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多薩龍
摘要:門多薩龍(學名:Mendozasaurus)意為“門多薩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恐龍。門多薩龍屬于泰坦巨龍類,這是一群具有相當短的頸部、尾巴,生存于白堊紀南半球的蜥腳類恐龍。分布范圍門多薩龍 的化石出土于阿根廷門多薩省,化石并不完整,但已知它們身體覆蓋者鱗甲,鱗甲這特征常見于許多泰坦巨龍類,例如薩爾塔龍。門多薩龍生存于晚土侖階到晚康尼亞克階,接近9300萬年前到8500萬年前。物種學史模式種... [閱讀全文]
摘要:門多薩龍(學名:Mendozasaurus)意為“門多薩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恐龍。門多薩龍屬于泰坦巨龍類,這是一群具有相當短的頸部、尾巴,生存于白堊紀南半球的蜥腳類恐龍。分布范圍門多薩龍 的化石出土于阿根廷門多薩省,化石并不完整,但已知它們身體覆蓋者鱗甲,鱗甲這特征常見于許多泰坦巨龍類,例如薩爾塔龍。門多薩龍生存于晚土侖階到晚康尼亞克階,接近9300萬年前到8500萬年前。物種學史模式種... [閱讀全文]
摘要:馬薩卡利神龍(屬名:Maxakalisaurus)是一屬泰坦巨龍類恐龍,化石于1998年在巴西的米納斯吉拉斯州發現,并直至2006年8月才得到命名。它的化石包含了一塊上頜骨,而頭部化石是泰坦巨龍類十分缺乏的。形態特征馬薩卡利神龍長約13米,體重估計有9公噸,而亞歷山大·克爾納認為它可以生長到接近20米。馬薩卡利神龍擁有長頸部與長尾巴、在蜥腳下目中相當獨特的脊狀牙齒。它們亦擁有類似薩爾塔龍的皮內成骨... [閱讀全文]
摘要:馬普龍是一種大型的獸腳類恐龍,屬于異特龍超科中的鯊齒龍類。馬普龍屬下目前只有一種,玫瑰馬普龍,生存時代為晚白堊世的晚塞諾曼期至早土倫期。馬普龍的化石于1997至2001年在加拿大-阿根廷聯合科考項目中被發現于阿根廷地區的烏因庫爾組。命名由來屬名mapu取自馬普切語中的單詞意為“大地的”,即“大地的蜥蜴”。種名取自化石發現地的玫瑰色巖層,同時也是紀念聯合科考的贊助商Rose Letwin。基本信息和... [閱讀全文]
摘要:大謎龍(學名:Macrogryphosaurus)是生存在距今9300萬年 ~ 86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的大型恐龍。生物學史在目前已知的 767 種恐龍中,體形排在第309位。與大謎龍 體形接近的恐龍,有猶他盜龍,河神龍,巴克龍,大眼魚龍,準角龍,無鼻角龍等。形態特征大型恐龍,體長6米分布范圍生活于距今9300萬年 ~ 86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被發現于南美洲,阿根廷地區。 [閱讀全文]
摘要:利加布龍(學名:Ligabuesaurus)屬于多孔椎龍類蜥腳類,生存于白堊紀早期(約1億2500萬至1億年前)的阿根廷。模式種為黎氏利加布龍(L. leanzai)。化石標本利加布龍整模編號MCF-PVPH-233,是一具較完整的骨架,包含了椎骨、四肢與上頜碎片。標本MCF-PVPH-261為四肢、骨盆與椎骨。標本MCF-PVPH-744為牙齒。MCF-PVPH-228與MCF-PVPH-908... [閱讀全文]
摘要:埃雷拉龍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蜥形綱,爬行動物綱,雙孔亞綱,蜥臀目,獸腳亞目速度相當快的兩足肉食性恐龍,大約生活在2.3億年以前,是最古老的恐龍之一,它證明了恐龍來源于同一個祖先。它與后來的肉食性恐龍有許多相同之處:銳利的牙齒、巨大的爪和強有力的后肢。體長5米,體重180公斤,以其他小型爬行動物為食。黑瑞龍的骨骼細而輕巧,這使它成為敏捷的獵手。埃雷拉龍耳朵里的聽小骨顯示,這種恐龍可能具有敏銳... [閱讀全文]
摘要:萊森龍(屬名:Lessemsaurus)是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屬,可能屬于黑丘龍科。模式種是似蜥腳萊森龍(L. sauropoides),由約瑟·波拿巴(Jose Bonaparte)在1999年正式敘述、命名,屬名是以全球知名的古生物及科普作家唐·萊森(Don Lessem)為名。 萊森龍身長大約9-10米,重量為3-4噸,脖子細長,生存于晚三疊紀諾利階的阿根廷,約2億1000萬年前。形... [閱讀全文]
