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斑羚
赤斑羚(學名:Naemorhedus baileyi):又叫紅斑羚、紅山羊、紅青羊,體長93-107厘米,肩高57-61厘米,體重20-30千克,是一種小型的山羊族偶蹄類動物。雌雄均具一對黑色短角。體型矮小但健壯,通體狐紅色,腹部顏色較淡,背部中央具有一條黑褐色的縱紋。
喜好覆蓋著亞熱帶森林的陡峭山地,經常出沒于林緣多巨巖陡坡的地方。活動范圍小而較固定,活動高度一般不超過林線上限(除少數外)。是世界上定名較遲的獸類之一。
分布于中國、緬甸北部和印度東北部。其中絕大部分種群分布在中國,見于西藏東南部以及云南西北部。
物種學史
赤斑羚直到20世紀初才為動物學界所知曉。英國的貝利上尉(Frederick Marshman Bailey)在1912和1913年,在我國藏南地區記錄到當地人獵殺的“狐紅色”斑羚及其皮張。1913年7月貝利又在我國西藏波密縣的易貢錯北側采獲一只有著紅棕色皮毛和白色喉斑的斑羚,1914年被英國動物學家波科克(Reginald Innes Pocock)命名為“Naemorhedus baileyi”?。1922年春季,英國派駐印度的林業官員庫珀(H. L. Cooper)在我國藏南地區的米什米山區射殺了幾只紅色的斑羚,并割取其中三只的皮毛做成毯子,并帶回英國。1931年,英國的時任克蘭布魯克伯爵(The earl of Cranbrook)率領的考察隊在緬甸北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阿敦河谷采集到一只紅色斑羚的標本。通過研究這些紅色斑羚的標本和記錄,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海曼(R. W. Hayman)在1961年正式將赤斑羚定為獨立的物種,學名為“Naemorhedus cranbrooki”,以紀念提供赤斑羚模式標本的克蘭布魯克伯爵。
赤斑羚于1973年被我國科研工作者在西藏林芝地區再次記錄到?。由于波科克描述的“Naemorhedus baileyi”外貌與赤斑羚差異較大,而與喜馬拉雅斑羚接近,我國動物學界一直采用海曼在1961年發表的“Naemorhedus cranbrooki”作為赤斑羚的拉丁學名;但國際學界主流觀點認為赤斑羚的學名應為“Naemorhedus baileyi”,因此我國21世紀后也逐漸改以“Naemorhedus baileyi”作為赤斑羚的學名。
形態特征
赤斑羚名字雖叫“羚”,但分類上屬于山羊族,與擅長奔跑的羚羊族關系較遠,其體型也是為了適應山地的攀巖生活?。
赤斑羚體長93-107厘米,肩高57-61厘米,體重20-30千克,是體型最小的斑羚?。四肢粗壯,蹄子粗短似山羊;雌雄均具一對黑色角,短而圓,向上后方傾斜,基部有環棱?。體型與中華斑羚相似,但全身均為紅色;而且由于沒有黑色覆毛,赤斑羚沒有斑羚屬其它種類那樣的黑灰色麻點,而是漂亮的均勻紅色。背部中央具有一條黑褐色的縱紋,腹側毛色稍顯淺淡,鼠鼷部棕白色,喉部沒有白斑;上、下唇灰白色?。尾巴較短,有黑色叢毛,長度不超過10厘米,明顯有別于中華斑羚和長尾斑羚的“長馬尾”。
與分布區重疊的喜馬拉雅斑羚的區別是,喜馬拉雅斑羚有明顯的白色喉斑和紅棕色帶麻點的皮毛?。與分布區重疊、長相近似、也具有紅色皮毛的赤鬣羚的區別是,赤鬣羚體型更高大,頸背有明顯的鬃毛,下巴和吻部白色,四肢下側顏色發淺,并且有發達的眶下腺?。
棲息環境
赤斑羚喜好地形陡峭又有茂密森林覆蓋的生境。終年棲息于海拔2000-4500米之間的高山、亞高山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內,喜歡在深山峽谷地區活動,活動范圍也不大,但會隨季節做垂直遷移,夏季在森林上緣的草甸或灌叢生活,冬季隨雪線下降至混交林帶活動。在西藏東南部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赤斑羚與中華斑羚、喜馬拉雅斑羚同域分布,但赤斑羚分布海拔低于另外兩種斑羚?。
生活習性
赤斑羚能在懸崖峭壁上奔跑跳躍,如履平地,可原地起跳躍過1.8米高的障礙物?。早晨和下午活動較多,單獨活動,或由母子、雌雄或幾只結成小群,外出覓食和飲水,主要以草本植物、樹葉、松蘿和地衣等為食?。中午大多在隱蔽的巨石上休息。性情機警,活動前先要在四處窺探,確認沒有危險才慢步前進,一旦受驚便立即竄入附近的隱蔽處躲藏起來,很少作長距離的奔逃。
