染病。

結核病

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人和畜禽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

用結核菌素進行皮內變態反應是診斷牦牛(畜禽)結核病的主要方法,但由于牦牛個體不同,結核菌菌型不同等因素,還不能將病牦牛全部檢出,有時還可能出現非特異性反應,因此在不同情況下要結合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病原學診斷等方法進行綜合判斷。曾經試用熒光抗體技術診斷結核病。

應加強定期檢疫,對檢出的病牛要嚴格隔離或淘汰。若發現為開放性結核病牛時,要進行撲殺。除檢疫外,為防止傳染,要做好消毒工作。犢牛出生后進行體表消毒,與病牛隔離喂養或人工喂健康母牦牛的奶,斷奶時及斷奶后3~6個月檢疫是陰性者,并入健康牛群。

犢牦牛彎曲菌病

彎曲菌病又稱彎曲菌腸炎,是由空腸彎曲菌引起的一種新的人畜共患急性腹瀉病,主要危害幼兒和幼畜。臨床上以發熱、腹瀉、腹痛為主要特征。

證明四環素、痢特靈等藥物均有明顯療效,酸乳和乳清對犢牦牛彎曲菌病有防治效果。

牦牛嗜皮菌病

嗜皮菌病是由剛果嗜皮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皮膚傳染病。各種年齡的牦牛均可發病,主要表現為口唇、頭頸、背、胸等部的皮膚出現豌豆大至蠶豆大的結節。發病后精神、食欲無顯著變化,呈慢性經過,大多可自愈。

牦牛皮霉菌病

皮霉菌病是由多種皮霉菌引起的畜禽和人的體表質化組織(皮膚、毛發、指甲、爪、蹄等)的傳染病,不侵害皮下深層組織。

及時采取正確的治療,用5%灰黃霉素液體石蠟油合劑涂擦,每日一次,一般7日可愈。

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病

肉毒梭菌中毒病簡稱肉毒中毒,是因吸收肉毒梭菌毒素而發生的一種人畜共患的中毒病。據觀察牦牛梭菌中毒病多發生于成年母牦牛,尤其是泌乳期的母牦牛。

在防治方面,青海省曾用自制高免血清治療早期病牛。由青海省獸醫生物藥品廠制造的肉毒梭菌C型明膠菌苗,已列入部頒《獸醫生物藥品制造與檢查規程》?,F又試制小劑量的肉毒梭菌C型干粉苗,使用方便。

牦??谔阋?/span>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侵害偶蹄獸,具有高度的接觸傳染性。牦牛極易感染口蹄疫,人也可感染發病。臨床上以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膚發生水泡和潰瘍為主要特征。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在牦牛中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為O型和A型(A型死亡率低,O型死亡率高)??谔阋卟《緦ν饨绛h境抵抗力很強,尤其能耐低溫,在夏天草場上只能存活7天,而冬季可存活195天。

牦牛粘膜病

牛粘膜病又稱牛病毒性腹瀉,是由披風病毒科瘟疫病毒屬的粘膜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多數呈隱性感染。急性病例呈現發熱、白細胞數減少、口腔及其他消化道粘膜出現糜爛或潰瘍、腹瀉等癥狀。慢性病例常有持久感染癥狀。

在免疫學預防研究方面,陳永等研制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Oregon C24V凍干弱毒疫苗,用來預防牦牛粘膜病有很好的免疫效果。但該疫苗成本較昂,對懷孕母牛不夠安全。西南民族學院試用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牦牛粘膜病取得滿意效果。

牦牛牛瘟

牛瘟俗稱煬腸瘟、膽張瘟。是由牛瘟病毒引起的偶蹄獸尤其是牛換刀性、發熱性、敗血性傳染病。病的特征是各粘膜特別是消化道粘膜的發炎、出血、糜爛和壞死。

政府組織大批獸醫人員,參加牛瘟防治工作,并組織專門力量,研制適合于牦牛免疫的疫苗—綿羊適應山羊化兔化牛瘟苗(綿羊兔毒),控制了牦牛牛瘟流行,至1955年在全國范圍內消滅了牛瘟。

牦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

牦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是一種地方性流行性眼病。通常呈急性經過。臨床特征為眼紅膜和角膜眼顯發炎、大量流淚、不同程度的角膜渾濁或呈乳白色。

