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棱齒龍(鳥腳下目棱齒龍科的一屬恐龍)
摘要:南方棱齒龍(屬名:Notohypsilophodon)是鳥腳下目棱齒龍科的一屬恐龍。南方棱齒龍曾是發現于南美洲的棱齒龍類,但這不被廣泛的接受,同一時代南美洲的加斯帕里尼龍也被認為屬于棱齒龍科。物種學史南方棱齒龍的化石只有一個未成年個體的骨骸,且缺乏頭顱骨,發現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亞丘布特省北部的圣喬治盆地Bajo Barreal地層,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晚森諾曼階到早土侖階。其他信息中文名稱( chine... [閱讀全文]
摘要:南方棱齒龍(屬名:Notohypsilophodon)是鳥腳下目棱齒龍科的一屬恐龍。南方棱齒龍曾是發現于南美洲的棱齒龍類,但這不被廣泛的接受,同一時代南美洲的加斯帕里尼龍也被認為屬于棱齒龍科。物種學史南方棱齒龍的化石只有一個未成年個體的骨骸,且缺乏頭顱骨,發現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亞丘布特省北部的圣喬治盆地Bajo Barreal地層,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晚森諾曼階到早土侖階。其他信息中文名稱( chine... [閱讀全文]
摘要:西北阿根廷龍(屬名:Noasaurus),意為“西北部阿根廷蜥蜴”,是種一種肉食性或雜食性恐龍,生存于晚白堊紀的馬斯特里赫特階。基本信息拉丁文學名發音( pronounced )→ noh-ah-sawr-us含義( meaning )→ n.o.a.= noroeste argentina[西北方的,來自西北的阿根廷恐龍]類(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獸腳類cera... [閱讀全文]
摘要:大盜龍是一種大型的獸腳類恐龍,其化石發現于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大盜龍屬于異特龍超科中的大盜龍類。大盜龍最為醒目的特征在于它發達的拇指爪,成年大盜龍的拇指爪甚至比重爪龍的拇指爪還要大。大盜龍生存于晚白堊世的土倫期至康尼亞克期。大盜龍是迅猛的捕食者,擁有與大型暴龍類和其它大型異特龍類相媲美的體型,但又不失馳龍類輕盈的體態。命名由來“Mega”為超級或巨大的意思,“raptor”為猛禽或者盜賊,合起... [閱讀全文]
摘要:利邁河龍?(屬名:Limaysaurus)屬于蜥腳下目雷巴齊斯龍科,模式標本與其他化石是在1995年到2002年期間,發現于阿根廷內烏肯省的白堊紀地層坎德勒斯組,年代為阿爾比期到森諾曼期。利邁河龍只有一個種L. tessonei,最初為雷巴齊斯龍的一個種。發現與命名發 現 者:calvo & salgado vide novas, 1997發現地層: 坎德勒斯組命 名 者:calvo &a... [閱讀全文]
摘要:拉布拉達龍,蜥臀目拉布拉達龍屬動物。以水手保護神名字而命名的拉布拉達(la plata),系現今阿根廷彭巴草原區農牧產品集散地、第二大輸出港,區內的拉布拉達博物館(museo de la plata)以搜藏許多動物化石標本而著稱于世。分布范圍拉布拉達龍的化石包含:四肢骨頭、數節背椎、數節尾椎,發現于阿根廷的三個挖掘地點,屬于Allen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于坎潘階。形態特征根據估計,拉布拉達龍身長約... [閱讀全文]
摘要:激龍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棘龍類,其化石發現于巴西,年代為早白堊世。激龍屬下目前只有一種,即模式種查林杰激龍。激龍的化石材料也十分稀少,但比其它同類好一點的是,激龍的正型標本是一件保存較好的頭骨,雖然缺失了吻端,但保存了嘴部的后半段和腦顱,能夠提供較多的信息用于系統發育分析和其它研究。命名由來屬名的意思為“令人煩惱的”或“令人抓狂的”,用以形容論文作者們拿到標本發現大量人為修復痕跡以后非常焦慮憤怒的心態... [閱讀全文]
摘要:阿貝力龍(學名Abelisaurus)是阿貝力龍科的恐龍的一屬,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南美洲的阿根廷。阿貝力龍體型龐大,有著短小的前肢。簡介阿貝利龍屬的名字意思是“阿貝力的蜥蜴”,為了紀念發現該標本的羅伯特·阿貝力(Robeto Abel),他同時也是擺放該標本的阿根廷的西波列蒂省立博物館的前館長。而阿貝力龍的學名則是以標本發現處的阿根廷科馬約地區為名。其屬及種名都是由阿根廷古生物學家何塞·波拿巴和奧尼... [閱讀全文]
