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
毛尖,屬于綠茶或黃茶的一個子產品,一芽一葉、一芽兩葉茶青炒制后命名為毛尖。較著名的有古丈毛尖、白馬毛尖、溈山毛尖、都勻毛尖、信陽毛尖、大庸毛尖、 合籮毛尖、秀山毛尖、贛州上猶毛尖。外形比較細直、圓潤光滑,茶葉全身遍布著白毫,茶湯的味道十分的鮮濃甘爽獨特。
毛尖,沖泡出來的茶湯顏色碧綠,茶葉舒張開來,慢慢沉入杯底,茶葉片片勻整,柔嫩鮮綠光滑。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獨特個性,其顏色鮮潤、干凈,不含雜質,香氣高雅、清新,味道鮮爽、醇香、回甘。
品種分類
毛尖具體又分溈山毛尖,信陽毛尖(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峰".因條索細圓,緊直有鋒芒,又產于河南信陽,故取名"信陽毛尖",信陽毛尖是河南知名品牌),茅坪毛尖,都勻毛尖,秀山毛尖,黃山毛尖等。另有擁有悠久茶文化歷史的產茶大縣竹溪出產的竹溪毛尖,是湖北省茶文化的一大瑰寶。
都勻毛尖
都勻毛尖主要產地在團山、哨腳、大槽一帶,該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6 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濕潤,土質是酸性或微酸性,內含大量的鐵質和磷酸鹽適宜茶樹的生長。
都勻毛尖茶清明前后開采,與《都勻縣志稿》所述"自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細者曰毛尖茶"是相吻合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 展,長度不超過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級毛尖茶約需5.3-5.6萬個芽頭。
信陽毛尖
產于河南省信陽市。該地區山勢高峻,生態環境得天獨厚:高檔毛尖茶以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為主,中檔茶以一芽二三葉為主。毛尖茶色澤嫩綠隱翠,香氣清高帶熟栗子香,滋味濃厚耐泡,葉底細嫩綠亮。
信陽毛尖產區稱鮮葉為茶草、茶青、青葉、生葉等。鮮葉質量優劣與成品茶質量關系密切,溫濕度好的地區鮮葉生長好,制出毛尖茶外形油潤發亮;溫濕度差的生長也差,制成品有干枯感。采大與小也有差別,采早葉太嫩香味不足,產量少,采晚,厚老,茶葉粗老,香味低劣。
白馬毛尖
白馬毛尖產于雪峰山脈的白馬山支脈,與云溪河畔的黃金井相匯,因此而得名。品質特點:其外形是,條索緊結壯實勻凈稍彎曲,色澤翠綠光潤,白毫顯露。其內質是沖泡后,香高芬芳滋味鮮爽,湯色清徹明亮,葉底嫩綠均勻。1991年,被評為湖南省級名茶。
圣地毛尖
圣地毛尖,條索圓滑緊細,毫尖顯露有光澤,湯色碧綠明亮,鮮嫩清香,滋味甘醇。是一種產于廣西貴港大小平天山一帶的圓條形炒青綠茶。采摘一芽一葉,經攤放、青鍋、揉捻、烘干、篩選、復香制成。分特級、一至四級。
溈山毛尖
溈山毛尖,產于湖南省寧鄉縣水溈山的溈山鄉。此茶類屬于黃茶類。外形微卷成塊狀,色澤黃亮油潤,白毫顯露,湯色橙黃透亮,松煙香氣芬芳濃郁,滋味醇甜爽口。葉底黃亮嫩勻。1988年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銅牌獎。
茅坪毛尖
