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比錫
德國東部薩克森州城市。最大的出版中心,知名的會展業城市。
位于萊比錫盆地中央,埃爾斯特河和普萊瑟河交匯處,北德平原最南端,柏林西南方160千米。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溫暖,1月平均氣溫﹣1℃,7月平均氣溫18℃,平均年降水量559毫米。面積297.36平方千米,人口58.79萬(2018)。
7世紀索布人始建村莊,索布語意為“種有菩提樹的地方”。1015年首見于史籍。1160年建市。因地處歐洲東西商路上,中世紀成為商業中心。1481年第一本活字排版的書在此出版,開創了萊比錫作為印刷出版中心的歷史。1497年獲舉辦帝國博覽會權,成為德國最古老的著名博覽會城市。1519年舉行的萊比錫大辯論開創天主教宗教改革的浪潮。1701年引進街燈,城市繁榮,建筑瑰麗,被大詩人歌德在《浮士德》中稱為“小巴黎”。1813年10月16~19日的萊比錫會戰中,拿破侖軍隊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瑞典聯軍打敗。19世紀成為大工業城市。1836~1839年建萊比錫至德累斯頓鐵路,1902~1905年建造的萊比錫火車站是德國最大火車站之一。20世紀初為著名國際貿易中心,1939年人口達70萬。萊比錫-德累斯頓-開姆尼茨三角地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德國的工業心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內城大部分被炸毀,戰后重建。
德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德國發展最快的城市,被稱為“新柏林”。工業以機械為主,生產印刷機械、農業機械、紡織機械和精密儀器,德國著名汽車品牌寶馬和保時捷的工廠坐落于城市北部。設有歐洲能源交易所,是中歐領先的能源交易所。出版印刷業發達,有“書城”美稱,重要的分支機構是克豪斯和英賽爾。1991年起舉辦許多專業博覽會。1996年將原來的莫考機場改建為現代化博覽會場地。萊比錫國際博覽會每年春、秋兩季舉辦,每年3月舉辦的書展已成為法蘭克福(美因河畔)書展之外最大的書展。
歐洲重要文化學術中心,萊比錫大學建于1409年(1953年~1991年曾名卡爾·馬克思大學),設有世界聞名的音樂、戲劇、美術和體育等學院。還有薩克森科學院、大地生態學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私立的萊比錫研究生管理學院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商學院,圣托馬斯學校因音樂家、作曲家巴赫家族的長期合作而聲名遠播。有各類圖書館約250座,其中德意志圖書館(1912)藏書700余萬冊,為德國最大圖書館;科曼尼斯圖書館(1871)為歐洲最大的教育圖書館。歷史上名人云集,音樂家瓦格納在此居住,巴赫、門德爾松、柴科夫斯基、施特勞斯在此演出,歌德是萊比錫大學的學生,席勒、李斯特在此活動。
城市以薩克森廣場為中心,街道呈環形輻射結構,西部為工業區,南部為行政機構和商業、服務業區。主要名勝有:舊市政廳(建于1556年,1774年整修塔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毀,戰后重建。現為萊比錫歷史博物館)、托馬斯教堂(建于13世紀,1702年改成現貌。1723年~1750年巴赫在此任管風琴師兼合唱團指揮,在此創作《馬太受難曲》等,教堂入口前有巴赫塑像,主祭壇前有巴赫墓)、巴赫博物館(存放巴赫樂語原稿和使用的樂器)、尼古拉教堂(市內最大教堂,建于1165年,為羅馬式,16世紀加建為哥特式)、新音樂廳(萊比錫音樂廳團大本營,門德爾松、瓦格納等曾在此演出)以及造型藝術博物館(有倫勃朗、魯本斯的畫和席勒等人作品)、格拉西博物館、季米特洛夫博物館、戰勝拿破侖紀念碑(高91米,由石梯至碑頂,可眺望市景)等。還有新市政廳、薩克森廣場、門德爾松故居、瓦格納廣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