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鰻
盲鰻是盲鰻目盲鰻科盲鰻屬魚類,?又稱北方盲鰻、黏液鰻。全身光滑無鱗片,呈蛇形,無成對魚鰭;有連續的脊索,無上下頜;內耳有一根半規管,還長有一個嗅囊,嗅覺神經具有獨立包囊;身上有能制造黏液的腺體;鼻孔和觸須非常靈敏;眼睛已退化,但其頭上有一些小洞,以替代眼睛;鉆孔狀的口內有強有力的舌,舌上有鋒利的角質牙齒。因其沒有眼睛,故稱之為盲鰻。
盲鰻分布于地球上除紅海外的所有溫帶海域,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較為涼爽的海域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身影。一般棲息于海面以下100米的水域。喜鉆到海底的泥堆里。常成群活動。屬食肉和食腐動物,以小型甲殼類動物及多種魚類的尸體為食。卵生魚類,無幼體期,可根據季節在雄雌之間轉變性別。
盲鰻是現存唯一有骨頭但沒有脊柱的動物。科學家和大眾媒體經常將它認定為最惡心的海洋生物。
外形特征
盲鰻體型類似河鰻和黃鱔,但頭部無上下頜,口如吸盤,生著銳利的角質齒。鰓呈囊狀,內鰓孔與咽直接相連,外鰓孔在離口很遠的后面向外開口,使身體前部深入寄主組織而不影響呼吸。盲鰻憑借吸盤吸附在大魚身上,然后尋機從鰓鉆入魚腹。由于長期在魚體內過著寄生生活,眼睛已退化藏與皮下。它的嗅覺和口端4對觸須的觸覺非常靈敏,能迅速感知大魚的到來。皮膚沒有鱗片,覆蓋在肌肉上就像“一只松弛的襪子”。不同物種的盲鰻具有從粉紅色到藍灰色等不同體色。皮膚上還具有發達的毛細管網,使它們可以在泥土中也能夠通過皮膚進行“呼吸”。
口呈裂縫狀,它們的口部和單鼻孔周圍長有短須,十分靈敏。口有很強的吸附力,具有角質牙,能刮食獵物的內臟和肌肉。牙齒像一排一排的梳子,能將肉從獵物身上刮下來。無口漏斗,口在最前端圍以軟唇,有4對口須。鰓囊6對,多數種類外鰓裂不直接通體外,而通入一長管,以一共同的開口通體外。不同種類的鰓數目不同,一般為5到15對。吸入的海水通過鼻咽管,再流入咽部和鰓囊。盲鰻是脊椎動物中最原始的一群,具有頭顱骨卻沒有脊椎。它們的骨架完全由軟骨組成,與七鰓鰻一樣沒有上下頜。最大的盲鰻是Eptatretus goliath,可以長到1.2米以上,而最小的盲鰻只有幾厘米長。
生活習性
棲息
世界上大約有76種盲鰻,基本都生活在寒冷的深海。和七鰓鰻近緣,也是沒有頜的原始魚類。與七鰓鰻不同之處,乃是完全生活在海洋,而且是在約100米深的海底挖穴居住。它們活動的深度可以達到1700米,而且更喜歡待在軟質的海底附近,在受到威脅時可以很容易地將自己埋起來。
覓食
主要以將死或已死的魚類為食,它們也能積極尋找并捕食蠕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當它們發現獵物時,會迅速逆流而上將其截獲它們具有靈活的身體,能用有齒的舌快速在魚身體的一側刮出一個缺口。當獵物是大型的魚類時.它們會將自己的身體繞成一個半結,以結的前部分為支點.像杠桿那樣產生更大的力.使自己的頭部能戳入獵物的身體二盲鰻攝食很快.很快就會完全進入到獵物的體內,貪婪地吞食魚肉。事實上,拖撈船經常能捕捉到幾乎中空的可怕的魚類殘骸,其中便躺著吃飽喝足的盲鰻。
它能從大魚的鰓部鉆入腹腔,在大魚肚里咬食內臟與肌肉,邊吃邊排泄,最后咬穿大魚的腹肌,破洞而出。盲鰻食量極大,一條盲鰻在大魚腹里呆七個小時,可以吃進比它自身重量大18倍的魚肉,有時甚至能將一條魚吃得只剩下皮膚與骨骼。有人曾在一尾鱈魚的體內找到了123條盲鰻,鱈魚的內臟已被吃光。
