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服飾
黎族服飾是流傳于海南省的以黎族傳統的紡、染、織、繡四大工藝為基礎,利用海島棉、麻、木棉、樹皮纖維和蠶絲等織造縫合而成的民族服飾,其演變歷史達數千年之久 。在傳統黎族服飾中,黎族婦女常穿直領、無領、無紐對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貫頭式上衣,下穿長短不同的筒裙,束發腦后,插以骨簪或銀簪,披繡花頭巾,戴耳環、項圈和手鐲。男子傳統裝束一般結發于額前或腦后,上衣無領、對胸開襟,下著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與女子無多大分別 。
2008年6月,黎族服飾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起源發展
在遠古時期,黎族先民就學會了制作服飾。黎族服飾的始祖是樹皮布。在海南島新石器文化遺址中,有大量陶紡輪、石環、石珠、陶耳墜等物出現,表明當時人們能制作各種形式的裝飾品,已懂得手工制布且已從事紡織。在海南省三亞市英州鄉古樓村(今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古樓村)臨海的沙丘、通什市(今五指山市)西北一帶的小山丘上、瓊中縣境內以及文昌縣兩邊坡和昌田坡等舊石器遺址都曾出土過陶器紡輪。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洪瑪坡遺址(太坡鎮尼下村東2公里的洪瑪坡)還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有肩石拍,另外在陵水縣、白沙縣也發現了石拍 。
這些出土的文物表明,在遠古時代,海南島就有了制作服飾的工具,黎族先民已懂得使用石拍工具制作原始服飾樹皮衣。秦漢以后,隨著社會的發展,黎族先民的服飾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
- 短衣筒裙
據歷史文獻記載,古代黎族先民普遍喜愛穿短衣、筒裙。《漢書》中記載:"自合浦徐聞南人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略以為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以貫頭。""貫頭"即貫頭衣,穿時從服布中的洞由頭貫之。漢代儋耳、珠崖郡民穿的貫頭衣應是后世黎族筒裙服飾的最初形態。
至唐宋時期,黎族的衣飾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此時,黎民的衣服已由貫頭衣發展為筒裙。《舊唐書》中云:"南平僚者,男子左衽,婦人橫布兩幅,穿中而貫其首,名日'通裙'。"到了唐代,黎族先民"僚"服飾已不再是單一的貫頭衣,而是出現了男女區別的現象。在黎族先民中,男子喜穿衣襟向左掩的"左衽",婦人則喜愛穿"通裙"(即現在的筒裙)。
明清時期,黎族男女喜歡穿花布衣、花簡裙。明顧界在《海槎余錄》中載:"黎俗男女身穿花厚布衣。"明田汝成的《炎徼紀聞》載:"黎婦人戴箬笠禰衣,有裙而無挎。以色絲和吉貝、雜織為錦。"這一時期,黎族筒裙稱為"黎筒"。可見,明清時期,黎族男子流行穿短衣、簡裙,黎族女子仍然盛行穿筒裙。
- 椎髻跣足
椎髻跣足是古代黎族具有的服飾文化現象。"椎髻"即把頭發綁在頭上,結成類似錐形的發髻,發髻既有警于頭首的,也有髻于頭后的。跣足,就是光腳的意思 。
據《后漢書》記載,當時南方地區交趾所統轄之處有"項髻徒跣"之俗。"項髻"即為髻于項上,這一習俗也應在黎族先民聚居的地區出現過。《三國志》中也記載交、廣一帶"椎髻跣足"。唐代,在黎族先民"僚"中,普遍存在著椎髻跣足。《舊唐書》中載:"南平僚者,男子露發徒跣;婦人,其人美發,為髻鬢垂于后" 。
到了宋代以后,黎族不僅保持著椎髻跣足的習俗,而且還對發髻有了審美意識,喜歡用色布、銀釵、雞毛、梳子等裝飾發髻。據《太平寰宇記》載,瓊州黎族男子"髦發,首插梳"。宋代黎族頭部裝飾多種多樣,反映了黎族對美的追求 。
