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龍
摘要:鯨龍是發現得最早的恐龍之一。1841年,人們以零星發現的牙齒和骨頭命名。1870年,一具不完整的骨骼在英國牛津附近被發現。1979年在摩洛哥發現的一根鯨龍的股骨竟有2米長,相當于一個高個子男人的高度。鯨龍在某些方面還很原始:它的背骨是空心的。而后來的蜥腳類恐龍的背骨有了空腔——用來減輕重量。簡介鯨龍是發現地較早得恐龍之一。生活在侏羅紀中晚期。它被發現時,骨架脊椎上有海綿狀締結組織,與今天的鯨類相似... [閱讀全文]
摘要:鯨龍是發現得最早的恐龍之一。1841年,人們以零星發現的牙齒和骨頭命名。1870年,一具不完整的骨骼在英國牛津附近被發現。1979年在摩洛哥發現的一根鯨龍的股骨竟有2米長,相當于一個高個子男人的高度。鯨龍在某些方面還很原始:它的背骨是空心的。而后來的蜥腳類恐龍的背骨有了空腔——用來減輕重量。簡介鯨龍是發現地較早得恐龍之一。生活在侏羅紀中晚期。它被發現時,骨架脊椎上有海綿狀締結組織,與今天的鯨類相似... [閱讀全文]
摘要:似鯨龍,是蜥形綱、蜥臀目、蜥腳型亞目下一屬,一種與鯨龍非常接近的恐龍。生長于侏羅紀中、晚期,分布于英國南部和瑞士部分地區,已滅絕?;陌l現者(discoverer)→ huene,1927,命名者(first described)→huene,1927。形態特征典型體長15米。生活習性植食性恐龍。分布范圍化石發現于英國南部和瑞士。亞種種類其它種(other species)→ c. glympt... [閱讀全文]
摘要:吉蘭泰龍是一種大型的新獵龍類,體長接近11米。吉蘭泰龍屬下原有4個種,即模式種大水溝吉蘭泰龍,西伯利亞吉蘭泰龍,毛爾圖吉蘭泰龍和浙江吉蘭泰龍。但根據目前的研究,該屬下有效的物種只有大水溝吉蘭泰龍。吉蘭泰龍的化石發現于中國的蘇紅圖組,年代為早白堊世。命名由來屬名意為該物種在吉蘭泰鹽湖周邊區域發現,種名也強調發現地為大水溝。基本信息和形態學歸入種毛爾圖吉蘭泰龍后被史蒂夫.布魯薩特等人重新命名為毛爾圖假... [閱讀全文]
摘要:是種原始禽龍類恐龍,生存于中侏羅紀的英格蘭。如同其他禽龍類,卡洛夫龍是草食性恐龍??宸螨埮c以下恐龍生存在同一區域:草食性的勒蘇維斯龍與鯨龍、掠食動物如美扭椎龍與斑龍。屬于一種橡樹龍。形態特征小型恐龍,體長3.5米。生活習性草食性恐龍。根據其他著名鳥腳下目的行為,例如禽龍,卡洛夫龍可能以群體生存,以避免遭到掠食動物攻擊。卡洛夫龍是已知最早的禽龍類之一?!澳壳暗臓顟B是個疑名”。模式種是利氏卡洛夫龍(... [閱讀全文]
摘要:溝椎龍(學名:Bothriospondylus)是腕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于晚侏羅紀的歐洲。成年溝椎龍估計可達15-20米長,介于腕龍與側空龍之間。高3.5米,體重約15噸。是一類體型較大的蜥腳類恐龍。生存年代溝椎龍生活在距今1.7億 - 1.56億年前的中侏羅世的巴斯通階。形態特征溝椎龍屬于超巨型恐龍,體長20米。成年溝椎龍估計可達15-20米長。高3.5米,體重約15噸。溝椎龍長有一個較大、外形... [閱讀全文]
摘要:卡米洛特龍(學名Camelotia)是原蜥腳下目或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于英格蘭的晚三疊紀,古生物學家對于它的分類持不同的意見。在過往,它被認為是屬于原蜥腳下目,但這類原始恐龍卻一直都在變動。模式種是北卡米洛特龍,首先由Galton于1985年所發表。以往被稱為Avalonianus及Gresslyosaurus的恐龍,最終被認為是卡米洛特龍。 [閱讀全文]
摘要:禽龍(學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于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禽龍是種大型鳥腳類恐龍,身長約9到10米,高4到5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者。它們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距今6500萬—2億年)的大型恐龍。后肢發達,直立高約5米,從頭部至尾尖長11米。尾巴粗重,起平衡作用。素食,舌長,利牙鋸齒狀,用以撕扯和切碎樹葉。物種學史禽龍是古爬行動物,也是最早發現的恐... [閱讀全文]
