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
源自中國境內瀾滄江,流入中南半島稱湄公河。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流向大致為西北—東南向。總長4880千米,居世界第6位,流域總面積81萬平方千米。中國境內的瀾滄江,長2198千米,流域面積16.5萬平方千米。全河流總落差5060米,平均比降1.04%。入??谄骄髁?.2萬米3/秒,年徑流量4750億立方米,居東南亞各河首位,世界第8位。
上游段,從中、緬、老邊界到萬象,流經撣邦高原及其邊緣的破碎高地,大部分海拔200~1500米,地形起伏較大,沿途受山脈阻擋,河道幾經彎曲,河谷寬窄反復交替,河床坡降較陡,多淺灘和急流。左岸較大支流有南塔河、南烏江與南康河。 中游段,自萬象至巴色,嵌切在呵叻盆地與富良山脈(長山山脈)的山腳丘陵之間。流經大部分地面海拔100~200米,起伏不大。萬象與沙灣拿吉之間,河谷寬廣,坡降和緩,水流平靜。沙灣拿吉以下,低丘束縛河道,多巖礁和淺灘,河床坡降較陡,有全河最大的錦馬叻長灘,有急流15處,總長近100千米。左岸支流在老撾境內有南俄河、南屯河、色邦非河、色邦亨河。右岸支流有發源于泰國呵叻盆地的蒙河,為湄公河最大支流,河流流向為先向東北,再向東,河流全長550千米,流域面積15.4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720米3/秒。
下游段,自巴色至金邊,流經平坦而略為起伏的準平原,海拔不到100米,河身寬闊,多網狀岔流。但部分河段被砂巖小丘緊束,或有玄武巖脈橫亙,構成許多險灘急流,其中老撾南端邊境的康瀑布,寬達10千米,高20多米,是全河最大的險水。桔井以下,河道展寬加深,有無數沙洲、蛇形河曲與成串小湖沼。磅湛以下為古三角洲,海拔不到10米。較大支流左岸有桑河,右岸有洞里薩河可通洞里薩湖。 三角洲河段,金邊以下至河口。湄公河在金邊城東接納洞里薩河后,再分成前江與后江。前后江進入越南,陸續分成6支,最后由9個河口入海,故三角洲上的湄公河越南稱為九龍江。三角洲面積4.4萬平方千米,地勢坦蕩,海拔平均不到2米,大潮時海水可以上溯100千米,水網稠密,天然溪流與人工渠道縱橫交錯。
河水主要來自降雨和融雪,其中一半以上的徑流量為中南半島流域的降水,1/6左右的徑流量由瀾滄江的雪山融水提供。5月份雨季開始,水位上升,9、10月為汛位高峰,最大洪峰流量曾達75700米3/秒;1~2月枯水期,最小徑流量1250米3/秒。桔井以上河道深切,河岸高出水面2~30米,洪水期少泛濫。泛濫地區主要在三角洲,從磅湛到芹苴,包括洞里薩湖周圍,洪泛面積約400萬公頃,受洞里薩湖調節,減輕了泛濫程度。湄公河汛水經洞里薩河倒灌入湖,7~9月平均每天入湖3億多立方米,增加湖水量約14倍,湖面擴大3倍,達到100萬公頃,自古以來稱為淡水洋。金邊以下,湄公河汛水溢出兩岸,分別漫入同塔梅平原和泰國灣。
航運欠發達。河床坡降較陡,中下游多急流與瀑布,上下游航運不能直通,在孔瀑布附近實行水陸聯運。中游通小輪,金邊以下前江終年可通海輪。水利資源豐富,干支流的峽谷地形有利于攔河筑壩,水能蘊藏量干流達1000多萬千瓦。20世紀50年代起,在聯合國主持下從事湄公河流域開發計劃的調整與工程建設,在泰國與老撾境內已建成水庫、水電站與輸電線路,增加了灌溉面積,但因戰爭及其他因素影響,工作進展緩慢。90年代開始對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進行開發,項目包括航運、發電、灌溉、礦產、旅游、林業、漁業、農業、加工業等。2001年實現從思茅(今普洱)到萬象的1368千米的全程日夜通航。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氣候類型與生物種群復雜多樣,礦種齊全而豐富。2015年正式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2017年成立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