明清時期,黎族地區仍重視頭部的裝飾。《天下郡國利病書》載:"男子髻堆額前,用牛骨為簪拴之,飾以雞毛。婦女髻垂。"這一時期,色布、雞毛、金銀、牛骨、銀釵等仍是黎族喜愛的頭部裝飾品。此外,黎族還喜歡用帽、笠等裝飾頭部 。
民國時期,黎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上衣開胸、無紐扣,僅用一條繩子捆住或不著上衣;下服為"丁"字形的腰布,也稱包卵布,有的也穿一種是開叉的裙子,上窄下寬。但是由于受漢族的影響越來越深刻,黎族各個支系男子的服裝也發生了變化。從資料來看,黎族婦女的服裝主要還是以傳統原始的服裝寬衣或貫頭衣和筒裙為主。即使黎族婦女穿著漢式的上衣,下衣也必須是穿她們自己裁制的筒裙。和男裝相比,婦女服裝的漢化程度沒有男裝深刻,還保留了很多原始的傳統狀態。黎族兒童在小時候男女都是赤身裸體的,大約到九歲或十歲左右他們才會穿上一些比較簡單的民族服裝 。
據20世紀50年代黎族社會調查資料表明,當時農村的年輕一代已普遍接受漢裝,年紀較大的男子(40歲以上)還保留有本民族的上衣,但已不穿"吊檐"(前后各掛一塊布的裙子)和"包卵布",改穿漢式長褲或短褲。婦女服飾在質料方面已改用買來的布料制成上衣,筒裙仍是自織。許多人還穿上買來的各式襯衣和褲子,只有比較邊遠地區的中老年婦女仍穿著黎族服飾 。
改革開放(1978年)后,大部分黎族男女青年多改穿漢族服裝,只有在較邊遠地區的中老年婦女仍然穿黎族服裝。時代的發展對黎族男子的服裝影響很大,但對黎族婦女服裝的影響較為緩慢,黎族婦女服裝仍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和地方特點 。
制作工藝
款式
- 綜述
黎族服飾的品種有黎錦、黎單、簡裙、頭巾、花帶等,圖案特點是運用直線、平行線、方形、三角形等構成富有裝飾價值和獨特民族風格的奇花異草、飛禽走獸和人物的圖案花紋,有的還嵌綴金絲銀箔、云母片、羽毛、貝殼、穿珠、銅錢等 。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頻繁,黎族服飾也在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將無領直口和貫頭上衣改為挖口上衣領,或者將直身、直縫、直袖改為使腰身、袖口有縫(折間),或者改無鈕為飾鈕,后來又改為琵琶鈕,直到將對襟改為偏襟 。
- 男子服飾
黎族男子裝束與服飾,雖因居住地域環境以及生活習慣和語言的差異而各不相同,但不如婦女服飾那樣類型繁雜,內容豐富,圖案精致。男子裝束和上衣差別不太大,而下服就有明顯的地區差別 。
男子服飾,主要由上衣、腰布和紅、黑頭巾組成。男子上衣開胸、無鈕、無扣,僅有一條繩子綁住。衣的背后下部邊緣多有無邊穗。"丁"字形的腰布過去稱為"包卵布",古稱"犢鼻褲"。犢鼻褲過去多是素織,少量織有花紋、花邊和刺繡。犢鼻褲有些地方繡上簡單的花紋圖案,有些地方則是沒有任何的花紋。另一種下服為開衩裙子,這種裙子沒有任何花紋圖案的裙子,主要聚居在昌化江流域的美孚方言男子所穿。裙子式樣,上窄下寬,用繩子綁腰。其他地方都沒有這種服飾 。
- 女子服飾
黎族婦女服飾,主要有上衣、下裙和頭巾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都織繡著精致的花紋圖案。上衣有直領、無領、無鈕對襟衫或者貫頭衣。貫頭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織的布料縫成,適于刺繡加工,故衣襟多是繡花。女裙,稱之為筒裙,通常由裙頭、裙身帶裙腰、裙身和裙尾縫合而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由于各幅都是單獨織成,因而適合于織花、繡花和加工,所以簡裙花紋圖案比較多,復雜。有些簡裙為了突出花紋圖案,又在沿邊加繡補充,提高圖案色彩,故稱為"牽"。婦女筒裙,由于織花的經緯密度高,大大加強了筒裙的牽度,因而經久耐穿,又具有特色?
