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食物鏈
在海洋生物群落中,從有機物、細菌或浮游植物開始,經植食性動物至各級肉食性動物,依次形成的攝食者與被食者的營養關系。
物質和能量經過海洋食物鏈的各個環節所進行轉換與流動,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一個基本過程。 海洋浮游植物和底棲植物是最主要的初級生產者。它們為浮游甲殼動物、軟體動物、魚類提供食料。植食性動物被一級肉食性動物所食,如海蜇、箭蟲、海星等。一級肉食性動物又被二級肉食性動物(大型魚類和大型無脊椎動物)所食。隨后,它們再被三級肉食性動物(兇猛魚類和哺乳動物)所食,依此構成海洋食物鏈。
類別
海洋食物鏈包括牧食食物鏈和碎屑食物鏈兩種基本類型。經典海洋牧食食物鏈是由物質和能量由浮游植物至浮游動物最終到達魚類,其大致可劃分為大洋食物鏈、近岸(陸架)食物鏈、上升流區食物鏈三種類型。碎屑食物鏈則是以海洋生物尸體殘骸、糞便等顆粒有機物為起點的食物鏈。
特點
食物鏈的組成成分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只反映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捕食和被捕食而發生的聯系。任何一條食物鏈都開始于生產者,結束于最高級消費者。食物鏈中的捕食關系是長期自然選擇形成的、不會倒轉,因此箭頭一定是由上一營養級指向下一營養級。 海洋食物鏈較長,經常達到4~5級。而陸生食物鏈通常僅有2~3級,很少達到4~5級。海洋食物鏈的許多環節是可逆的、多分枝的,加上碎屑食物鏈、植食食物鏈和腐食食物鏈相互交錯,網絡狀的營養關系比陸地的更多樣、更復雜。因此,在海洋中用食物網更能確切表達海洋生物之間的營養關系。
物質和能量的傳遞
食物鏈只表示有機物質和能量從一種生物傳遞到另一種生物中的轉移與流動方向,而不表示每一營養層所需的有機物和能量的數量(即生物量和熱量)。這些量的大小須視不同攝食者對所攝食食物的實際利用效率,或者說依被食者向攝食者的轉換效率而定。食物鏈每升高一個層次,有機物質和能量就要有很大的損失。食物鏈的層次越多,總體效率就越低。因此,從初級生產者浮游植物、底棲植物或碎屑算起,處于食物鏈層次越高的動物,其相對數量越少。相反,處于食物鏈層次越低的動物,其相對數量越多。這便構成了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