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鲀
翻車鲀是鲀形目翻車鲀科翻車鲀屬魚類,別名翻車魚、蜇魴、蜇魚。體短而極側(cè)扁,呈卵圓形;體高約為體長的2/3;頭部稍短小,極側(cè)扁,近半圓形;吻部鈍圓,吻端稍突出;眼很小,稍高;尾部很短,無尾柄;口很小,前位;體無鱗;無側(cè)線;背鰭一個,很短而極高,呈尖刀形;胸鰭側(cè)中位,很小,近圓形;臀鰭與背鰭相似,位置也相對稱;尾鰭很寬而短,圓形,有波狀凹刻,后緣與背鰭及臀鰭相連。體背面灰褐色,兩側(cè)呈銀灰色,腹面為白色,各鰭多為灰褐色。
翻車鲀分布于世界各大洋及海區(qū)中,中國沿海也有分布。棲息于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也見于溫帶和寒帶。單獨或成對游泳,有時約10余尾成群。小個體較活潑,常躍出水面,大個體行動遲緩,天氣晴朗無風時,常浮在海面?zhèn)扰P曬太陽,或背及體背側(cè)露出水面,能潛入100米左右的深水中。以海藻、軟體動物、小魚、水母及浮游甲殼類為食。懷卵量很大,可達3億粒。
翻車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列為易危(VU)物種。
動物學史
別稱來源
拉丁名:它的拉丁名字“Mola mola”是偉大的瑞典自然學家林奈所命名。
德文名:翻車鲀?nèi)鄙僬嬲奈舶停挥幸粋€巨大的頭,因而它得到了一個德文綽號Schwimmenderkopf,意為游泳的頭。
太陽魚:翻車鲀常愛躺在水面上,看上去好像是正享受著和煦的陽光,人們叫它太陽魚。科學家認為,這種行為有可能是為了幫助消化體內(nèi)的食物。
月亮魚:還有一些國家的人們叫它月亮魚。實際上,翻車鲀之所以被稱作月亮魚,是因為它的身體上常附著著一些發(fā)光的動物,加上翻車鲀的體形圓潤,夜幕降臨,它便看起來好像是月亮投射在海里的倒影一般。?
形態(tài)特征
背鰭16-18;臀鰭14-17;胸鰭12-13。體長為體高1.6-1.7倍,為頭長3.6-3.8倍;頭長為吻長2.0-2.3倍,為眼徑7.1-8.2倍。?
最大體長可達3.0-5.5米,重達1400-3500千克。體亞圓形,側(cè)扁而高。尾部很短,無尾柄。頭高而側(cè)扁,頭高為頭長1.8-2.0倍。吻圓鈍。眼小,上側(cè)位,眼間隔寬而突起,頭長為眼間隔1.9-2.1倍,眼間隔寬為眼徑3.5-3.9倍。鼻孔每側(cè)2個,很小,位于眼的正前方,距眼較距吻端為近。口小,前位。上下頜各具1喙狀齒板,無中央縫。唇厚。各鰓蓋骨均埋于皮下。鰓孔小,上側(cè)位,位于胸鰭基底前方。
體和鰭均粗糙,具刺狀或粒狀突起。無側(cè)線。?
背鰭1個,高大,略呈鐮刀形,體長為背鰭高2.6-2.7倍,背鰭高為頭長1.4-1.5倍,背鰭位于體之后部。臀鰭與背鰭同形,起點稍后于背鰭起點,體長為臀鰭高2.5-2.8倍,臀鰭高為頭長1.3-1.5倍。背鰭與臀鰭后部鰭條后延,在體后端相連,形成類似尾鰭的舵鰭,無真正的尾鰭。舵鰭邊緣波曲形,具12-16鰭條,中部8-9鰭條后端具小骨板。胸鰭短小,圓形,基底平橫,并不垂直。無腹鰭,無腰帶骨。?
體背側(cè)面灰褐色,腹面銀灰色,各鰭灰褐色。
幼魚被瘤狀棘突,隨年齡增長而漸消失,身體變?yōu)槁褕A形。?
生活習性
翻車鲀?yōu)榇笮痛笱笮贼~類,棲息于各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也見于溫帶或寒帶海洋。單獨或成對游泳,有時十余尾成群,小個體魚較活潑,常躍出水面,大個體魚行動遲緩,常側(cè)臥于水面,或背鰭露出水面,也能潛入百余米深水中。攝食海藻、軟體動物、水母、浮游甲殼類及小魚等。
翻車鲀的游泳技術(shù)不好,就像它的遠親刺鲀一樣,都屬于游泳速度較為緩慢的魚類。作為一個表層魚類,翻車鲀并沒有那么安分守己。相反,它潛水技術(shù)頂呱呱,至少比它的游泳技術(shù)要強上好幾倍。有時為了尋找食物,比如蝦子、螃蟹,它們必須要下潛到深海,這也許多虧了它的大頭。有數(shù)據(jù)表明,翻車鲀可以下潛到800米左右。要知道隨著深度的增加,它承受的壓力也越大,所以說,相比于某些表層魚類,翻車鲀的潛水技能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翻車鲀還有一個正經(jīng)的身份就是海洋醫(yī)生。有研究證明,翻車鲀會分泌一種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有助于治療其他魚類的傷病。可是翻車鲀的皮膚上卻長滿了寄生物,多達50多種,甚至寄生物的身上還有寄生物。當它浮在海面曬太陽時,一些鳥類就會站在它的身上,替它啄食掉這些寄生物。
翻車鲀的體質(zhì)也很獨特,截至2015年,它是人們發(fā)現(xiàn)的第一種恒溫魚類,它獨特的造型可以幫助它減少熱量的流失。恒溫魚類在海洋是不多見的,大部分魚類都是冷血動物,身體的溫度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
小翻車鲀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危險。當它們還是仔魚時,由于太弱小,它們無法御敵;而當它們好不容易長大后,卻因為游泳能力的缺陷,常被其他的動物欺負。?
