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鰩科
鋸鰩科(學名:Pristidae)是鋸鰩目下的一個科,包括2屬7種。鋸鰩科屬于軟骨魚,體長5.4-7.6米,最大身長可達9米,體重超過500千克。上嘴唇逐漸變得扁長,兩邊長出21-35對鋒利的吻齒,它的“鋸子”最長的可達2米、寬30厘米。吻平扁狹長,劍狀突出,邊緣有堅硬吻齒,無鼻口溝,有鰓孔5個,腹位,位于胸鰭基底內側。它們有2個背鰭,無硬棘;胸鰭前緣伸達它們的頭側后部;尾巴粗大,尾鰭發達;奇鰭與偶鰭的輻狀。軟骨后端有很多角質鰭條。
鋸鰩科是暖水性底棲魚類,通常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一般棲息于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淺水區,甚至有些物種的鋸鰩完全棲息在河口或河流上游。生活在近海底層,性情兇猛,常用又硬又鋒利的鋸吻翻挖海底的貝類和其他軟體動物,還時常沖入魚群中,甩開棒槌般的鋸吻,把來不及逃避的魚擊傷,然后吞食掉。分布于澳大利亞、蘇里南、孟加拉國、伯利茲、巴西、哥倫比亞、法屬圭亞那、巴哈馬、古巴、幾內亞比紹、圭亞那、洪都拉斯、印度、馬達加斯加、莫桑比克、尼加拉瓜、巴基斯坦、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塞拉利昂、索馬里、美國、巴林、厄立特里亞、印度尼西亞、肯尼亞、馬來西亞、卡塔爾、蘇丹、東帝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緬甸、斯里蘭卡。
鋸鰩科的經濟價值和鯊魚也差不多;肉質鮮美、鰭可制魚翅、皮可制革和刀鞘;肝可制魚肝油。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動物學史
生活史
鋸鰩科和鯊魚是近親,或者干脆可以說它是一種特殊的鯊魚。它和鯊魚一樣古老,最早的化石見于白堊紀,也就是說它已經有5600多萬年的歷史了。
分類學
鋸鰩屬:鋸鰩的外形與鋸鯊幾乎一樣,頭前的吻部很長,呈劍狀,兩側有銳利的鋸齒,因此而得名。?[5]鋸鰩屬名Pristis源自希臘語單詞“Pristis”,意思是“鋸(saw)”。?
櫛齒鋸鰩:拉瑟姆(Latham,1794)首次將櫛齒鋸鰩學名定義為Pristis pectinatus。由于原始學名存在性別問題,后來,學名更改為Pristis pectinata(Latham,1794)。
昆士蘭鋸鰩:1906年,薩繆爾·加曼(Samuel Garman)首次描述了昆士蘭鋸鰩。1877年10月,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一條雄性昆士蘭鋸鰩。該樣本仍然是該物種的代表性樣本(稱為“類型樣本”)。由于銅染色,這件標本呈淺綠色。這種變色可能導致加曼將他的新物種描述為橄欖綠(鋸鰩通常是棕色或棕褐色)。薩繆爾·加曼后來在他的1913年的專著《斜長石癥》中描繪了這個標本。昆士蘭鋸鰩的有效學名是Pristis clavata?Garman,1906年。種名clavata來源于拉丁語clava,意思是“俱樂部”。?
綠鋸鰩:1851年,歐洲魚類學家彼得·布萊克(Pieter Bleeker)居住在爪哇島時首次描述了綠鋸鰩。尚不清楚種名zijsron的具體名字是從何而來,而且似乎也不是以一個人或一個地方的名字命名的。后綴“on”是希臘語,但是特定名稱zijsron的其余部分不顯示希臘語。zijsron這個名字的來源仍然是個謎。
尖齒鋸鰩:1794年,約翰·拉瑟姆在《倫敦林奈學會學報》(Transactions of the Linnaean Society of London)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關于鋸鰩的各種物種的論文》(An article on the various species of sawfish)的文章,首次將該種物種稱為尖齒鋸鰩(Pristis cuspidatus)。拉瑟姆描述了基于兩個鈍鋸鰩的物種。1913年,作者霍夫曼將該物種的屬從鋸鰩屬重新命名為Oxypristis,注意到各種形態特征的差異,包括喙軟骨和神經顱結構,以及各種鰭的位置和形狀。然而,1913年的Oxypristis Hoffman這個屬被1861年的Oxypristis Signoret昆蟲屬所占據。為了避免同名問題,1941年,White和Moy Thomas的工作人員只需添加一個前綴就可以創建Anoxypristis。后來,該物種的名稱只發生了輕微的變化,Anoxypristis cuspidata作為有效學名(Latham,1794)。鈍鋸鰩屬學名Anoxypristis在希臘語中是“sharp saw”的意思,可以分解為oxy,意思是“尖的(sharp)”;pristis,意思是“鋸(saw)”。在鈍鋸鰩屬的翻譯中,前綴an可能不應該被引用,因為后面添加這個前綴只是為了避免同名問題。鈍鋸鰩這個特殊的名字來源于拉丁語單詞“cuspidatus”,意思是“尖的”。總而言之,尖齒鋸鰩(Anoxypristis cuspidata)的學名是指這種動物尖利的、刃狀的喙齒。
形態特征
屬于軟骨魚,體長5.4-7.6米,最大身長可達9米,體重超過500千克。上嘴唇逐漸變得扁長,兩邊長出21-35對鋒利的吻齒,它的“鋸子”最長的可達2米、寬30厘米。?
