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介紹
以無機非金屬天然礦物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為原料,經加工、成型和高溫燒成的制品。是一種多晶固體材料。
傳統概念中的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現通常稱為傳統陶瓷或普通陶瓷,主要用于日用器皿和建筑、衛生制品。20世紀新型陶瓷(也稱先進陶瓷)的出現和發展,賦予陶瓷制品新的性能并拓寬了使用范圍,使其成為國民經濟建設特別是高新技術領域不可缺少的一類材料與制品。
沿革
中國有長達9000年的陶瓷發展史,陶瓷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了帶紅色、灰色或黑色的彩陶。夏代(約公元前22世紀末至前17世紀初)出現了以含雜質較少的黏土燒制的白陶器,胎質堅硬、細膩,標志著制陶業的新發展。約在商代(約前17世紀初至前11世紀)中期已制造出原始瓷器。與陶器相比,原始瓷器含氧化鐵較少,坯體的燒成溫度也較高,生成莫來石(3Al2O3·2SiO2)晶體和較多的玻璃相,從而提高了瓷坯的強度、透明度和白度。東漢時期(公元25~220)出現了瓷器。到了隋唐時代(581~907),瓷器的使用已很普遍,制品以青釉(即青瓷)為主,并遠銷南亞、東南亞、中東、埃及、日本等地。唐代的三彩陶瓷(唐三彩)最為著名。宋代(960~1279)已有鈞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5大名窯,所制瓷器遠銷歐洲。到了明代,江西省景德鎮開始成為瓷業中心,并有專門為皇室燒制瓷器的瓷廠。清代在乾隆以后,陶瓷生產逐漸低落,制品質量也逐漸下降。1949年以來,陶瓷工業又開始有了新的發展,恢復了失傳已久的傳統名瓷如龍泉青瓷,以及名貴色釉如鈞紅、天青、郎窯紅等。工業陶瓷如高壓電瓷、建筑衛生陶瓷、化工陶瓷等都有較大的發展。20世紀以來,為滿足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具有特異性能的先進陶瓷,包括結構陶瓷、功能陶瓷及生物醫用陶瓷等。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