摘要:內烏肯龍(屬名:Neuquensaurus)意為“內烏肯蜥蜴”,是種泰坦巨龍類恐龍,生存于晚白堊紀的阿根廷與烏拉圭,約7100萬年前。形態特征內烏肯龍身長為10到15米。如同其他晚期的蜥腳類恐龍,內烏肯龍擁有鱗甲。內烏肯龍與薩爾塔龍有接近親緣關系。生活習性白堊紀素食蜥腳類恐龍。分布范圍生存于晚白堊紀的阿根廷與烏拉圭,約7100萬年前。 [閱讀全文]
摘要:博納巨龍(Bonatitan),生存于距今8300萬 - 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分布范圍阿根廷,南美洲形態特征巨型恐龍,體長12米在已知的 767 種恐龍中,體形排在第129位。與博納巨龍 體形接近的恐龍,有大鴨龍,巴哈利亞龍,北方龍,阿馬格巨龍,亞馬遜龍,恐手龍等。 [閱讀全文]
摘要:包魯巨龍,模式種是布氏包魯巨龍(Baurutitan britoi),命名于2005年。包魯巨龍生活在7100-66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形態特征包魯巨龍屬于泰坦巨龍類,身長約12米。 僅發現6塊獨特的尾椎。生活習性草食性恐龍。與烏貝拉巴巨龍和三角區龍共享棲息地。生活范圍化石發現于今日的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州。包魯群(Bauru Group),馬里利亞組(Marília)。 [閱讀全文]
摘要:小力加布龍(學名:Ligabueino)意為“力加布的小東西”,是阿貝力龍超科恐龍的一屬,以意大利醫生力加布(Giancario Ligabue)命名。形態特征小力加布龍是體型最小的阿貝力龍超科,也是最小型的獸腳亞目恐龍之一,只有70厘米長。小力加布龍生存于下白堊紀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分布范圍生活在距今1.3億年 ~ 1.25億年前的早白堊世,發現于南美洲,阿根廷地區。考古發現小力加布龍的化石破碎... [閱讀全文]
摘要:巴洛莎龍生存在距今80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植食恐龍。形態特征巴洛莎龍生存在距今80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屬于超巨型恐龍,體長30米在已知的767 種恐龍中,體形排在第8位。與巴洛莎龍體形接近的恐龍有南極龍、布羅希龍、大夏巨龍、黃河巨龍、蝴蝶龍、潮汐龍等。生活習性植食恐龍。分布范圍巴洛莎龍在南美洲的阿根廷被挖掘發現。 [閱讀全文]
摘要:禿鷲龍是生活在距今1億 - 86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的巨型恐龍。形態特征巨型恐龍,體長15-17米,在已知的 767 種恐龍中,體形排在第78位。與禿鷲龍 體形接近的恐龍,有諸城龍,川街龍,大山鋪龍,美麗龍,利邁河龍,勞爾哈龍等。生活習性白堊紀植食性恐龍。分布范圍距今1億 - 86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化石發現于南美洲阿根廷。 [閱讀全文]
摘要:馬拉圭龍,生存于距今89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形態特征超巨型恐龍,體長25米。在已知的 767 種恐龍中,體形排在第23位。與馬拉圭龍 體形接近的恐龍,有包魯巨龍,詹尼斯龍,利加布龍,畸形龍,寶天曼龍,腕龍等。生活習性白堊紀植食恐龍。分布范圍化石發現于阿根廷。 [閱讀全文]
摘要:穆耶恩龍(學名:Muyelensaurus)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的一屬,生存于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生物學史模式種是M. pecheni。是由阿根廷古生物學家Jorge Calvo、Bernardo González Riga與巴西古生物學家Juan Porfiri在2007命名。形態特征大型恐龍,體長8 - 9米。分布范圍生活于距今9300萬年 ~ 86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化石發現于阿根廷的內烏...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