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K
3796
中山站
1989年2月26日建成。位于東南極大陸的伊麗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維斯托登半島,普里茲灣東南沿岸,西南距埃默里冰架和查爾斯王子山脈幾百千米,地處南極圈內。地理坐標為南緯69°22′24″,東經76°22′40″。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年平均氣溫-25~-15℃,最低氣溫可達-50℃,冬季多暴風雪;夏季盛行南極下降風,常年吹東南偏東風,最大風速可達70米/秒,有極夜58天,極晝54天。平均海拔高度11米,距北京12553千米。
經過幾次較大規模的更新和擴建,已初具規模。有各種功能的建筑20棟,建筑總面積達3500平方米,每年進站工作的度夏考察人員60名,越冬人員25名。1988年11月12日,鄧小平題寫了“中國南極中山站”站名。站上設有“孫中山紀念堂”。考察站有各種運輸工具車19輛,具備先進的通信設備和舒適的生活條件,擁有完善的科學考察研究實驗室。中山站位于地球磁場的極蓋區,是開展日地物理學和極光物理學觀測與研究的得天獨厚之地,已建立先進的高空大氣物理綜合觀測系統,并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國際合作的研究工作。中山站與俄羅斯進步二站為鄰,相距約1000米。主要考察學科有氣象學、冰川學、高空大氣物理學、地質與地貌學、隕石學、地磁學、地震學、生物學、環境科學、大地測量學和人類醫學等,并計劃建立極區高空大氣物理學重點實驗室,重點開展極區電離層-磁層耦合與極光動力學的對比研究。2016年12月,中國科學家乘“雪龍號”抵達中山站開始第33次南極科考。2019年,中國科學家順利完成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并首次同時探測到南極中間層頂區大氣溫度和三維風場,填補了極隙區中高層大氣探測的空白。
中山站第一任站長郭琨。第一任越冬站長高欽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