茅坪毛尖,又稱大庸毛尖,是中國著名綠茶之一,屬不發酵茶,產于湖南大庸市。大庸縣位于湘西二武使山北,遭水上游,多崇山峻嶺,常年云霧鐐繞,霞光漫射,最宜種茶。早在明代,所產茶葉就列為全省四大貢茶之一。但歷來只做青茶和紅茶。解放前貢茶已失傳,"四人幫,橫行時,茶葉生產也多年徘徊不前,為了促進茶葉生產的發展和恢復已失傳的珍品,迎接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我們在1979年春茶時期,清明后到谷雨前,進行試制獲得成功,創制出了大眾化名茶--大庸毛尖。
江華毛尖
具有數百年歷史的江華毛尖,生產區集中順牛牯嶺、嶺東的大圩開源沖、兩岔河一帶的云霧山腰和溪谷之傍,那里蒼峰入云,林蔭如蓋,云霧潦繞,真可謂"高山云霧出好茶",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名茶--江華毛尖。
江華毛尖產于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著名的五嶺山脈之一的萌堵嶺余脈分布全境,蒼峰入云,林蔭如蓋。
江華茶樹有苦茶和甜茶之分。
江華毛尖,由甜茶采制而成,品茶風格獨具特色,當地人常用此茶醫治積熱、久瀉和心脾不適之癥。江華毛尖歷史悠久,早在五代時,已被列為貢品。
古丈毛尖
古丈毛尖,屬綠茶類,古今名茶,因地得名,產于湖南武陵山區古丈縣,選用適制的茶樹品種的幼嫩芽葉,經精細加工制作而成,具有緊直多毫、色澤翠綠、嫩香高悅、滋味醇爽回甘、耐沖泡等特點,具有獨特的口感和芳香,被譽為"綠茶中的珍品"。獨特的生長環境和獨特的加工工藝,造就了古丈毛尖的獨特品質。
古丈毛尖的加工工藝分為攤青、殺青、初揉、炒二青、復揉、炒三青、做條、提毫收鍋等八道工序。
2007年,古丈毛尖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同年,湖南省技術質量監督局發布了"古丈毛尖茶地方標準"(省標準)以及"原產地認證"、QS認證等。2011年5月,"古丈毛尖"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官莊毛尖
官莊毛尖,半烘炒綠。盛于唐代。清乾隆年間官莊介亭毛尖曾為貢品。主產于湖南沅陵官莊的介亭、黃金坪一帶。傳統的官莊毛尖為兩揉、兩烘的烘青。建國后,由烘青改為半烘炒。茶條肥壯緊細,色澤翠綠,白毫顯露;香氣清爽;湯色翠綠明亮,滋味濃郁,飲后有余甘。
岳麓毛尖
岳麓毛尖產于湖南省長沙市郊的岳麓山。這里自古產茶。明清年間,岳麓山已是著名的茶和水的產供之地。岳麓山上的茶,白鶴泉的水,都是當時有名的貢品。
車云山毛尖
車云山毛尖是中國傳統名茶,產于湖北與河南兩省交界的桐柏山區,包括湖北隨州和河南信陽。車云山毛尖,歷史悠久,從六安引種栽培,經茶農精工細制,創造出外形緊細圓直,鋒豪顯露;內質香高味醇,甜涼生津,色澤嫩綠,湯清葉綠的佳品毛尖。在1915年曾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賽展。
合籮毛尖
合籮毛尖 產自廣東信宜三嘜頂十丈坑一帶,已有300多年生產歷史,由楊姓茶農始創,清朝曾納入貢品,歷貢七代皇帝,當地人稱"七帝茶"。合籮毛尖屬于名優綠茶,色、香、味、形俱佳,其選用清明至谷雨時期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加工采取長炒青的制法,經攤、炒、揉、定型等步驟,要求嚴格;干茶緊秀,湯色嫩綠明亮,香氣持久,滋味鮮爽,葉底勻亮完整。
制作
手工制作
篩分
將采摘的鮮葉按不同品種的鮮葉、晴天葉與雨水葉、上午采和下午采的鮮葉分別用網眼竹編篩子進行分級,剔出碎葉及其他異物,分別盛放。
攤放
將篩分后的鮮葉,室內通風、潔凈的竹編簸箕厚度宜(5~10)cm,雨水葉或含水量高的鮮葉宜薄攤,晴天葉或中午、下午采用的鮮葉宜厚攤,每隔1h左右輕翻一次,室內溫度在25℃以下,防太陽光照射。攤放時間根據鮮葉級別控制在(2~6)h為宜,待青氣散失.
