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塔龍
摘要:薩爾塔龍(屬名:Saltasaurus loricatus)又名索他龍,意為“薩爾塔省的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恐龍,屬于泰坦巨龍類。薩爾塔龍生存于7200萬到6900萬年前。基本信息中文名稱:薩爾塔龍又名索他龍學名:saltasaurus生存年代:晚白堊紀分布地址:阿根廷分類:蜥臀目蜥腳類食性:植食性簡介薩爾塔龍的頭部很小,口鼻部較長,上下頜長著一圈牙齒;背部和體側的皮膚長著骨質甲板,甲板之間有很多... [閱讀全文]
摘要:薩爾塔龍(屬名:Saltasaurus loricatus)又名索他龍,意為“薩爾塔省的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恐龍,屬于泰坦巨龍類。薩爾塔龍生存于7200萬到6900萬年前。基本信息中文名稱:薩爾塔龍又名索他龍學名:saltasaurus生存年代:晚白堊紀分布地址:阿根廷分類:蜥臀目蜥腳類食性:植食性簡介薩爾塔龍的頭部很小,口鼻部較長,上下頜長著一圈牙齒;背部和體側的皮膚長著骨質甲板,甲板之間有很多... [閱讀全文]
摘要:雷尤守龍(學名:Rayososaurus)是種草食性蜥腳下目恐龍,屬于梁龍超科。生物學史化石只包含肩胛骨、股骨、以及部分腓骨,發現于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Rayoso組,年代為早白堊紀,約9900萬年前。球拍狀的肩胛骨是雷巴齊斯龍科的特征。過去有爭議懷疑雷尤守龍是否為個別的屬,但是形態的差異支持它們為個別的屬。形態特征大型恐龍,體長6 - 7米。分布范圍生活在距今99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發現于南美洲... [閱讀全文]
摘要:林孔龍(Rinconsauruscaudamirusgen.etsp.nov.)發現于南美洲阿根廷巴塔哥尼亞高原地區的Neuken州林孔后斯圣西斯城(RincondelosSauces)上部白色土系Neuken層。發現的林孔龍包括2個成體和1個幼年體,化石有13個尾椎骨,關節,顱骨,頸椎,脊椎及其他的材料。[2001年SVP大會發表(JVP21⑶在55A)]形態特征林孔龍體形:巨型恐龍,體長12 ... [閱讀全文]
摘要:洛卡龍(學名Rocasaurus)是一屬泰坦巨龍類的恐龍,生存于8千萬年前上白堊紀的南美洲。洛卡龍可以生長至8米長,是較為小型的蜥腳下目。形態特征洛卡龍(Riojasuchus)是一種鳥鱷,身長6米,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南美洲,它的頭很大,但結構輕巧,上顎向下彎曲蓋在下顎上,眼窩前方有顱孔,牙齒很大,呈刀鋒狀,兩側緊縮并向后彎曲。髖部連接點僅微微向內彎。它還長有3對薦骨肋。它的動作非常迅速,可以用雙... [閱讀全文]
摘要:酋爾龍(學名:Quilmesaurus)是蜥臀目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的肉食性恐龍。居氏酋爾龍擁有高度特化的膝蓋關節。股骨擁有強壯、發展良好的Mediodistal crest,而脛骨擁有鉤狀脛骨峰(Cnemial crest)。這是近端跗骨(Proximal tarsal)沒有固定的證據,而外踝(Lateral maleous)的末端突出比內踝(Internal maleous)還多,形成非對稱輪廓... [閱讀全文]
摘要:密林龍屬(學名:Pycnonemosaurus) 是獸腳亞目恐龍阿貝力龍科短吻龍類的一屬,生存于7210-7000萬年前白堊紀的南美洲的巴西。化石發現化石包括脛骨、腓骨殘片、不完整的恥骨、幾節尾椎、一顆牙齒和四顆殘破的牙齒。恥骨的柄部小、脛骨峰(Cnemial crest)呈斧狀,顯示它們屬于阿貝力龍科短吻龍類。化石發現于巴西馬托格羅索州的一處砂礫巖地層金剛石組(Adamantina F... [閱讀全文]
摘要:普爾塔龍是最巨大的恐龍,擁有恐龍世界最寬的脊椎骨,因此推測,他可能是最粗壯的恐龍, 體長可達三十米,體重可達七十五噸。物種學史普爾塔龍的化石由阿根廷古生物學家諾瓦斯帶領他的研究小組發現于阿根廷的圣塔克魯茲省,該省位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亞。他把這種恐龍命名為瑞氏普爾塔龍,以表達他對發現并準備這些化石標本的帕布魯·普爾塔和圣地亞哥·瑞宜的敬意。分布范圍普爾塔龍發現地點為南美洲,阿根廷,距今... [閱讀全文]
