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隼
矛隼別名白隼、海東青,為隼形目、隼科、隼屬鳥類,原產于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包括加拿大、中國、芬蘭、法國、格陵蘭、冰島、日本、墨西哥、挪威、俄羅斯聯邦、瑞典、美國等地。棲息于北極苔原地帶和寒溫帶,如開闊的巖石山地、沿海島嶼、臨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帶。1758年命名,共3個亞種。在中國為稀有冬候鳥。捕獵時飛行的速度非常快,矛隼的名字就源于飛行中的它像擲出的矛槍一樣迅疾無倫。
冰島國鳥,屬于中型猛禽,也是體型較大的隼類,堪稱是北國世界的空中霸王。羽色變化較大,有暗色型、灰色型。在冰島少數冰天雪地的高寒地區,矛隼為了適應環境還會出現遍體潔白的個體,因此又叫白隼。
科目分類:隼形
生存環境:山地
顏色分類:白色_褐色
性情分類:猛禽
最大體型:62cm
遷徙類型:留鳥
壽命年限:25年
適宜溫度:20℃±10℃
食物飼料:肉食
矛隼形態特征
頭體長52-62cm,翼展105-135cm,重1.3-2.1kg。暗色亞種頭部為白色,頭頂具有粗著的暗色縱紋,上體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橫斑和斑點,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橫斑。白色亞種的體羽主要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點。虹膜淡褐色,嘴鉛灰色,蠟膜黃褐色,爪黑色。嘴、腳強健并具利鉤,適應于抓捕及撕食獵物。喙基具蠟膜,翅強而有力,善疾飛及翱翔。頭骨寬闊,上眼眶骨擴大,眼球較大,視野寬闊,視覺敏銳,聽覺發達。
矛隼生活習性
矛隼兇猛敏捷,既能捕捉飛行中的鳥類,又能逮住地上奔跑的獸類。常在低空進行迅速的直線飛行,發現獵物后則將兩翅-收,突然急速俯沖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飛鏢,徑直地沖向獵物。捕捉巖鴿等獵物時,雄鳥和雌鳥可以進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鳥突然飛進巖鴿棲息的洞穴中,將它們驅趕出來,雄鳥則在洞外等候,進行捕殺。
矛隼飼養方法
很怕熱。主要以野鴨、海鷗、雷鳥、松雞等各種鳥類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動物。還可以對付鹿這樣的大型食草動物,生活在極地的松雞是矛隼的主要食物。食量大,食物中不消化的殘余,如骨、羽、毛等物,常形成小團塊吐出,稱為“食丸”。壽命約25年。
矛隼雌雄分辨
幼鳥上體暗褐色,下體白色,具粗著的褐色縱紋;翅下覆羽褐色,具白色圓形斑點,尾暗褐色,除中央尾羽外兩側尾羽具斷裂的皮黃色裼斑。
矛隼繁殖方式
幼雛2-3歲左右性成熟。繁殖期為5-7月。營巢于北極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懸崖巖石上,偶爾也營巢于北極苔原森林地帶的樹上。每窩產卵通常3-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顏色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重為70克左右。第-枚卵產出后即開始孵卵,通常由雌鳥承擔,雄鳥偶爾也參與孵卵。孵化期為28-29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后由親鳥共同撫養大約46-49天后才能離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