翻車鲀的成長速度是驚人的,剛出生的它們只有兩毫米大小,比小孩子的指甲蓋還要小,體重不過1克,可是隨著翻車鲀的成長,它可以長成三四米的巨型“海怪”,體重可達3000千克。
分布范圍
分布于全世界各熱帶及溫帶暖水域海域。在中國分布于東海、南海,偶爾在黃渤海也有出現(xiàn),在中國臺灣省南部、東北部及東部海域也有分布。
國家地區(qū)
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巴多斯、比利時、伯利茲、貝寧、百慕大、博內(nèi)爾、圣尤斯特修斯和薩巴、巴西(特里達德)、英屬印度洋領(lǐng)土、佛得角、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開曼群島、智利(復活節(jié)島)、中國、圣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哥倫比亞、科摩羅、剛果民主共和國、庫克群島、哥斯達黎加、克羅地亞、古巴、塞浦路斯、科特迪瓦、丹麥、吉布提、多米尼克、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nèi)亞、厄立特里亞、法羅群島、斐濟、法國(克利珀頓島)、法屬圭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法國南部領(lǐng)土(莫桑比克海峽)、加蓬、岡比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格林納達、瓜德羅普、關(guān)島、危地馬拉、根西島、幾內(nèi)亞、幾內(nèi)亞比紹、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牙買加、日本、澤西島、約旦、肯尼亞、基里巴斯(菲尼克斯群島、基里巴斯群島)、朝鮮、韓國、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耳他、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毛里塔尼亞、毛里求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摩納哥、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瑙魯、荷蘭、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尼加拉瓜、尼日利亞、紐埃島、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島、波蘭、葡萄牙(亞速爾群島、馬德拉)、波多黎各、俄羅斯、共和國、圣赫勒拿、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阿森松島、圣赫勒拿島主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圣基茨和尼維斯、圣盧西亞、圣馬丁島(法國部分)、圣皮埃爾和密克隆島、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島、沙特阿拉伯、塞內(nèi)加爾、塞爾維亞、塞舌爾、塞拉利昂、新加坡、圣馬丁島(荷蘭國部分)、斯洛文尼亞、所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馬里恩島、愛德華王子群島)、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斯里蘭卡、蘇丹、蘇里南、瑞典、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桑尼亞、泰國、多哥、托克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圖瓦盧、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英國、美國(夏威夷群島、阿拉斯加)、美國小型離島(霍蘭-貝克群島、約翰斯頓島、威克群島)、烏拉圭、瓦努阿圖、委內(nèi)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屬維爾京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西撒哈拉、也門。
繁殖方式
翻車鲀懷卵量極多,可達3億粒(一般魚類產(chǎn)卵大約是30萬,鯊魚就更少了,只能按照個位數(shù)計算),是魚類中懷卵數(shù)最多者。雖說翻車鲀產(chǎn)卵數(shù)量高,可是幼體存活率極低,只有千萬分之一。一場暴風雨或是一次天敵的襲擊,就會讓幼體死傷殆盡。翻車鲀有著奇妙的繁育方式。雄魚會先在沙地上挖一個坑,然后雌魚便將自己的卵子排入其中,緊接著雄魚立刻來到坑上,將自己的精子排下,并且開始照顧受精卵。
保護現(xiàn)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易危(VU)。
主要價值
翻車鲀?nèi)饪墒秤茫兜啦⒉货r美,一般多制作魚粉用于飼料。肝和脂肪可制魚油,肝油可入藥,主治療跌打損傷及燙、火傷等癥。
世界紀錄
世界上產(chǎn)卵最多的魚:翻車鲀?yōu)榇笮痛笱笮贼~類,最大體長可達3.0~5.5米,重達1400~3500千克,懷卵量極多,可達3億粒,是魚類中懷卵數(shù)最多者。(吉尼斯世界紀錄)
最重的硬骨魚:2021年12月9日,在葡萄牙亞速爾群島附近水域發(fā)現(xiàn)了一條死亡的隆頭翻車鲀,其體重為 2.74噸,全長 3.25 米。(吉尼斯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