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
位于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南緣,橫跨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虎丘區、吳江區,無錫市濱湖區,宜興市,常州市武進區(圖1)。其中大部分水域位于蘇州市,分別由蘇州、無錫、常州3市管轄。湖水南部與浙江省相連。
成因
古稱震澤、具區,又稱五湖、笠澤、太滆。關于太湖成因,最早見于《尚書·禹貢》記載“三江既入,震澤厎定”。《周禮·職方》記載:“藪日具區,川日三江,浸日五湖。”學術界對太湖的形成一直以來有著不同的認識和爭議。主要有潟湖成因說、構造成湖論、氣象說、風暴流渦動成因說、河流淤塞說、火山噴爆說、隕擊說等。①潟湖說。由于大江淤積而導致太湖的形成。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太湖、陽澄湖、淀山湖等湖群原先是與海相通的大海灣,由于揚子江與錢塘江向東延伸與反曲,致使部分海面被環抱于內遂成內海,兩側諸山水流不斷注入,沖淡了內海的水而成為淡水湖。②構造說。由于太湖地區地殼的新構造運動,造成太湖平原下沉,河流改向,荊溪水系改道東流,由斷陷盆地成為匯水盆地,又漸漸成為數個沼澤小湖泊,以后逐步形成太湖。③氣象說。古代數千年間的持續大暴雨,太湖地區的大片低洼地大量積水,年復一年,遂形成如今的太湖。④風暴流說。4000~6000年前的氣候異常,不斷形成的大風暴流渦動,數千年間的狂風暴雨造成太湖地區的沼澤淺洼地積水不斷增加,水域日漸擴大,形成太湖。⑤河流淤塞說。在距今2萬~1.5萬年的第四紀更新世末玉木冰期時,海水東退,古太湖海灣消亡,太湖地區與東海陸架相連,成為廣袤的古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平原植被為溫帶草原或疏林草原。全新世中期(距今7500~2500年),隨著氣候轉暖,海面回升到今海平面附近。由于長江和錢塘江沙嘴的形成,太湖平原成為大型集水洼地。西部山區原向東北注入長江的荊溪和東流入海的苕溪等,因河流下游被淹,比降減少,入海河道宣泄不暢,河泥沙淤積嚴重,而改道匯集于這碟形洼地中。海潮倒灌及平原地下水位抬升,致使低洼地積水沼澤化,形成分散的小型湖泊群。各個小湖泊面積逐漸擴大而匯成大湖。加上后來東岸出湖河道漸趨淤塞,湖水蓄積量的增加及湖中風浪潮流對湖岸的侵蝕,湖面面積進一步增大,遂成現今的太湖。⑥火山噴爆說。通過對太湖三山島數年采樣鑒定、野外地質調查工作,發現并確證火山的存在。三山島的北部和西部遍布火山角礫巖、火山噴爆的火山彈,并且都已硅化成燧石、玉髓、瑪瑙等。在東泊小山發現一條火山噴爆的地質剖面,噴發時代為5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巖漿火山活動降低了太湖及其周邊的地下熱壓與容重,產生負壓,帶來該地區新生代緩慢的沉降,太湖及其周邊大小諸湖都為同源同因的火山噴爆而成的地面沉降湖。⑦隕擊說。這一學說又分隕石撞擊成因說和彗星爆炸成因說兩種。隕石撞擊說認為距今50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從北東方向撞擊地面,造成相當于1000萬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巨大沖擊,留下了2300多平方千米的隕石坑,即現在的太湖。故古人稱太湖為震澤。彗星爆炸成因說認為在4800年前,一顆直徑50千米的彗星從東北向西南砸向太湖地區,并在上空爆炸分裂成許多顆后撞到地面,大的一顆撞擊形成太湖,其余則撞向太湖四周形成一些小的湖泊,并造成太湖四周大量散落的鐵疙瘩一類的隕擊物質。
自然環境
太湖位于長江三角洲南翼蝶形洼地中心,湖岸西南部呈半圓形,為丘陵山地,東北部曲折多岬灣,以平原及水網為主。太湖湖泊面積2427.8平方千米,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千米,湖岸線全長393.2千米,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泊。除局部地區存在古河道和洼地之外,湖底平淺,平均水深1.94米,最大水深2.6米,72.3%的湖底水深1.5~2.5米,是典型的淺水型湖泊。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18℃,年降水量1100~1150毫米。 太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河港縱橫,河口眾多。接納蘇南茅山山脈荊溪諸水和浙北天目山山脈苕溪諸水,主要由黃浦江泄入長江河口段,主要進出河流有50余條,屬長江水系。河網調蓄量大,蓄水27.2億立方米。水位比較穩定,利于灌溉和航運。太湖水系平均年出湖徑流量75億立方米,蓄水量44億立方米。太湖島嶼眾多,有50多個,其中18個島嶼有人居住。湖區號稱有四十八島、七十二峰。太湖四十八島包括西山島、三山島、洞庭山、長沙島、貢山島等;七十二峰包括位于蘇州市吳中區的莫厘、縹緲、黿頭渚、漫山、筆架、洞庭東山大尖頂等,以及位于無錫的馬跡、錢堆等。湖光山色,相映生輝,其有不帶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稱。