摘要:頂棘龍(學名Altispinax)是鯊齒龍科下的一屬,生活于下白堊紀的歐洲。它的學名的意思是“高棘”。物種學史它的模式種學名為頓克頂棘龍(A. dunkeri),只是根據牙齒而被描述、命名。過去曾有其他已敘述種,現已被分類在其他屬中,當中包括了重爪龍。原先與牙齒相關的脊椎,目前比爾克斯棘龍也被認為是頂棘龍的異名分布范圍頂棘龍(學名Altispinax)是鯊齒龍科下的一屬,生活于下白堊紀的歐洲。它的... [閱讀全文]
摘要:溝牙龍(學名Alocodon),是于1973年由Thulborn所發現的一屬恐龍,生活于中侏羅紀的葡萄牙。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alox”及“odon”組合而成,分別指“溝”及“牙”的意思,故中文譯名為溝牙龍。形態特征溝牙龍屬于小型恐龍,體長1米。棲息環境溝牙龍發現于葡萄牙,歐洲。所屬亞種它有著與鳥臀目恐龍相似的牙齒,牙齒上有垂直的溝。有關溝牙龍的資料全是由它的牙齒而來,所以一般都會認為它只是可... [閱讀全文]
摘要:阿穆爾龍(學名:Amurosaurus)是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下的一個屬,生活于上白堊紀的東亞。生物學史物種命名在1991年,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尤瑞·波奴特斯基(Yuri Bolotsky)及Sergei Kurzanov首先描述及命名這種恐龍。屬名是由黑龍江的俄羅斯名字而來;黑龍江是位于俄羅斯及中國的邊界,是在發現這種恐龍的位置附近。此屬有一個種,學名是“A. riabinini”,是為紀念俄羅斯古... [閱讀全文]
摘要:葡萄園龍(屬名Ampelosaurus)是泰坦巨龍類下的一屬,生活于上白堊紀的歐洲。與大部分蜥腳下目恐龍相似,它有著長頸及長尾巴。葡萄園龍的背部有皮內成骨形成的鱗甲。它由鼻端至尾巴可達15米長。葡萄園龍長長的脖子使它們可以吃到高處植物的葉子,這和現今的長頸鹿很相似,葡萄園龍可以稱得上是中生代的“長頸鹿”。有關命名葡萄園龍的化石于1989年在法國南部奧德省的一處葡萄園中被發現,當時在這一地區,發現了... [閱讀全文]
摘要:棄械龍(學名:Anoplosaurus)是結節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于下白堊紀阿爾布階末期的英格蘭劍橋郡。雖然它的名字是“沒有裝甲的蜥蜴”,有認為它其實是有裝甲的,而被分類在甲龍下目中。物種學史絲萊博士(Harry Govier Seeley)于1879年將一部分的顱后骨、牙齒碎片、幾塊由頸部及背部的脊骨、薦骨、部分肩帶、肱骨碎片、部分左大腿骨、左脛骨、腳掌、肋骨及其他碎片命名為棄械龍屬。由于它小型... [閱讀全文]
摘要:比克爾斯棘龍(學名:Becklespinax)是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它的模式標本是三個脊椎與神經棘,在1884年發現于英格蘭薩西克斯。這些化石被認為是屬于下白堊紀時代。于1991年,它被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長棘比克爾斯棘龍(B. altispinax),屬名是為紀念其發現者塞繆爾·比克爾斯(Samuel h. beckle)。物種學史比克爾斯棘龍的分類歷史很復雜。它的脊椎原先被假設是與一... [閱讀全文]
摘要:比霍爾龍( bihariosaurus)是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于上白堊紀,類似彎龍,屬于草食性動物,長度為3米。是由Marinescu在1989年所發現、描述并命名的。比霍爾龍分布于羅馬尼亞。生存年代比霍爾龍距今1.53億 - 1.45億年前的晚侏羅世。分布范圍比霍爾龍 發現于羅馬尼亞,歐洲。形態特征比霍爾龍屬于小型恐龍,體長3米。 [閱讀全文]
摘要:祖母暴龍是啟莫里奇階在葡萄牙guimarota地區的侏羅紀晚期發現的一種獸腳類恐龍新品種。此新種恐龍和北美洲侏羅紀晚期莫里森巖層的史托龍(stokesosaurus)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暴龍類。這一發現說明暴龍類可能在侏羅紀中晚期起源于歐洲或北美。最近的發現表明早期的暴龍類身材較小,起源于小型的虛骨龍類?;l現于葡萄牙。簡介暴龍類恐龍的大名可謂是家喻戶曉了,它們是白堊紀晚期最強大的獸腳類恐龍之一,...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