樣式
不同的支系和不同的地區的黎族服飾有比較明顯的差異。五大支系"侾""杞""潤""美孚""賽"在服飾上有共同點,但也有明顯的差別 。
- "侾"系服飾
侾(或"哈"方言)分布于海南島南部沿海,西部和偏內陸山區、即三亞、陵水、樂東、東方、昌江、白沙、五指山等市縣,保亭、瓊中兩個黎族苗族自治縣也有少量分布 。"侾"在黎族中人數最多,不同地區服飾又有差別。有的地區,婦女上衣對襟無領,用線系扣,衣的前擺長,后擺短,對襟兩邊和衣下有花紋,襟前左右花紋上端各系有銅錢和小花球,擺端往往系銅鈴,掛流蘇。衣背正中有一道垂直的紅線或白線,把衣服分為左右兩邊。下身穿過膝中花筒裙,筒裙花紋以小方格幾何圖案為主。頭發梳髻于腦后,不戴頭巾,兩耳戴沉重的大小多個金屬圈或耳環,乃至使耳下垂至肩部。有的地區婦女上身著開襟矮領黑上衣,下身穿長花筒裙,達小腿中部,包黑頭巾,戴小耳環;男子,上穿麻衣,下著三角包布 。
- "杞"系服飾
"杞",分布于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五指山市、樂東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東方市、三亞市、陵水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也有少量分布 。婦女上身著菱形胸掛,因地區不同有黑白之分,分穿對襟青、藍色無領或矮領上衣,長袖口白布鑲邊間有兩條紅道,衣對襟處下部兩邊有專作裝飾用的金屬扣飾。背部繡各種五彩的動、植物花紋,花樣繁多,兩側衣兜上繡各種彩色植物和幾何花紋。下身穿色彩艷麗的緊身過膝中花筒裙,筒裙花紋有人物、動物、植物和幾何圖案,內容豐富。有的織后再用彩絨繡邊;有的只織出各色花紋;還有的地區用絨繡。頭系黑色長巾,部分地區婦女系的黑色頭巾兩端用紅黃線織出菱形方格花紋并掛以流蘇。穿著節日盛裝時,婦女戴小耳環,頸飾扁形或圓形金屬項圈以及藍色或白色料珠串成的多道項圈,胸掛銀牌,手腳戴銀圈,行走時周身閃光,叮當作響 。
- "潤"系族飾
"潤",亦稱本地黎,分布于白沙黎族自治縣的牙叉鎮(含原白沙鎮)、元門鎮、南開鄉、金波鎮等 。婦女上身著黑色無領貫頭衣,領口前后均呈"V"字形,或僅前呈"V"字形。衣身前后用小珠串連成方格的彩色圖案,有的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擺均飾以貝紋為底,人和動物紋為主體圖案的彩繡花布。下身穿色彩艷麗的緊身超短花簡裙,坐時下拉,走時上提。服飾花紋以人和動物為主,內容復雜,繁縟多變,花紋多為單面織,也有雙面織的"雙面繡"。小腿纏黑布綁腿,上方用紅線扎結。頭纏厚厚的黑頭巾,似戴一無頂寬邊黑帽,發髻插刻花骨簪,用紅綠線掛穗,飄于左右兩側或一側 。
- "美孚"服飾
"美孚",分布于東方市的東河鎮、江邊鄉、大田鎮、昌江黎族自治縣的石碌鎮、七差鄉、十月田鎮、烏烈鎮、保平鎮等地 。婦女身著平領黑色、藍色開襟上衣,用紅線系扣,衣背中間有一道橫條幾何形人紋圖案。頭系黑布交扎于腦后,頭巾在前額左右兩側各有白色相間兩道。下身穿五光十色華麗的寬大長花簡裙,簡合口褶在前面,長及腳面。筒裙花紋以人紋為主要題材,獸類、蛙類、魚類等動物花紋為輔助題材,也有幾何圖形 。
- "賽"系服飾
"賽",分布于保亭黎族自治縣的加茂鎮、六弓鄉及什玲鎮、保城鎮的少數村落,陵水黎族自治縣的本號鎮(含祖關鎮)、陵廣鎮、文羅鎮等 。由于與漢族交往頻繁,傳統服飾發生了很大變化。婦女服飾與漢族服飾有相似之處,頭系長黑巾飄于身后,身著各種淺色高領鑲邊右大襟上衣。下身穿長筒裙,達小腿部。簡裙花紋簡單,多為成組細小的幾何形花紋,有的為彩條花紋 。
用料
