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K
1544
百花獎
1962年由中國《大眾電影》雜志編輯部創辦,舉辦第2屆后中斷了17年,1980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百花獎的選票隨《大眾電影》雜志發送,評選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評獎章程原來規定全國各制片廠上年度攝制的影片均有參評資格,后來規定參選影片須在影院上映。獎項包括最佳故事片獎、最佳戲曲片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主角獎、最佳男女配角獎、最佳攝影獎等13項。從1981年起評獎項目減少,只保留最佳故事片獎(三部,含戲曲片)、最佳合拍片獎、最佳男女主角獎、最佳男女配角獎。2006年起又增設了最佳新人獎。
評獎辦法是:各電影制片單位按照百花獎的各項規則和要求,提出本單位報名參選影片及創作人員的候選名單,報送中國電影家協會候選,再由《大眾電影》確定提名名單,經廣大讀者投票選出各項優勝者。自2006年后,評獎規則做了重大調整:在產生提名獎之后,組委會將在公證員的監督下,分三次從所有投票觀眾中抽取100余名觀眾評委候選人,此100余名候選人經組委會平衡地區、行業、性別、年齡等因素后,最終確定101名幸運觀眾(2006年是99位)。百花獎頒獎典禮現場,這101名大眾評委以按表決器的方式當場投票,評選出大眾電影百花獎各個最佳獎項的獲獎者。
百花獎原頒獎杯,1981年起改成證書和少女雕像,1984年后改為花神雕像。頒獎時間原在5~6月,1992年后改在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頒獎,時間在11月前后。從2005年開始,金雞獎與百花獎隔年輪流評選,百花獎為逢雙年評選。2006年,百花獎首次向中國港臺地區電影、演員敞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