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雪
在深海中,由有機物所組成的碎屑像雪花一樣不斷沉降的現象。簡稱海雪。
海洋雪主要由有機物碎屑所組成,起源于海洋上部透光層有機物的生產活動。主要包括死亡和腐爛的動植物(浮游生物)、糞便顆粒及其黏附的細菌等。海洋雪看起來像雪花一樣的白色絨毛。海洋雪的大小差別很大,多為50~1000微米,但也有更大的厘米級顆粒。
已有證據表明當浮游植物水華衰落時,大量的有機聚集體內部的營養物質快速再生對其維持比周圍海水更高的生產力水平有重要意義,所以海雪被稱為海洋中漂浮的“沙漠綠洲”。同時許多在深海的動物靠過濾水中的海洋雪或者食用海床上的海洋雪為生。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的科學家曾測量過這其中的可用物質,發現其中有大量的含碳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能夠被深海中的食腐動物所利用。因此海洋雪可以被視作深海和底棲生態系統的基礎。因為陽光不能到達這里,深海生物嚴重依賴海洋雪作為能量來源。在較淺的水域,物質因為分解程度較低而變成泥濘的“泥”覆蓋在海底,在這里,它們會被生物進一步地分解。深海海底約四分之三都被這種厚厚的、光滑的軟泥所覆蓋。這些軟泥每一百萬年能夠增厚6米。
海洋雪因為上面附著有微生物群落從而得到微生物學家的重視。最近研究發現被海洋雪運輸的細菌可能和以前從海底分離出的細菌交換基因。在這樣廣大的區域里也許存在尚未被發現的適應高壓、低溫的物種,能夠應用于生物工程或者制藥。 海洋雪的產量隨光合作用強度和洋流存在季節性地波動.在春季上層生產力強度高時海洋雪的通量也會升高,因此一些深海動物的繁殖周期與此同步。在全球碳循環中,海洋雪的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溫室效應:大氣中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被浮游植物固定,隨后以海洋雪的形式被傳送到洋底,在很長時間內不會再進入大氣。大洋溫度的不斷上升可能引起海水的進一步分層,并導致深海碳儲藏率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