人文概況
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中心,流域面積36900平方千米,流域內擁有大小城市38座。2016年末常住人口約2.2億,人口平均密度達6000人/平方千米以上。以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5個地級市為主要構成的環太湖地區,雖然自古以來就一直分屬于不同的行政區劃,但在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版圖上,卻一直被視為同一個單元,即狹義上的江南,就是歷史上人們常說的魚米之鄉和錦繡江南,曾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太湖流域特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素有“太湖八百里,魚蝦捉不盡”的說法。太湖三白,即銀魚、白魚、白蝦遐邇聞名。①太湖銀魚,長2寸余,體長略圓,形如玉簪,似無骨無腸,細嫩透明,色澤似銀,故稱銀魚。春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宋代詩人“春后銀魚霜下鱸”的名句,把銀魚與鱸魚并列為魚中珍品。②白魚肉質細膩,刺軟。③白蝦殼薄,晶瑩味鮮。 太湖地區農業發展歷史悠久,大量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掘表明:距今5000~7000年,太湖流域的原始農業已有相當程度,種植業以稻谷為主,品種有仙粳之分,已有細致的絲麻紡織技術。太湖農業形成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步形成于六朝時期,唐宋時期迅速發展,明清時期進一步完善。太湖地區農業生產水平高,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三大桑蠶基地之一。耕地復種指數高,但1995~2010年呈下降趨勢,復種指數由189.4%下降到167.3%。太湖地區是全國淡水魚、毛竹、湖羊、生豬、茶葉、菜籽油、食用菌等多種農副產品的重要產地,并遠銷國內外市場。 太湖地區風景優美(圖2),擁有湖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常州太湖灣旅游度假區、無錫(馬山)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等,以及無錫蠡湖、常州武進淹城春秋樂園、環球動漫嬉戲谷、武進春秋闔閭城遺址、蘇州園林、洞庭東山和西山、宜興洞天世界等旅游勝地。
太湖大橋為中國內湖第一長橋,1994年10月25日正式通車。大橋東起蘇州吳中區(原吳縣市)胥口漁洋山,西至西洞庭山,途經長沙、葉山兩島,由3座特大橋組成,全長4308米,181孔,橋面寬12米。橋體簡潔明快,輕巧新穎,富有時代感,與太湖山水相得益彰。大橋的建成,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太湖西山諸島的交通問題,而且為開發和利用太湖自然資源和人文優勢,加快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的建設,盡快建成環太湖旅游經濟區發揮了積極作用。
治理
由于工業的發展和人口增長,城市工業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以及農業排放和旅游業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太湖流域人多水少的矛盾逐步凸顯,水污染嚴重、水環境惡化、飲用水不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 1996年國務院召開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執法檢查現場會,標志著對太湖水污染綜合防治工作全面開始。1998年1月國務院批復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計劃及2010年規劃》。2011年11月1日起,中國首部流域綜合性行政法規《太湖流域管理條例》正式施行。2013年,《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經國務院批準出臺實施。 2017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符合Ⅳ類標準。化學需氧量濃度19毫克/升,達到Ⅲ類水質標準;氨氮濃度0.15毫克/升,達到Ⅰ類水質標準;高錳酸鹽指數濃度4.2毫克/升,達到Ⅲ類水質標準;總氮作為單獨評價指標,濃度1.68毫克/升,處于Ⅴ類標準;綜合營養狀態指數57.3,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13條主要出入湖河流中達到2017年水質目標的為望虞河、梁溪河、直湖港、太滆南運河、大港河5條河流,其余8條有不同程度的超標。48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