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野牛
柬埔寨野牛(學名:Bos sauveli):是偶蹄目、牛科、牛屬的哺乳動物。體型上介于印度野牛和爪哇野牛之間。該牛種體型巨大,體長達220-240 厘米,體重達900千克。身材較高但比較狹窄。體毛大都是棕褐色,老年雄性黑色。細長的腿中間有一塊喉部下垂的垂肉,長可達40厘米。雄性的角長約80厘米,雌性的角長是雄性的一半。角的形狀有些象古希臘的七弦琴,雌性角向內彎曲,雄性的角寬闊向上向外彎曲。四肢下部白色,成年雄性身體為黑色或深褐色。尾巴較長。
棲息于開闊的森林和熱帶稀樹草原,通常靠近季風森林,一般出現在叢林之中和森林的草原上,有時也出沒在樹木較少的地方。在雨季,牛群以家庭為單位,遷到海拔較高的地區;在旱季,則雌雄混成多達20只的群體。該物種是活躍的群體,每晚活動范圍達15公里。以各種莎草為食物。分布于柬埔寨和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物種學史
柬埔寨野牛是產于東南亞的一種特別稀少的野牛。直到1937年,科學家才發現這種野牛,它是大型動物中最新發現的一種,其分類尚有爭議。有些動物學家認為,它是獨立成種的一種真正野牛;有些則認為它被馴養已有幾個世紀,后來才變成野牛;有些則認為它是雜種。
形態特征
柬埔寨野牛肩寬170-90厘米,頭體長210-223厘米,尾長100厘米,體重680-910千克。成年雄性脖子上有一個明顯的贅肉(頸部底部下垂的皮膚),長40厘米,可能觸地,這使它區別于其他野生牛。雌雄皆有角,犄角螺旋向上。而角在三歲左右的時候會在尖端裂開和磨損。雄性的角呈大喇叭型,向前和向上拱起,角的邊緣裂開,角長達80厘米。雌性的角大約是雄性角長度的一半,長40厘米,豎琴形。兩性都有奇怪的鼻孔,鼻孔有缺口。具長尾巴。?
小牛出生時是棕色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成灰色,在5-6個月大的時候會變得更深的灰色。腹部和小腿毛色較淺。當雄性成熟時,它們的顏色也會變為深褐色或黑色。
棲息環境
柬埔寨野牛生活在海拔高度為海平面至海拔50米的地區。是一種主要生活在開闊的落葉龍腦香科樹林的動物,尤其是那些草木茂密的地區。盡管柬埔寨和鄰近國家(尤其是老撾和越南)的部分地區廣泛分布著落葉龍腦香樹,但柬埔寨野牛的首選地點更本地化,也許不到低地總面積的30%。該物種棲息于落葉喬木林占主導地位的花葉森林,這些屬于落葉和半常綠森林的混合林地塊。柬埔寨野牛生活的大部分山脈位于一個高度季節性的地區,每年的降水量少于2,000毫米。該地區的地形通常為平坦或起伏的低地。
生活習性
該物種聚小群活動,牛群主要由雌性和牛犢組成,最多有20只動物。成熟的雄性組成單身漢的牧群。它們已經形成了夜間生活的方式,顯然是為了躲避人類。白天退居森林里,躲避烈日,傍晚時分出現在曠野里。在干旱季節,牛群活躍和不安。雄性用犄角在地里挖土,插入樹樁,導致犄角磨損。與其他同屬動物相比,它們更加機警,跑起來也更加優雅。經常和爪哇野牛及其他野水牛一起行動。并在放牧時每晚漫游15千米。牛群經常分開,重新會合。
作為哺乳動物,它們很可能在交流中使用一些視覺信號和身體姿勢。氣味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在識別配偶和后代方面。該物種通常會互相發聲。觸覺交流在競爭配偶中以及母親和后代之間可能很重要。
食物主要是各種莎草,包括野古草屬的刺芒野古草和虎尾草屬。它們經常舔鹽并在水坑中打滾。
分布范圍
分布于柬埔寨和老撾。
滅絕:泰國和越南。?
該物種的分布區域曾經從柬埔寨到泰國東部,老撾南部和越南西部的Dongrak山脈。在這些地區被認為已滅絕,只有個體可能的在柬埔寨東部的一小部分地區幸存下來,那里有一些保護欠佳的地區。
繁殖方式
柬埔寨野牛具有性二態性,有某種程度上的一夫多妻制。在其他牛科動物中,雄性經常爭奪雌性,雄性則成功。這個物種很可能是相似的。雌性生育能力低下。它們在春季4月左右交配,妊娠期為8-9個月,在冬季(通常是12月到來年2月)產犢。母親離開牛群去分娩,每胎一仔,約一個月后帶小牛回群。與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雌性提供照料,為年幼的牛犢哺乳,對其進行修飾并保護其免受危險。壽命約20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1——極危(CR)。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
種群現狀
該物種最有可能滅絕。物種數量少于250個成熟個體。分布地區的高狩獵水平導致了種群顯著下降,在過去30年中(截止2020年)疑似物種數量降低超過80%(估計世代長度為8-10年)。
保護措施
該物種在所有分布范圍內的國家均受到法律保護。如果該物種仍然存在,則可能是在泰國東部的四個保護區之一(金邊普里特野生動物保護區、倫巴特野生動物保護區,蒙杜基里保護森林和暹鎮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對柬埔寨野牛的具體調查工作不可能提供比已經記錄的更好的證據,并且對該物種的較好保護措施是將集中在泰國東部大型哺乳動物群落的原地保護活動上,尤其是在加強蒙多基里防護林(Mondulkiri)的斯雷博河荒野地區(Srepok)和暹鎮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內的現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