分布范圍
赤斑羚分布范圍分布區非常小。國外見于緬甸北部克欽邦及相鄰的印度阿薩姆東部地區。在中國分布限于西藏東南部,南伸至云南北部的怒江以西;包括西藏林芝市的墨脫縣、察隅縣、波密縣、米林縣、朗縣以及巴宜區,以及云南西北的貢山縣。我國藏東南地區是赤斑羚在全球最主要的分布區;根據1987-1988年的夏季調查結果,該物種在西藏的分布范圍在北緯27°-29°30′、東經96°-98°之間?;在西藏的主要分布區域東西不足110公里,南北不足150公里?。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
1 | 赤斑羚指名亞種 | Naemorhedus baileyi baileyi |
2 | 赤斑羚緬甸亞種 | Naemorhedus baileyi cranbrooki |
繁殖方式
冬季為繁殖期;一般在11-12月份及1月發情?。雌獸的表現為活動遲鈍,愿意接受雄獸的嗅聞,高潮時每天接受爬跨10-15次;雌獸的懷孕期為6個月左右,此時乳房開始膨大,周圍的被毛變稀,喜歡休息?。發情周期20.2±4天,發情持續時間27.1±18.5小時,懷孕期223.8±2.4天;分娩大多在翌年5-6月份(1982年4月也采獲到春季出生的幼羚),時間需要1個小時左右;每胎1-2仔,幼仔出生后即可站立、吃奶,100天以后能夠獨立生活?。圈養環境中,雌性1.5歲時性成熟,雄性3歲時開始發情。
圈養情況
截止至2022年,全球僅上海動物園繁殖場飼養有一群純種的赤斑羚,但不對外展出;此外北京動物園展出赤斑羚和中華斑羚的雜交后代。除這兩家外,再無其它機構飼養該物種;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廣州動物園、深圳野生動物園、昆明動物園以及荷蘭的鹿特丹動物園都曾從上海動物園引進過赤斑羚,但都沒有延續成功。
上海動物園1981年從西藏林芝縣捕獲7只(3雄4雌)個體,但僅有5只誕下后代。1984年開始繁殖,至1994年底,已先后繁殖成活24只;至1995年3月,1981年的7頭赤斑羚還有2雄2雌健在,2頭雌性1995年又已懷孕,仍有繁殖能力;估計赤斑羚的飼養壽命在16年以上 。
在國際上,緬甸的仰光動物園從1964年開始飼養赤斑羚,是全球最早飼養赤斑羚的機構;美國的圣迭戈動物園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從仰光動物園引進赤斑羚,一直飼養到20世紀80年代。
種群現狀
瀕危原因
赤斑羚種群數量極少,分布區域極窄,分布區內主要受盜獵的威脅?。特別是從1970年以后獵人們狩獵工具或狩獵方式不斷改進,由弓箭至刀槍,盜獵者已不用土槍而更換為獵槍和響聲小、命中率高的小口徑步槍,獵捕率愈來愈高;此外還用絕滅種群的鋼絲套等狩獵器械,致使赤斑羚的活動隨時潛伏著生命危險?。
赤斑羚又是在分布區內獵人最主要的狩獵對象之一?。主要狩獵期是12月至翌年3月;高山上降雪以后,赤斑羚多轉移到海拔較低的2500-3000米的常綠闊葉林內;此期又是該地區的旱季,成為赤斑羚最危險的時期。
與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其它物種一樣,逐漸增多的外來人員和諸如水利工程等大規模建設項目,也會對赤斑羚的生存造成影響,特別是造成其適宜棲息地的減少和破碎化?。
生存現狀
1989年時估計全國總數量不足1500只,但每年捕殺量超過200只。據調查僅林芝縣東久鄉、帕隆鄉、八玉鄉,每年獵殺的赤斑羚就在150只以上;經過進一步的種群數量分析,如果照這種狀況繼續下去,到21世紀末,赤斑羚將在中國絕跡?。此外中國重點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估計全國總數約2600只?。
保護措施
為保護赤斑羚等珍稀物種,我國建立了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察隅自然保護區、波密崗鄉自然保護區、林芝東久赤斑羚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