黎族服飾主要是利用海島棉、麻、木棉、樹皮纖維和蠶絲織制縫合而成。遠古的時候,有些地方還利用楮樹或見血封喉樹的樹皮作為服裝材料。這種服飾材料,是從山上砍下樹剝下樹皮,經過拍打去掉外層皮渣,剩下纖維層,然后用石灰(螺殼燒成的灰)浸泡曬干而成。黎族祖先利用這種樹皮纖維縫制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稱為"樹皮布"服飾。黎族服飾過去絕大部分是自紡、自織、自染、自縫的,其染料以山上采集植物為主,礦物為輔 。
圖案
黎族服飾圖案,有以下幾類:
(1)天象類,有雷公、泉水、山川、云霧、彩虹、日、月、星辰等,其中的雷公是黎族信仰中的天神,因此有著突出的反映 。
(2)植物類,有竹、藤、樹、檳榔、荔枝、椰子、花草等,這些植物既是黎族取之不盡的生產、生活資料,有些又為黎族所迷信。如榕樹是社樹,山豬草是可以引誘野豬的靈物,荔枝樹可以逢兇化吉。因此為人們所酷愛,織于黎錦之上 。
(3)動物類,有鹿、牛、馬、豬、山豬、狗、龍、鳥、鳳、魚、蛙、龜、蝦等。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反映到紡織品中來 。
(4)人文類,有人物、山欄地、房屋、火把、漢字等。人物有男有女、有長有幼,還有戀人、歌舞 。
這些是比較流行的圖案,從黎族支系而言,各個支系又有所側重。哈方言多小方格紋、草紋、星月,樂東縣九所地區紡織藝術很高。美孚多幾何紋、古燈紋、竹竿舞等。潤方言多動物紋。賽方言有水波紋、藤紋、昆蟲紋等。杞方言有大方格紋、彩虹紋、古人跳舞等形象 。
色彩
黎族服飾的色彩主要表現在服飾圖案上,多以黑色或者深藍色為基本色調,以紅、黃、綠、白相間,紫、棕、粉紅、咖啡為輔助色,有深色也有淺色,有對比色彩也有調和色彩 。
婦女的上衣,比較注重色彩的搭配,通常,衣服的每一部分都有一種顏色作為基調(以赭色為主,紅色次之),以此作為同其他顏色的配合,如紅與黃,紅與綠,赭與黑,赭與灰、綠等的配合。這種搭配在黎族婦女筒裙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
黎族婦女的簡裙由上、中、下三大幅布橫向連接起來,三幅布的色彩表現也不一樣。上幅布的色彩、花比較簡單,常用深藍、赤、褐、三色橫花紋織成的幾何圖案。中幅布最小,但色彩卻比上幅布豐富。運用黑白和深藍為多,主要是利用黃綠的細線將黑白藍顏色的花紋分成方格。下幅布最大,色彩也最多,大都用暖紅色為基底,以黑色、銀灰色為點綴。也有與紅色并排用黃色為基底,以黑色和白色作為點綴的。黎族婦女對色彩的大膽運用,使得明明是深顏色的強烈對比 。
文化特征
古代黎族在服飾文化方面存在多種服飾特征。通過對黎族服飾進行分析,可以從中看出黎族服飾具有的文化內涵。
(一)古代黎族服飾是黎族適應自然環境的表現
古代黎族服飾具有的文化特征與黎族所處地區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黎族服飾是黎族對自然環境適應的表現。海南地區天氣的異常炎熱、多雨潮濕。黎族居住在高溫多雨的自然環境下,穿短衣和裙子,可以起到散熱的效果。據前人研究,頭部尤易為自然中的寒暑濕熱所侵襲。生活在高溫多雨氣候下的黎族選擇了椎髻,可使頭部最大限度地散熱,有利于在高溫條件下保持適宜的體溫。此外,黎族地區常年地面潮濕,光著腳行走比穿鞋更方便。在社會發展水平普遍處于較低的時代,古代黎族服飾是黎族適應自然環境的需要 。
(二)古代黎族服飾是黎族族群認同的文化符號
服飾是一個民族外在識別的重要標志。作為一個族群外顯的文化符號,服飾是維系族群認同和別異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它不僅標識人們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還具有社會控制作用,可以規范社會中的人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折射出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意識和交際習俗。黎族的短衣、筒裙、椎髻跣足、戴耳墜、文身等服飾文化特征是黎族認同本民族、區別于異族的重要特征。不僅如此,黎族服飾還是黎族族群內部認同的方式。黎人"當額作髻,髻有金銀鈀或牛骨簪,其縱插者生黎也,橫插者熟黎",發髻的裝飾是黎族中生黎與熟黎各族認同的標志 。
