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K
8647
白族三道茶
茶俗(白族三道茶),起源于公元8世紀的南詔時期,是白族人民喜慶節日待客的獨特禮儀。
白族三道茶有三種口味,先苦后甜,蘊含著“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第一道為苦茶,味道微苦,寓意人的一生經歷波折。做法是把綠茶放入已被烘熱的空茶罐中并用炭火烘烤和抖動,直到茶葉微黃,散發出香味后可沖入少量沸水,茶罐中頓時發出隆隆之聲,猶如響雷,故稱“雷響茶”“百抖茶”。此時,茶湯呈琥珀色,濃香撲鼻,即可敬獻客人。第二道茶為甜茶或糖茶,是將切成薄片的核桃仁和紅糖放入沸水中飲用,此茶寓意苦盡甘來。第三道茶為回味茶,是將蜂蜜和少許花椒、桂皮放入盅內,沏上茶水,味甜微麻又略苦,寓意人老時對一生的回味。白族三道茶既有養身保健的功能,又有清涼解暑、滋陰潤肺的藥用價值。
白族三道茶對茶藝工序有嚴格要求,除“三道”外,還有“六則”“十八序”。其中,“六則”是指選用上等好茶、道道皆烤、銅壺燒水、木炭生火、砂罐焙茗、專用佐料。“十八序”是指主就座、主賓寒暄、品嘗點心、賞茶觀形、精心焙烤、佐料制作、備水燒煨、分道沖泡、進具溫杯、分盅沖茶、按客奉獻、主賓互敬、觀其湯色、聞其香氣、品其滋味、論茶述藝、祝福吉祥、拱手道謝等。 三道茶是白族民間禮賓待客的一種重要的傳統禮俗,體現了白族人民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2014年,茶俗(白族三道茶)入選中國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