生鍋
采用炒茶專用鐵鍋,鍋口面直徑84cm(事先磨洗光滑無銹),生鍋呈35°左右傾斜,鍋臺前方高40cm左右,便于操作,后壁高1m以上,與墻貼合。生鍋用干木柴作燃料,鍋溫宜(140~160)℃,每鍋投鮮葉量500g左右,以手掌心試探鍋溫,掌心距鍋心(3~5)cm,有燙手感即投鮮葉,用茶把(細軟竹枝扎成的圓帚)稍快反復挑翻青葉,經(3~4)min,待青葉軟綿后,用茶把尖收攏青葉,在鍋中轉圈輕揉裹條(將殺青適度的茶葉,用茶把在鍋內順斜鍋自然旋轉),動作由輕、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時抖動挑散,反復進行。青葉進一步軟綿卷縮,初步形成泡松條索,嫩莖折不斷,然后用茶把盡快將茶葉全部掃入熟鍋。生鍋歷時(7~10)min,茶葉含水率約55%左右。雨、露水鮮葉,火溫提高(10~15)℃,勤翻多抖,嫩葉水分較多,火溫稍高,動作宜輕。
熟鍋
與生鍋規格一致,與生鍋并列排列,呈40°傾斜。在接納生鍋轉來的茶葉后緊接操作。鍋溫(80~100)℃,開始仍用茶把操作,并以把尖先把茶團打散,然后以把尖團揉茶葉,繼續"裹揉",不時挑散,反復進行,約(3~4)min后,茶條進一步緊縮,茶把稍放平,進行"趕條"。待茶條稍緊直,互不相粘時,即用手"理條"(掌心向下,拇指與食指稍張開成"八"字形,其余三指與食指并攏,稍向內彎曲,成抓東西的虎口狀。抓起鍋中部分茶葉稍握緊,以抓滿手心為宜。然后于鍋心10cm高左右,手腕使勁,將手中部分茶葉從"虎口"甩出,撒開拋到茶鍋上沿,茶條則順斜鍋自然滾回鍋心),如此反復進行,逐漸形成緊細、圓直、光潤的外形。全部過程的操作歷時約(7~10)min,含水量30%左右時,立即清掃出鍋,攤在簸箕上。
初烘
將熟鍋陸續出來的4~5鍋茶葉作為一烘,均勻攤開,厚度以2cm為宜,選用優質無煙木炭,燒著后用薄灰鋪蓋控制火溫,火溫宜(90~100)℃。根據火溫大小,每(5~8)min輕輕翻動一次,經(20~25)min,待茶條定型,手抓茶條,稍感戳手,含水量為15%左右,即可下炕。
攤涼
初烘后的茶葉,置于室內及時攤涼在大簸箕內4h以上,厚度宜30cm左右,待復烘。
復烘
將攤涼后的茶葉再均勻攤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為宜),輕輕于茶炕上(火溫以60~65℃為宜),每烘攤葉量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輕翻拌一次。待茶條固定,用手揉茶葉即成粉末樣,方可下炕,復烘30min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毛茶整理
復烘后的毛茶攤放在工作臺上,將茶葉中的黃片、老枝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剔出,然后進行分級。
再復烘
將茶葉進一步干燥,達到含水量6%以下。厚度宜(5~6)cm,溫度60℃左右,每烘攤茶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葉有熱感即翻烘一次。經30min左右,待茶香顯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級、分批攤放于大簸箕,適當攤涼后及時裝進潔凈專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于干燥、低溫、衛生的室內。
機械加工
篩分
將采摘的鮮葉按不同的品種、不同等級、不同的采摘時間進行分類分等,剔除異物,分別攤放。
攤放
將篩選后的鮮葉,依次攤在室內通風、潔凈的竹編簸箕籃上,厚度宜(5~10)cm,雨水葉或含為,攤放待青氣散失。
殺青
機械殺青宜采用適制名優綠茶的滾筒殺青機,使用時,點燃爐火后即需開機啟動,使轉筒均勻受熱,待筒內有少量火星跳動即可。開動輸送帶送葉,根據溫度指示進行投葉,不同等級的鮮葉或含水量不同的鮮葉要求溫度不一,進葉口溫度宜控制在(120~130)℃,可通過殺青機輸送帶上的勻葉器來控制投葉量,從鮮葉投入至出葉約1.5~2min。殺青葉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殺青適度的標志是葉色暗綠,手捏葉質柔軟,略有粘性,緊握成團,略有彈性,青氣消失,略帶茶香。
揉捻
機械揉捻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揉捻機,殺青葉適當攤涼,宜冷揉。投葉量視原料的嫩度及機型而定。揉捻時間高檔茶控制在(10~15)min,中低檔茶控制在(20~25)min。根據葉質老嫩適當加壓,應達到揉捻葉表面粘有茶汁,用手握后有粘濕的感覺。
解塊
機械解塊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茶葉解塊機,將揉捻成塊的葉團解散。
理條
機械設備宜使用適制名優條形綠茶的理條機,理條時間不宜過長,溫度控制在(90~100)℃,投葉量不宜過多,以投葉量(0.5~0.75)kg、時間為5min左右為宜。
初烘
機械設備宜使用適制名優綠茶的網帶式或鏈板式連續烘干機,根據茶葉品質,初烘溫度進風口宜控制在(120~130)℃,時間(10~15)min,含水量在(15~20)%為宜。
攤涼
將初烘后的茶葉,置于室內及時充分攤涼4h以上。
復烘
復烘仍在烘干機中進行,溫度以(90~100)℃為宜,含水量在6%以下。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