吻平扁狹長,劍狀突出,邊緣有堅硬吻齒,無鼻口溝,有鰓孔5個,腹位,位于胸鰭基底內側。它們有2個背鰭,無硬棘;胸鰭前緣伸達它們的頭側后部;尾巴粗大,尾鰭發達;奇鰭與偶鰭的輻狀。軟骨后端有很多角質鰭條。
近種區別
鋸鰩科與鋸鯊(Pristiophorus spp.)的主要區別是:鋸鰩的鰓孔在身體的腹面,吻部沒長皮須;而鋸鯊的鰓孔是在身體的兩側,在鋸吻的腹面還長有一對皮須。?
棲息環境
鋸鰩科是暖水性底棲魚類,通常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一般棲息于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淺水區,有些也生活在近岸海區和江、河、湖泊的河口,棲息于水深不超過10米的淺水區域,有些進入江、河、湖泊等淡水環境中生活。甚至有些物種的鋸鰩完全棲息在河口或河流上游。
生活習性
鋸鰩科平時潛伏水底沙上,行動滯緩,用吻鋸掘土覓食,主要攝取泥沙中的甲殼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但遇到魚群時會暴露出鯊魚兇殘嗜血的本性。它會急速沖到魚群中用“狼牙棒”左右劈砍,遇到大型魚類則是猛鋸一通。直到獵物沒有還手之力或是一命嗚呼之后再進食。
鋸鰩科的吻鋸上分布著數千個靈敏的“電子接收體”,可以探測到獵物產生的電場,從而使鋸鰩很容易找到獵物的藏身之所。
分布范圍
存在不確定:文萊達魯薩蘭國、中國、墨西哥、哥斯達黎加、多明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海地、牙買加、毛里塔尼亞、菲律賓、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越南、也門、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柬埔寨、吉布提、埃及、伊拉克、科威特、阿曼、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泰國、日本、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存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北領地)、蘇里南、孟加拉國、伯利茲、巴西、哥倫比亞、法屬圭亞那、巴哈馬、古巴、幾內亞比紹、圭亞那、洪都拉斯、印度、馬達加斯加、莫桑比克、尼加拉瓜、巴基斯坦、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塞拉利昂、索馬里、美國、巴林、厄立特里亞、印度尼西亞、肯尼亞、馬來西亞、卡塔爾、蘇丹、東帝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緬甸、斯里蘭卡。
可能滅絕:安哥拉、貝寧、喀麥隆、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厄瓜多爾、赤道幾內亞、加蓬、岡比亞、加納、危地馬拉、幾內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利比里亞、尼日利亞、秘魯、塞內加爾、塞舌爾、南非、多哥、烏拉圭、留尼汪島、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毛里求斯。
繁殖方式
鋸鰩科每年秋季交配,每隔一年繁殖一次,妊娠期約5個月左右,生殖方式為卵胎生,雌魚一次產下15-20條幼魚,10歲左右性成熟,壽命約25-30年。小鋸鰩在母體里時吻突是由一個角質套子套住,不會刺傷母體。出生后離開母體,套子就會自行脫落。
2015年,科學家發現野生的櫛齒鋸鰩能在自然環境下處女生殖,這是第一個在自然中發現的脊椎動物進行這種無性繁殖的例子,證據充分。
下級分類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鋸鰩屬 | Pristis | Linck,1790 |
普通鋸鰩 | Pristis pristis | Linnaeus,1758 |
大齒鋸鰩 | Pristis perotteti | Müller & Henle,1841 |
櫛齒鋸鰩 | Pristis pectinata | Latham,1794 |
昆士蘭鋸鰩 | Pristis clavata | Garman,190 |
小齒鋸鰩 | Pristis microdon | Latham,1794 |
