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盤羊
亞洲盤羊(學名:Ovis gmelini):是偶蹄目、牛科、盤羊屬的哺乳動物。兩性異形、雄性體重可達35千克,可高達1米。雌性沒有角,比雄性更小更輕,體重很少超過25千克。皮毛顏色是淺棕色,不是特別亮。亞洲盤羊的被毛在冬天變得厚重而濃密,呈淺棕色,背部有一些淺灰色。頸部有部分黑毛。在夏季,被毛的厚度和顏色會發(fā)生變化并變得更輕,以便它們可以應對炎熱。
該物種適合的棲息地包括丘陵、起伏的地形和緩坡,但也有懸崖。群居,在春季和夏季畜群規(guī)模較小,而且經(jīng)常進行性別隔離。無領地。一般3-5或數(shù)十只為一群。主要在晨昏活動,以禾本科、蔥屬以及雜草為食,也可以在農(nóng)田里生活和覓食。分布于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塞浦路斯、伊朗和土耳其。
物種學史
1997年IUCN?Caprinae行動計劃和之前的“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Valdez 2008)列出了“Mouflon”和“Urial”的一個物種“東方盤羊“(Ovis orientalis)。山羊分類學研討會 (IUCN/SSC Caprinae Specialist Group 2000)的代表不同意這種分類,部分原因是染色體數(shù)量不同(即Mouflon 54和Urial 58),并得出結論認為”Mouflon“和”Urial “是不同的物種。一項分子研究(Rezaei 等人,2010 年)表明,被鑒定為Mouflon和Urial的個體形成了兩個強烈的單系群。從雜交種群中取樣的個體要么出現(xiàn)在Uria的進化枝中,要么出現(xiàn)在Mouflon的進化枝中。將這兩個分類群視為不同的物種,這與它們之間的形態(tài)和遺傳差異,以及它們過去的進化差異和雜交區(qū)的出現(xiàn)是一致的(Rezaei等,2010)。
“東方盤羊”(O. orientalis) 這個名字首先被用來指代在伊朗發(fā)現(xiàn)的雜交紅羊(在 IUCN Caprinae行動計劃第13 頁列為O. orientalis)。這種盤羊被認為是一種雜交形式,是”Mouflon“和”Urial“雜交的結果。因此,O. orientalis的名稱是”nomen nudum“(無記名稱)。按照年代順序,”Mouflon“的有效學名應該是”亞洲盤羊“(O. gmelini?Blyth,1841);”Urial“則是”維氏盤羊“(O. vignei?Blyth,1841)。CITES和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CIC) 使用O. gmelini表示”Mouflon“,O. vignei表示”Urial“。
亞洲盤羊有3-5個本土野生亞種:指名亞種(O.g. gmelini)和兩個僅限于伊朗的亞種:伊斯法罕亞種(O.g. isphahanica)和拉雷斯坦亞種(O. g. laristanica)。有時安納托利亞亞種(O. g. anatolica)和被認為是與指名亞種不同的亞種。然而,在此次評估中遵循先前的亞洲盤羊亞種分類(IUCN/SSC Caprinae Specialist Group 2000)。
史前時期引進的”O(jiān)vis gmelini ophion“(塞浦路斯亞種)可能是一個單獨的亞種。在地中海島嶼上發(fā)現(xiàn)的“野羊”通常被認為是由人類引入的,遺傳和考古動物學研究表明它們是古代家畜的野生種群。因此,此類分類群應包括在各自的家養(yǎng)物種(O. aries)中,而不是作為野生分類群O. gmelini的亞種。然而,與科西嘉和撒丁島的盤羊相比,塞浦路斯盤羊可能來自引入的野生種群,伊朗是最值得信賴的地區(qū),是其古老種群引入塞浦路斯的來源,因此不是野羊。此外,Sanna 等人在2015年注意到塞浦路斯盤羊與其他(國內)盤羊單倍群之間觀察到的高遺傳距離,包括歐洲、科西嘉和撒丁島歐洲盤羊,但發(fā)現(xiàn)塞浦路斯盤羊亞種與安納托利亞盤羊群完全相同。亨德勒等人2002年提出,家羊真正野生祖先的可能候選者是在土耳其和伊朗西部發(fā)現(xiàn)的盤羊族群;因此,從真正的野羊的后代中很難將早期馴化的野生后代進行遺傳分化。因此,包括塞浦路斯亞種(O. g. ophion)在此次評估中,因為可能是一只野生羊,但不是野羊。
形態(tài)特征
亞洲盤羊雄性體重可達35千克,可高達1米。雌性沒有角,比雄性更小更輕,體重很少超過25千克。皮毛顏色是淺棕色,不是特別亮。亞洲盤羊的被毛在冬天變得厚重而濃密,呈淺棕色,背部有一些淺灰色。頸部有部分黑毛。在夏季,被毛的厚度和顏色會發(fā)生變化并變得更輕,以便它們可以應對炎熱。
棲息環(huán)境
棲息在扎格羅斯、阿爾伯茲西部、小高加索和安納托利亞中部的山區(qū)。該物種適合的棲息地包括丘陵、起伏的地形和緩坡,但也有懸崖。亞洲盤羊也可以在農(nóng)田里生活和覓食。
分布范圍
原產(chǎn)地: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塞浦路斯、伊朗和土耳其。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亞洲盤羊指名亞種 | Ovis gmelini gmelini gmelini | Gmelin, 1774 |
2 | 亞洲盤羊伊斯法罕亞種 | Ovis gmelini isphahanica | Nasonov, 1910 |
3 | 亞洲盤羊拉雷斯坦亞種 | Ovis gmelini laristanica | Nasonov, 1909 |
4 | 亞洲盤羊塞浦路斯亞種 | Ovis gmelini ophion | Blyth, 1841 |
保護現(xiàn)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 ver3.1——近危(NT)。?
種群現(xiàn)狀
該物種的全球種群數(shù)量可能約為26,500(16,000只成熟個體)。 種群數(shù)量不包括發(fā)生在伊朗的亞洲盤羊和維氏盤羊之間的疑似雜交物種。其分布范圍內的數(shù)量趨勢難以評估。雖然官方報告的主要分布國伊朗的總體數(shù)字表明穩(wěn)定或增加的趨勢(伊朗環(huán)境部未公布的數(shù)據(jù) 2016年),但當?shù)匮芯勘砻鳒p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