摘要:肌肉龍(學名:Ilokelesia)是于1991年在阿根廷內烏肯省的內烏肯組利邁河組發現,接近Plaza Huincul,年代屬于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是種原始阿貝力龍科恐龍。發現的標本包含了頭顱骨、脊柱及周邊骨骼的碎片,并由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等人于1998年描述、命名。屬名是從馬普切語的「肌肉」及「蜥蜴」而來。種小名是以發現化石的地點而來。形態特征肌肉龍是中型的獸腳... [閱讀全文]
摘要:岡瓦納巨龍(學名Gondwanatitan)是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屬。它的化石發現于巴西,這個地區在上白堊紀(約7000萬年前)時是屬于南方的岡瓦那大陸,因而得名。就像其他的蜥腳下目,岡瓦納巨龍高大,吃樹端的葉子及樹枝。它的近親有腕龍、波塞東龍及馬拉維龍。模式種是弗氏岡瓦納巨龍(G. faustoi),于1999年正式被描述、命名。 [閱讀全文]
摘要:瓜巴龍(學名:Guaibasaurus)是基礎蜥腳形亞目恐龍,生活于三疊紀晚期的南美洲。瓜巴龍的化石在發現于巴西的南里約格蘭德州。如同艾雷拉龍,瓜巴龍的每只手掌有三指及退化的兩指。模式種是坎德拉里瓜巴龍(G. candelariai),是由約瑟·波拿巴(Jose Bonaparte)及J. Ferigolo在1998年描述、命名。發現正模標本(編號MCN PV2355)是一個保存良好的部分身體骨骼... [閱讀全文]
摘要:南方巨獸龍屬下僅有一種,為卡氏南方巨獸龍,是一種發現于阿根廷的大型獸腳類恐龍,生存年代為晚白堊世塞諾曼期,約距今9700萬年前。南方巨獸龍屬于異特龍超科中的鯊齒龍類,并且很有可能是地球歷史中體型最大的陸地掠食動物。與霸王龍相比,南方巨獸的樣本量很小,且大個體標本的完整度很差,因此對其體型的準確估計有相當的難度。它與霸王龍相比誰的體型更大也是學術界一直在爭論的話題。命名由來南方巨獸龍屬名的含義是巨型... [閱讀全文]
摘要:銳頜龍(學名Genyodectes)是角鼻龍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于下白堊紀的南美洲。正模標本(編號MLP 26-39)是一個完整的鼻端,包括前上頜骨、部分上頜骨、右及左齒骨、一些牙齒、左夾板骨碎片及部分冠突骨。這些都是在阿根廷丘布特省發現的。這些化石都保存得較差,而有一些仍保持連接的關節。銳頜龍的前上頜骨有相對較大及向前傾的牙齒,它的學名亦是因這些牙齒而得來。分布范圍由于銳頜龍的化石并不完整,而其... [閱讀全文]
摘要:加斯帕里尼龍在1992年,第一批化石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內格羅河省的辛科薩爾托斯市(Cinco Saltos)附近發現。物種學史正模標本(編號MUCPv-208)在阿納克萊托組(Anacleto Formation)地層里發現,地質年代約8300萬年前,相當于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早期。這個化石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與頭顱骨,缺少大部分脊柱。副模標本(編號MUCPv-212)是一個尾巴化石、部分后肢骨頭。模... [閱讀全文]
摘要:在已發現的諸多恐龍中,始盜龍是最原始的一種。1993年,始盜龍發現于南美洲阿根廷西北部一處極其荒蕪不毛之地——伊斯巨拉斯托盆地,該地屬于三疊紀晚期地層。始盜龍是小型肉食動物,長約1.5米,能夠兩足行走。動物學史分類簡介始盜龍在恐龍的演化位置仍未定,可能屬于基礎蜥臀目(學名:Saurischia)的蜥腳形亞目(學名:Sauropodomorpha)或基礎獸腳亞目(學名:Theropoda)恐龍。&n... [閱讀全文]
摘要:富塔隆柯龍(Futalognkosaurus dukei)是一種泰坦巨龍類恐龍。學名是來自當地的馬普切語,意思是“巨大的首領蜥蜴”,因此也稱為巨酋龍。生存年代為距今9100萬年 ~ 88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物種學史富塔隆柯龍化石于2000年在阿根廷內烏肯省發現,2007年10月17日挖掘。它的化石有三組標本,其中包括一成年個體與兩個未成年個體,可建構出整體骨骼的70%,被認為是目前最為完整的巨型...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