綠鋸鰩 | Pristis zijsron | Bleeker,1851 |
鈍鋸鰩屬 | Anoxypristis | White & Moy-Thomas,1941 |
尖齒鋸鰩 | Anoxypristis cuspidata | Latham,1794?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所有鋸鰩均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昆士蘭鋸鰩、尖齒鋸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2年 ver 3.1——瀕危(EN)。
綠鋸鰩列、櫛齒鋸鰩、大齒鋸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2年 ver 3.1——極危(CR)。
小齒鋸鰩、普通鋸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3年 ver 3.1——極危(CR)。
種群現狀
鋸鰩科的生長速度較慢,幼體極易受其他食肉魚類的攻擊,本身又屬于食物鏈頂端的高級消費者,所以數量十分有限。漁民們大肆捕撈,使本來已經茍延殘喘的鋸鰩家族瀕臨滅絕。所有種類的鋸鰩已從歐洲完全消失了。美國科學家通過調查發現,分布在美國的鋸鰩數量已經下降了99%,殘存的鋸鰩僅僅生活在佛羅里達的一些水域里。作為捕鯊業的副產品,人類正在將它們逼向絕境,已經受到國際海洋漁業組織以及各國相關部門的保護。中國的淡水水域和海洋里都沒有發現鋸鰩,各地的水族館也沒有這種奇特的“鯊魚”,只有在上海還可以看見到它的身影。
捕魚網的糾纏、人類的過度捕撈以及環境污染致使其棲息地不斷喪失,它們的數量正急速減少,面臨滅絕的危險。鋸鰩最長可達7米左右。由于人們的過度捕撈和狩獵行為,美國政府于2003年就已將鋸鰩列為瀕危物種。
主要價值
鋸鰩科的經濟價值和鯊魚也差不多;鰭可制魚翅、皮可制革和刀鞘;肝可制魚肝油。
鰭
魚翅供食部分主要為軟骨魚類鰭中的軟骨,由軟骨細胞、纖維和基質構成。有機成分主要有多種蛋白質如軟骨黏蛋白、膠原和軟骨硬蛋白等。魚翅軟骨含膠原較多,形似筋質,遇熱后可膨脹軟化,直至成動物膠。魚翅干品每100克約含蛋白質達83.5克,但因缺少色氨酸,屬不完全蛋白質。烹調時須注意配以色氨酸含量較多的配料,如肉類及雞、鴨、蝦蟹、干貝等,達到營養互補作用。此外,干魚翅含有豐富的鈣、磷、鐵,有降血脂、抗動脈硬化及抗凝作用,適當食用對冠心病疾患有一定的療效。中醫認為,魚翅味甘咸、性平,具有益氣、開胃、補虛的功效。
膽
鋸鰩膽可以入藥,祛風除濕,止痛,活血散瘀,清熱解毒,生肌斂瘡。主治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膽囊炎;外用于癰瘡癤腫,皮膚潰瘍。
吻
在中國臺灣民間,人們把鋸鰩吻叫鯊魚劍,據說可以用來鎮宅、辟邪、開運,有時,還被道士用來做法器,據說可以降妖除魔,調遣天兵天將。
肝
尖齒鋸鰩的肝及肝蒸出之油可以入藥。
【化學成分】尖齒鋸鰩肝:含肝油75%。脂肪酸:十六烷酸、十六碳烯酸、十八烷酸、八碳烯酸、二十碳烯酸、二十二碳烯酸、二十四碳烯酸等,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占總脂肪酸的67.1%。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E。
【藥性】味甘,性平。歸肺、肝、胃經。
【功效主治】滋補肝肺,健脾補虛。主治肺癆羸瘦,胃病,軟骨病,維生素A、D缺乏癥。
《中國藥用動物志》:補益。用于肺病,胃病。
《中華藥海》:潤肺清燥,益胃生津。用于肺熱陰虛引起的燥咳或勞嗽,熱病傷津,舌干口渴,食欲不振。
《中國海洋藥物辭典》:主治病后體虛,營養不良,結核病。
《中國海洋湖沼藥物學》:滋補肝肺。
-
《海洋藥物與效方》:益肝健脾,滋補強壯。?
卵
尖齒鋸鰩的卵可以入藥。
【藥性】味甘,性平。歸脾、大腸經。
【功效主治】健脾止痢。主治脾虛久痢。
《中國藥用動物志》:止痢。主治痢疾
《中華藥海》:澀腸止瀉。
《海洋藥物與效方》:健脾止瀉。
物種文化
郵票
1980年8月1日,越南發行了一枚小齒鋸鰩郵票,面值為50越南盾。?
1969年,尼加拉瓜發行了一枚櫛齒鋸鰩郵票(鋸鰩科首枚魚類郵票),面值為3科多巴(Córdoba)。
1997年,佛得角發行一套四枚櫛齒鋸鰩郵票,面值為15埃斯庫多(Escu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