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猩猩
婆羅洲猩猩,是靈長目人科猩猩屬的哺乳類動物。其體毛長而稀,紅色,粗糙,幼年毛發(fā)為亮橙色,某些個體成年后變?yōu)槔跎蛏詈稚C娌亢谏?,幼年時的眼部周圍和口鼻部為粉紅色。雄性臉頰上有明顯的脂肪組織構成的“肉墊”,具有喉囊。牙齒和咀嚼肌相對較大。雄性體型比雌性大。
婆羅洲猩猩原產自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島北部和婆羅洲;多棲息于低地和山區(qū)的熱帶雨林,包括龍腦香樹林和泥炭沼澤森林;喜獨居,白天在外面活動,夜晚睡在樹上。婆羅洲猩猩主要以各種各樣的水果為食,有無花果、紅毛丹、芒果等,還吃蜂蜜、鳥蛋、樹皮和嫩芽等。?婆羅洲猩猩孕期為244天,哺乳期60~84個月,雄性和雌性分別于114個月和84個月齡達到性成熟。壽命可達59歲。?
婆羅洲猩猩因身軀龐大、動作緩慢,較容易成為獵人的獵殺目標,至2012年,婆羅洲猩猩的數量估計下降已超過50%,2004~2005年調查顯示,婆羅洲猩猩的種群數量為45000~69000只,種群分布很零散;主要威脅因素是偷獵和寵物貿易。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于極危(CR)。
形態(tài)特征
靈長目人科猩猩屬的哺乳類動物。婆羅洲猩猩體棕紅色。體型龐大,雄性約為雌性兩倍,成年雄性體長97厘米,體重約60-90千克;雌性體長78厘米,約40-50千克。有頰囊,雄性尤其發(fā)達。隨著雄性年齡的增長、老邁,面頰部皮膚松弛向兩翼擴張而形成巨大面盤。與人類一樣,肋骨12對,但腰椎4枚;手腕部有中心骨,此骨隨年齡老邁而與其后的骨塊愈合,這兩點與人類不同。年老者有長而紅的頜須。拇指很小,腳發(fā)達,適于握物。腦容積,雌性320-400cc,雄性為405-540cc。雙臂很長,張開寬達23-24厘米,站立時雙臂下垂可達腳踝部;腿短,且不如臂粗壯;體毛稀疏,暗紅褐色,肩和背部有20余厘米長毛;前額突出,嘴突出,唇薄,眼、耳、鼻均小,眼間距較窄;成年雄性的臉側具有葉狀的厚肉墊,在肉葉下面有一氣囊,它與喉部相連,充氣后鼓起很大,發(fā)聲時起共鳴作用;有的頦下有胡子;手腳窄長,臂和手粗壯有力,手長約28厘米,腳長約32厘米;犬齒發(fā)達,牙齒32枚,齒式與人類同。無尾。其體毛幼年毛發(fā)為亮橙色,某些個體成年后變?yōu)槔跎蛏詈稚?。面部黑色,幼年時的眼部周圍和口鼻部為粉紅色。雄性臉頰上有明顯的脂肪組織構成的“肉墊”,具有喉囊。牙齒和咀嚼肌相對較大。?
除少數種類外,拇指(趾)多能與它指(趾)相對,適于樹棲攀爬和握物。鎖骨發(fā)達,手掌(及蹠部)裸露,并具有兩行皮墊,有利于攀緣。指(趾)端除少數種類具爪外,多具指甲。眼眶周緣具骨,兩眼前視,視覺發(fā)達,嗅覺退化。
近種區(qū)別
婆羅洲猩猩 | 蘇門答臘猩猩 |
---|---|
體型龐大,雄性約為雌性兩倍,成年雄性體長97厘米,體重約60-90千克;雌性體長78厘米,約40-50千克。 | 雌性體重40-50千克,雄性體重60-90千克;雌性體長78厘米,雄性體長97厘米。面頰寬大,身材魁梧,雄性可重達100千克。 |
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島北部和婆羅洲 | 分布于印尼蘇門答臘島 |
棲息環(huán)境
婆羅洲猩猩主要棲息于低地和丘陵的熱帶雨林,包括龍腦香樹林和泥炭沼澤森林,生活在海拔高度為800米-1500米之間。它們棲息在樹上,并會隨食物而去到很遠的地方。?
生活習性
樹棲生活類群。雄性單獨生活,雌性單獨生活或與小猩猩在一起。白天活動,大部分時間用于覓食,活動不如猴類迅速敏捷,以手腳交替抓握樹枝移動身體。能在地面直立行走,但要靠拳指支撐,腰不能直立。臂力強大,除虎豹外,無其他天敵。在距地面8~12米的樹杈上用樹枝架窩,上面覆以樹葉,夜晚睡在樹上。平時性溫馴,發(fā)怒時很可怕。雨天使用大樹葉遮蓋身體。較其他類人猿,它更長時間在樹上,在地上可用四肢行走。動作遲鈍緩慢,不能在樹間跳躍,只能手腳并用,慢慢移動。通常單獨行動,幼仔與母親一起活動或形成暫時性小型群體,由一只雄性和攜帶幼仔的二、三只雌性組成。
婆羅洲猩猩的飲食包括超過400種水果的食物,如野生無花果(榕屬)和榴蓮屬屬(Durio),占60%左右,主要吃樹葉、嫩芽、蜜果、生果、樹枝、樹皮及鳥蛋,亦會吃昆蟲和無脊椎動物,但是占食物中的數量很少。偶爾會吃富含礦物質的土壤。
分布范圍
婆羅洲猩猩原產自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島北部和婆羅洲。有三個亞種,分布于印尼的加里曼丹島,馬來西亞的沙撈越,文萊(存在不確定性)。是猩猩種中唯一分布在亞洲的種類,分布區(qū)狹小。數量不多。?
繁殖方式
生殖行為
筑巢于樹上,并將附近的樹枝及蔓條弄平,蓋上樹枝即成只能住一晚的巢,第二天晚再另筑新巢。是所有哺乳動物物種的繁殖速度最慢,出生的間隔大約在8年間。初生時體重約1.6千克,一生下來便能反射性抓握東西,可抓住母親的長毛吮奶,幼仔與母親共同生活約5年后,獨立生活。
生殖周期
孕期235至270天,哺乳期60~84個月,每胎一仔,雄性和雌性分別于114個月和84個月齡達到性成熟。?
壽命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婆羅洲猩猩指名亞種 | Pongo pygmaeus pygmaeus | (Owen, 1837) |
2 | 婆羅洲猩猩加里曼丹亞種 | Pongo pygmaeus wurmbii | (Linnaeus, 1760) |
3 | 婆羅洲猩猩沙巴亞種 | Pongo pygmaeus morio | (Tiedemann, 1808)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極危(CR)。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種群現狀
在東南亞廣大的范圍內,婆羅洲猩猩被無情地獵殺,這與其龐大的身軀和緩慢的動作有關,使它們容易成為獵人的獵殺目標。在過去60年(至2012年),婆羅洲猩猩的數量估計下降已超過50%。2004~2005年調查顯示,婆羅洲猩猩的種群數量為45000~69000只,種群分布很零散。
瀕危原因
主要威脅是棲息地的喪失,人類的無序擴張,80%猩猩的棲息地因非法采伐已失去,包括將森林轉換為農田,特別是油棕櫚種植園,黃金開采,火災損失,木材生產,偷獵和寵物貿易。這些因素仍然是整個婆羅洲猩猩的主要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