國內用3~5%弱蛋白銀溶液或青霉素溶液滴眼均有效。

物種文化

1973年在中國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出土了一件碩大的牦牛青銅器。其身高為0.7米,腹徑為0.3米,背高為0.51米,角長為0.4米,體重80千克,是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民族文物。這是中國出土的第一件以牦牛為造型的青銅器,該器形體結構嚴謹、準確,造型古拙、質樸,氣勢雄渾、凝重,雕塑風格概括、逼真,冶煉技術高超,勘稱一絕,是研究藏族歷史、文化、宗教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族藝術瑰寶。

牦牛這一年輕而又古老的動物是藏族先民最早馴化的牲畜之一。它伴隨著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生存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牦牛性情溫和、馴順、善良,具有極強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對于世代沿襲著游牧生活的藏民族來說,牦牛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高寒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無論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冰雪襲人的寒冬。牦牛均以其耐寒負重的秉性堅韌不拔地奔波在雪域高原,擔負著“雪域之舟”的重任。可以說在藏民族的衣、食、住、行當中處處都離不開牦牛,牛乳、牛肉、牛毛,為在世界屋脊上勇敢而頑強地生存下來、歷經艱難困苦的藏民族提供著生活、生產必需的資料來源,成為一代代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發展成長起來的藏民族生命與力量的源泉,牦牛圖騰崇拜。

牦牛是藏族歷史上重要的圖騰崇拜物。圖騰系印第安語TOTEM音譯。其涵意為“他的親族”。原始社會時期,人類認為其部落、氏族可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其他比較親近的自然物存在著某種特殊的血緣關系,于是他們便把這種與自已部落及氏族有密切關系的動物或植物尊崇為圖騰,把它奉為本氏族的標志。世界上有許多以牛為圖騰崇拜物的國家和民族。如古埃及人、波斯人視公牛為人類的祖先。印度人對牛的崇拜更是神圣無比,視牛為天神。

藏族創世紀神話《萬物起源》中說:“牛的頭、眼、腸、毛、蹄、心臟等均變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這是藏族先民對其所崇拜的圖騰牦牛加以神化或物化之后,馳騁其豐富的自然想象能力而產生的必然結果。如今還在安多藏族地區廣為流傳的藏族神話故事《斯巴宰牛歌》當中講到:“斯巴最初形成時,天地混合在一起,分開天地是大鵬”?!八拱驮仔∨r,砍下牛頭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彎曲的大路;剝下牛皮鋪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又說“斯巴宰小牛時,丟下一塊鮮牛肉,公雞偷去頂頭上;丟下一塊白牛油,喜鵲偷去貼肚上;丟下一些紅牛血,紅嘴鴨偷去粘嘴上”?!八拱汀保⊿RID-PA)含義是“宇宙”、“世界”。由此可見牦牛不單純是藏民族原始的圖騰崇拜物。在藏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牦牛的圖騰崇拜不斷發展和演化形成了一種既古老而又現代的文化形式棗牦牛文化。由此藏族歷史上鑄造如此碩大的牦牛青銅器自然與其牦牛圖騰崇拜有著必然的聯系。無論是藏區保留完整的有關牦牛題材的原始巖畫,還是殷商時期雕刻在青銅器皿上的牛頭紋飾,包括周朝時期繪制于彩陶上的牛形圖案,以及迄今猶存的懸掛于藏族門宅屋頂上的牦牛頭骨,甚至包括出土的這件舉世無雙、極為珍貴的牦牛青銅器,它們都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人類的牛圖騰崇拜的文化當中。


7065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

上一篇:綿羊
下一篇:
一秒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人把女人桶到爽爆的视频网站| 抽搐一进一出gif日本| 欧美日韩亚洲第一页|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黄色大片免费网站| 经典国产一级毛片| 好大好湿好硬顶到了好爽视频|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jizz大全欧美| 日本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午夜高清啪啪免费观看完整| a级毛片在线播放|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三上悠亚国产精品一区| 永久免费无码网站在线观看个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台湾佬中文222vvv娱乐网在线| eeuss在线兵区免费观看|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无码av网站永久免费 | 777米奇色狠狠888俺也去乱| 日韩高清第一页| 午夜福利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999国产精品999久久久久久| 日韩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69| 777米奇影视第四色| 无限韩国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a级毛片在线播放|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中国老熟妇xxxxx|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免费片|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日本大片在线看黄a∨免费|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有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