生長繁殖
人們對盲鰻的繁殖所知甚少,他們只能產不多的卵,(可能少于30個)卵長約2.5厘米,呈橢圓形,后端有黏性叢毛,能將卵彼此連接并附著在海底。卵產下約2個月,新生盲鰻會在靠近卵后端的薄弱處破卵而出。無交配器官,因此人們斷定其卵為受精器官,但卵的受精機理如何但至今仍然沒有研究透徹。成魚只有一個生殖腺,能發育成睪丸或者卵巢。盡管產卵不多,但數量及其龐大。沒有幼體期(與七鰓鰻鮮明對比),生命期也未明,人們猜測其生命期較長。
受精卵不經變態可直接發育成小鰻。生殖腺單個,雌雄同體,但在生理功能上兩性仍是分開的,在盲鰻幼體中,生殖腺的前部是卵巢,后部為精巢,如前端發達后端退化,則為雌性;反之,則為雄性。
分布范圍
本目魚類均為海產,一般棲息在溫熱帶及亞熱帶水域。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都有分布。有的種類可生活在500m以上的深海區。
用皮膚進食的盲鰻
盲鰻類似鱔魚, 身體往外分泌粘液, 在海底蜿蜒游動。 它們愛吃腐尸, 總也吃不夠。 當它們碰到死魚之后, 強有力的身體就會依偎在死魚的腔體之內, 呆在其中, 美滋滋地翻騰起來。 然而, 它們到底在干什么呢?
一項新研究表明, 盲鰻很可能正在尸體中大吃特吃, 而且一點也不客氣。 盲鰻用排列著觸須的嘴巴吃肉還嫌不夠, 它們直接通過皮膚來吸收死尸中的營養。
盲鰻組織中的鹽濃度跟它們通常所在海域的海水是一樣的, 這說明溶解的物質可以穿過它們的皮膚。 為了證明這種動物能否像吸收鹽分那樣吸收養分, 新西蘭基督城坎特伯雷大學的生理學家克里斯·格洛弗及同事取了一塊盲鰻皮, 將其伸展開來, 放進一個瓶里, 皮膚的一邊盛著類似海水的溶液, 另一邊盛著類似盲鰻體液的溶液。 在海水那邊, 研究人員將放射性氨基酸、 糖和食物色素溶解進去, 以此測試盲鰻皮膚的滲透性如何。 過了幾個小時, 隨著對氨基酸的吸收, 盲鰻皮開始具有放射性; 然而, 食物色素卻無法透過盲鰻的皮膚, 這表明盲鰻皮可以選擇吸收有營養的成分。
黏液
盲鰻被稱為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之一, 它可能是新型非石油、 塑料的超強織物的原料來源。盲鰻由古代生活在海底的類蛇型生物進化而來, 并不是“ 真正的魚”, 已存在約5億年。它們沒有頜骨, 因此也進化出屬于它們自己的在面臨捕食者( 如鯊魚) 時的自我保護方式。它最特別的技能,大概就是遭遇襲擊的時候,可以在0.4秒內釋放出大量黏液,充滿捕食者的嘴和鰓,讓對方難以呼吸。?
盲鰻是居住在海底的脊索動物, 它們最具特色的能力是在受到驚嚇時, 作為防護反應會產生大量的黏液。盲鰻的黏液與其他動物的黏液不同, 不僅包含濕滑的黏蛋白, 還包含微細的纖維, 或稱“ 黏液紗線”, 這有助于提高黏液的強度和黏結力。盲鰻在受到驚嚇時身體會產生類黏液, 一種黏性物質。這些黏液包含黏蛋白和海水,并由長長的蛋白線聚集在一起。黏液會與水反應, 阻礙捕食魚類魚鰓的活動, 從而形成一種有效且獨特的防護機制。黏液的生成速度令人驚訝, 一條盲鰻可以在幾分鐘內生產足夠阻礙20L水的黏液。在盲鰻的腹部兩側有很多的腺體。這些腺體收縮排出天然的純黏液, 并很快與水化合最終形成質量分數約為0.004%的聚合物, 使盲鰻可以在其身后留下一片很大范圍的黏液, 有助于分散捕食者對它的攻擊。防護物通過纖維得以增強,這些纖維起初為由一根根長纖維( 長15cm)組成的微束, 一經排出后便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