摘要:濫食龍(學名:Panphagia)是種基底蜥腳形亞目的小型恐龍。生物學史命名濫食龍是在2009年由Ricardo N. Martínez與Oscar A. Alcober命名。他們同時也提出一個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發現濫食龍是目 前已知的最基底蜥腳形亞目恐龍。模式種是首祖濫食龍(P. protos)。屬名意為“全吃”,意指它們的雜食性食性;種名意為“第一的”。發現化石發現于阿根廷圣胡安省的伊斯基瓜... [閱讀全文]
摘要:皮亞尼茲基龍(學名:Piatnitzky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于侏羅紀中期的南美洲。形態特征總共有兩個已知的部分骨骼:一個破碎的頭骨、和兩個部分顱后骨骼,其中一個是副模標本(英語:paratype)MACN CH 895;它是目前所知最完整的侏羅紀中期南半球獸腳類標本。皮亞尼茲基龍是種相對輕盈的中型二足肉食性動物,身長約4.3米,體重約450公斤,這是根據屬于亞成年體的正模標本所... [閱讀全文]
摘要:皮薩諾龍(Pisanosaurus)又名匹薩諾龍、皮薩龍或比辛奴龍,是二足的原始鳥臀目恐龍,生存于晚三疊紀的南美洲。其學名來自它的發現者皮薩諾。 皮薩諾龍是在1967年由阿根廷古動物學家Rodolfo Casamiquela敘述、命名。模式種是Pisanosaurus mertii,也是唯一的種。化石發現于阿根廷的伊斯基瓜拉斯托組(Ischigualasto Formation),年代屬于三疊紀晚... [閱讀全文]
摘要:巴塔哥尼亞爪龍被分類在阿瓦拉慈龍科,這類恐龍包括有蒙古的單爪龍及阿根廷的阿瓦拉慈龍。形態特征正模標本包含了一組不完整但保存很好的骨骼,保存了很多脊椎、鳥喙骨、部份前肢、骨盆及后肢,只缺乏了頭顱骨巴塔哥尼亞爪龍估計約有2米長。 [閱讀全文]
摘要:巴塔哥尼亞龍(屬名:Patagosaurus)是種大型、草食性、長頸部的蜥腳下目恐龍。發現了10多個巴塔哥尼亞龍的化石,但其中幾個可能屬于其他相關物種。物種學史巴塔哥尼亞龍是由何塞·波拿巴(Jose Bonaparte)在1979年所發現、命名,模式種是法氏巴塔哥尼亞龍(P. fariasi)。波拿巴、保羅·阿普徹奇(Paul Upchurch)曾將巴塔哥尼亞龍歸類于鯨龍科,但古生物學界對于這個歸... [閱讀全文]
摘要:帕克氏龍(屬名:Parksosaurus)帕克氏龍的化石包含一個關節相連的部份頭顱骨與部分骨骸,顯示它們為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帕克氏龍是鳥腳下目棱齒龍科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于加拿大亞伯達省的馬蹄峽谷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馬斯特里赫特階。生物學史考古發現在1926年,古生物學家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敘述了瓦氏奇異龍的一個骨骸(編號ROM 804),該化石是從埃德蒙頓組的紅鹿河附... [閱讀全文]
摘要:齒河盜龍,是大盜龍科的一屬,生存于白堊紀末期(坎帕階末期至馬斯特里赫特階中期)的阿根廷。形型體長6米,體重0.5噸。物種分類齒河盜龍原被認為屬于新獵龍科,但在2013年,新的化石出土后,經過重新研究,新獵龍科被廢除,齒河盜龍被認為屬于暴龍超科,并發現屬于暴龍超科內的大盜龍科。生活習性肉食性動物。分布范圍齒河盜龍的化石發現于巴塔哥尼亞南部的Pari Aike地層,7500-6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閱讀全文]
摘要:諾普喬椎龍(學名:Nopcsaspondylus)意為“諾普喬的脊椎”,是以最初敘述者法蘭茲·諾普喬(Franz Nopcsa)為名。分布范圍諾普喬椎龍是蜥腳下目雷巴齊斯龍科的一屬, 化石發現于阿根廷內烏肯省的Candeleros地層,年代為上白堊紀的康納克階。形態特征化石是一個背部脊椎骨,是在1902年由諾普喬所敘述,但當時并沒有命名,該化石現已遺失。諾普喬椎龍具有小型椎體與大型側腔,...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