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選馴鹿給圣誕老人當“車夫”?
圣誕老人是圣誕節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人物,傳說他會在平安夜乘坐9頭馴鹿拉著的雪橇去走訪千家萬戶,給孩子們分送精美的禮物。給圣誕老人拉雪橇的9頭馴鹿都有自己的名字:猛沖者、跳舞者、歡騰、悍婦、彗星、丘比特、大人物、閃電和紅鼻子魯道夫。其中紅鼻子魯道夫擔任引路的領頭者,它明亮的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迷霧,不論遭遇到什么樣的雨雪風霜,都不能阻止它們前進的步伐。
“車夫”馴鹿
在圣誕節的傳說中,人們為什么會選中馴鹿這種動物來給圣誕老人拉雪橇呢?首要的一點,當然是馴鹿的性情比較溫順,經過調教能拉雪撬、馱重物;其次,馴鹿的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不僅適于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冰天雪地中拉起車來也十分穩當。可能正是因為馴鹿有著這種溫順和吃苦耐勞的品性,人們對它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因而在圣誕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把馴鹿同慈祥的圣誕老人組合在一起。
馴鹿被選中擔任圣誕老人的“車夫”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生活在極地的馴鹿的生物鐘沒有規律,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夜晚都可以活動。科學家曾經在馴鹿的頸部裝上無線電發射器,每10分鐘記錄一次馴鹿的活動,結果發現馴鹿的睡眠時間非常隨機,主要取決于它們消化食物的時間,而不是晝夜的交替。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由于極地有極夜、極晝等不規律的時間變化,生活在這里的馴鹿因而沒有調節出精確而穩定的生物鐘的必要。
有趣的是,圣誕老人的“車夫”們多數都有典型的男性名字,如魯道夫、丘比特等,但是依據其生理特性,它們應該都是雌性。為什么這么說呢?原來,雄性和雌性的馴鹿頭上都長角,這也是馴鹿區別于其他鹿種的顯著特點之一。不過,成年雄鹿的角進入冬季就會脫落,到第二年春天才又重新長出來。所以,圣誕期間還保有一對優美長角的馴鹿只能是雌性了。
生存之道
馴鹿是進入更新世以后分化出來的適應于寒冷地帶的物種,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以及一些大型島嶼上。由于分布地域遼闊,它們也分化出很多的亞種,如森林馴鹿、凍土帶(苔原)馴鹿、極地馴鹿等。 馴鹿是北極圈內最大的食草動物,這種動物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下自有一套生存之道。在冬天,它們長出十分濃密的絨毛以及中空的長毛。這些中空的保護毛從濃密的絨毛中突出出來,能附著體表散發的溫暖的氣體。為了防止凍傷,它的鼻子上有被毛,直至鼻端。它的足端也有變化,下面的足墊在冬季會收縮、變硬,使蹄子顯著地增長。蹄子的邊緣可以踏入冰雪,防止肉質的足墊直接與冰凍的地面接觸。
馴鹿的腿部還有一個設計精妙的逆流交換系統,從四肢往回運輸血液的靜脈與從身體中心向四肢運送溫暖血液的動脈靠得非常近,這樣可能會以其他方式使喪失的部分熱量從動脈傳給了靜脈,又返回到了體內。由于它的腿部經常與冰雪接觸,如果全身體溫差不多的話,就會有大量的熱從腿部散失。因此,與其40℃的體溫相比,馴鹿腿部的溫度維持在10℃以下。同時,腿部和蹄子的組織特化,使其在較低的溫度下仍然可以維持正常的功能。
馴鹿生活中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開始進行長距離的遷徙,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后,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它們沿途會脫掉厚厚的冬裝,穿上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馴鹿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追趕或獵人的驚擾,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打破了荒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鹿背上的民族
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乳以及冬季御寒物品的來源,而在游牧遷徙時,人們更是將馴鹿作為交通運輸的工具。因此,這些民族也被稱為“騎在馴鹿背上的民族”。
查坦族是蒙古游牧部落中最小的一支,僅有幾十戶人家,居住在西伯利亞凍土帶以南的針葉林——泰加森林地帶。他們的生活和文化與馴鹿息息相關。更廣為人知的一個民族是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頭戴獨具特色的四角帽,黃皮膚、高顴骨的薩米人,也被稱為拉普蘭人。拉普蘭位于北極地區,橫跨挪威、瑞典、芬蘭和俄羅斯的荒原地帶,只有以苔蘚為生的馴鹿能適應這種惡劣環境。薩米人是歐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傳說幾千年前,他們追尋馴鹿群來到歐洲的北部定居,是土生土長在北極地區的居民。放牧馴鹿和薩米語共同構成了薩米文化的精髓。在薩米語中,描寫馴鹿的詞匯就有400多個。
鄂溫克族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澤地的馴鹿是鄂溫克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具有“林海之舟”的美稱。 鄂溫克族人飼養馴鹿的方式很粗放,除了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雌鹿產仔期間幫助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之外,其余時間皆任馴鹿自由地在林中活動,不予看管。
生態的困境
進入21世紀以后,水害的加重、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林間獵取物的減少,讓鄂溫克這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民族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從2003年8月開始,鄂溫克族人陸續離開了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和我國僅有的1000多頭馴鹿,搬遷到根河市的新定居點,開始了新的生活。不過,當地為了傳承鄂溫克族放牧馴鹿的傳統,依舊在山上保留了8個馴鹿馴養點。 目前,馴鹿的種群數量在不斷減少。氣候變化對馴鹿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生態景觀的改變,成為馴鹿面臨的最大威脅。氣候變暖使得北極周邊地區的降雨量增加,雨結成冰,覆蓋在雪的表面,冰層過厚,致使馴鹿等食草動物很難吃到積雪底下的苔蘚。
對于我國的馴鹿來說,所面臨的問題是,它們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于長期近親繁殖,遺傳基因衰退十分嚴重,需要不斷加入新的血緣,才能使它們得到新生。 如果沒有馴鹿拉著雪橇一路鈴兒響叮當,圣誕老人的故事將會多么蒼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爭做“環境友好型”公民,保護好身邊的生態環境,珍惜美好的地球家園。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