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
可充放電的蓄電池。具備電壓高、比能量大、循環壽命長、安全性能好等特點。
發展歷程
1970年,??松镜腗.S.惠廷厄姆[注]發現以二硫化鈦(TiS2)作為正極材料,與金屬鋰匹配的電池電壓高達2伏。然而,由于金屬鋰活性高,枝晶生成與不可控生長導致了電池迅速失效,嚴重時可能引起爆炸,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1980年,J.B.古迪納夫[注]發現鈷酸鋰(LiCoO2)層狀材料,可將電壓提高到4伏。鈷酸鋰材料的研發是鋰離子電池領域的重大突破,仍是鋰離子電池的主力正極材料。1985年,日本科學家吉野彰[注]采用石油焦作為負極,匹配鈷酸鋰材料,發明了可用于商業的鋰離子電池。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正式發布了首個商用鋰離子電池。1997年,古迪納夫發現磷酸鐵鋰(LiFePO4)材料具備高容量、高循環穩定性以及高安全性等特點,可以滿足鋰離子電池的要求,也是商業化正極材料之一。2000年以來,鋰離子電池發展進入新階段,開發兼備高安全性及高能量密度的鋰離子電池成為研究熱點?;萃⒍蚰?、古迪納夫、吉野彰也因發展鋰離子電池共同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鋰離子電池主要組成包括正/負極材料、集流體、電解質、隔膜以及合適的電池外殼等(圖1)。常見的正極材料有磷酸鐵鋰(LiFePO4)、鈷酸鋰(LiCoO2)以及錳酸鋰(Li2MnO3)等。負極材料多采用石墨。正極集流體為鋁箔,負極集流體為銅箔。電解質包括聚合物類電解質以及非水系液態電解質。隔膜一般為多孔聚合物,既不影響鋰離子的輸運也能有效隔絕正負極直接接觸,避免工作狀態下發生的電池短路。
工作原理
電池充電過程中,鋰離子從正極材料中脫嵌,經電解質輸運通過隔膜向負極遷移,得到電子后嵌入負極材料晶格中(圖2);放電過程中,負極材料嵌入的鋰會失去電子成為鋰離子,重新遷移到正極材料晶格中。
以LiFePO4和石墨負極匹配的鋰離子電池為例,其充電過程中反應如下,放電過程即為如下反應的逆過程。
?正極反應:LiFePO4→Li1-xFePO4+xLi++xe-?
?負極反應:xLi++xe-+C→LixC?
?電池總反應:LiFePO4+C→Li1-xFePO4+Li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