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K
2325
鶴慶銀器鍛制技藝
明朝中期,鶴慶已有加工制作銀銅器具、飾物的手工藝匠人。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鶴慶銀器鍛制技藝融民族審美與精湛技藝于一體,獨具特色。
鶴慶銀器以純銀為主料,以鏤雕和純銀抽絲編盤工藝相結合,根據所需制品形態、規格加工而成。主要有13道工序,分別為選材、熔煉、敲片錘揲、制模(制出初模,將銀片放在初模上錘打出初步形狀)、充模(向銀坯里注入松香等填充物)、鏨刻、拉絲(將銀加工成絲,經盤曲、掐花、填絲、堆壘等手段制作首飾)、金銀錯(在器物表面鑄成凹槽圖案,凹槽內嵌入金銀絲、片,用錯石磨光)、熔化(通過高溫將松香等填充物去除)、組合焊接、清洗(用梅子醋、酸木瓜汁將銀坯上面的雜質除去)、打磨、拋光。需要的工具有木樹墩、化銀用的鍋和火爐、風箱(鼓風機)、大小不同的鏨子、小錘、吹燈、挫刀、松香、梅子醋、洗潔劑、銅絲刷等。
鶴慶銀器制品光澤度好、抗氧化,不易變色,且造型豐富,種類繁多,包括宗教法事用品、首飾以及各式茶具、酒具、炊具、刀具等,涉及藏族、白族、苗族、彝族等民族生活用品近百種。代表性作品主要有九龍壺、銀包木碗、青稞酒壺、佛盒、百家鎖、寺廟建筑裝飾物等。
鶴慶銀器鍛制技藝精湛,蜚聲國內,是白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少數民族銀器鍛制的典型代表。2014年,鶴慶銀器鍛制技藝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寸發標、母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