此外,還可從服飾上區別黎族人民不同的身份等級。一般的黎族百姓"(男)皆椎髻跣足,插銀銅錫釵;婦人高髻,釵上加銅環"。這是為官黎族與普通黎族服飾的區別。在文身方面,黎族有"良家之女方繡,婢媵不得繡"的規定,文身是黎族女子身份的象征。可見,黎族服飾不僅是黎族區別于異族的文化特征,也是黎族族群內部自我區別的標志 。
(三)古代黎族服飾是黎族婦女智慧的產物
古代黎族婦女在黎族服飾制作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黎族婦女憑借自己的智慧,通過制作服飾創造出了本民族的服飾文化 。
古代黎族女子擅長紡織,在服飾紡織中占重要地位。在黎族民間故事中,就有"丹雅公主剪布對折成桶(筒)裙、帶項戴鐵圈和鐵鏈戰惡鬼""黎家老母繡花裙"等關于紡織的故事。紡織是黎族婦女主要的事務。黎族服飾從貫頭衣發展為簡單的簡裙,再進一步發展為"五色爛然"、色彩鮮艷的短衣、黎筒,都是黎族婦女智慧的結晶 。
此外,黎族紋飾也多是出自婦女之手。黎族婦女成年后,便置酒會邀請女伴,通過"自施針筆"的方法給自己紋飾出花卉、飛蛾等形狀各異的文身。這些文身是黎族婦女對自身美的追求,也是黎族婦女才能的體現 。
歷史價值
?
黎族傳統服飾植根于黎族的社會生活,內容與形式和諧統一,顯示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在海南黎族社會發展歷史、民俗、宗教信仰、生產生活等的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
海南黎族傳統服飾內容豐富,形式優美,工藝考究,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在中國國內乃至國際上都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以黎族地區當地特產為原料的服飾面料生產,以天然植物為染色原料的織染方法,記憶黎族特有民族性格的黎錦技藝,尊古承先的氏族符號,對于現代的服飾文化而言,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應用價值 。
非遺傳承
2006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2008年6月,黎族服飾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2009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12年,在擁有大量的調查采訪及實物資料基礎上,由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組織編寫的《黎族服飾》正式出版 。
2016年,海南省制定并發布了《黎族服飾系列地方標準》 。
瀕危狀態
1、在現代工業化生產和時尚服飾的沖擊下,靠手工生產的黎族傳統服飾已日漸萎縮。從事手工紡織的人越來越少,后繼乏人。依附于傳統服飾上的文化藝術有失傳之危。
2、原料匱乏。黎族地區的土地多用于種植經濟作物,多年生的海島棉、草棉、陸地棉、木棉等紡織原料和染色植物日漸稀少。
3、后繼乏人。據調查統計,現在僅有少數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會植物染色和雙面繡。人亡藝絕的危機迫在眉睫。傳承、搶救和保護黎族傳統服飾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