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羚
侏羚(學名:Ourebia ourebia?):頭體長92-140厘米,肩高50-70厘米,體重14-21千克。是一種中等大小的有蹄類動物,也是羚羊亞科中最小的羚羊。雄體具細長的尖角,體型優美,頸部長,耳大,腿部纖細,尾巴短而黑,底部有白色。皮毛柔軟有光澤,體背毛淺黃到紅褐色,腹部白色。每個膝蓋都有一長串毛發。
棲于撒哈拉沙漠以南草原。是一種奔跑迅速的羚羊。通常成對或聚多達7只的小群。群體中有一個成年雄性,最多3只成年雌性。這些群體具有自己的領地,并以尿液、糞便和眶前腺體分泌物標記和劃分。白天活躍。雨季吃鮮草,干旱時吃灌木。為了補充飲食中的鹽份,每隔幾天會舔食礦物質。分布在整個非洲中部和南部的草原上不完整且不連續,位于北部和南部稀樹草原的潮濕地區,橫跨幾內亞稀樹草原到埃塞俄比亞,南部通過東非東部到坦桑尼亞。
形態特征
侏羚頭體長92-140厘米,肩高50-70厘米,體重14-21千克。是一種中等大小的有蹄類動物,也是羚羊亞科中最小的羚羊。雄體具細長的尖角,體型優美,頸部長,耳大,腿部纖細,尾短蓬松。皮毛柔軟有光澤,體背毛淺黃到紅褐色,腹部白色。每個膝蓋都有一長串毛發,尾巴短而黑,底部有白色。 眼睛上方有一條白色的毛皮線,通??捎么藥椭鷮⑺鼈兣c其他有蹄類動物區分開來。耳下有一塊光禿的黑色無毛斑塊,膝蓋上各有一簇長毛。臉部兩側是垂直折痕,容納眶前腺體。這些腺體產生一種有氣味的分泌物,用于標記侏羚的領地。
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于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于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瑯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后表面形成復雜的齒紋,適于吃草;胃4室,反芻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不分叉,內部空心,外被可脫落的角質套(角鞘),套在骨質的角心上(骨心),并且隨著骨心的生長而擴大;角上無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長;一般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且不更換角鞘。
棲息環境
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棲息在開闊的草原上,喜歡有短草的棲息地,在其中散布著高草,以便隱藏在其中。?
生活習性
通常成對或聚多達7只的小群。群體中有一個成年雄性,最多3只成年雌性。這些群體具有自己的領地,并以尿液、糞便和眶前腺體分泌物標記和劃分。白天活躍。雨季吃鮮草,干旱時吃灌木。為了補充飲食中的鹽份,每隔幾天會舔食礦物質。
如果受到捕食者的威脅,侏羚會藏匿在距捕食者幾米之內的高高的草叢中。它們在穿過草地并跳躍時,其尾部底面會明顯的閃爍出白色的皮毛,作為對其他侏羚的警告。當驚慌時,侏羚也會發出刺耳的哨聲。當它們受到威脅時會垂直向上跳躍,所有四條腿都是直的,背部呈拱形,稱為“徑直起跳”(stotting)。?
分布范圍
原產地: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萊索托、馬拉維、馬里、莫桑比克、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斯威士蘭、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繁殖方式
雖然侏羚可能全年分娩,但繁殖期主要在雨季,此時食物豐富,地面植被和青草覆蓋繁茂。經過200-210天的妊娠期后,小侏羚出生。雄侏羚14個月內性成熟,而雌性在10個月后即可懷孕生仔。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
1 | 侏羚多卡斯亞種 | Ourebia ourebi dorcas | Schwarz, 1914 |
2 | 侏羚加利亞亞種 | Ourebia ourebi gallarum | Blaine, 1913 - Galla oribi |
3 | 侏羚哈格蒂亞種 | Ourebia ourebi haggardi | Thomas, 1895 |
4 | 侏羚中非亞種 | Ourebia ourebi hastata | Peters, 1852 |
5 | 侏羚加納亞種 | Ourebia ourebi kenyae | Meinhertzhagen, 1905 |
6 | 侏羚蘇丹亞種 | Ourebia ourebi montana | Cretzschmar, 1826 |
7 | 侏羚指名亞種 | Ourebia ourebi ourebi | Zimmermann, 1783 |
8 | 侏羚西非亞種 | Ourebia ourebi quadriscopa | C. H. Smith, 1827 |
9 | 侏羚安哥拉亞種 | Ourebia ourebi rutila | Blaine, 1922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