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帶企鵝
帽帶企鵝別名南極企鵝、警官企鵝、頰帶企鵝、胡須企鵝、紋頰企鵝、頷帶企鵝,為企鵝目、企鵝科、阿德利企鵝屬鳥類,原產(chǎn)于南極洲、南美洲,保羅阿根廷、智利、布維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其中南桑威奇群島是其最主要聚集地,約有200萬只帽帶企鵝在此繁衍生息,幾乎占其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1781年命名。其鰭狀肢劃水前進,時速可達32kg。在陸上,以腹部著地滑行前進,以腳部和鰭狀肢作推進。在攀爬斜坡或離開水面時,它們會用四肢來作推進。
脖子下面的黑色斑紋,酷似海軍軍官的帽帶而得名,顯得威武、剛毅。是最容易被辨認的企鵝之一、也是最大膽和最具侵略性的企鵝之一。與同屬的阿德利企鵝長得相似,不同之處在于他下顎黑色的帽帶斑紋。
科目分類:企鵝
生存環(huán)境:海岸
顏色分類:白色_黑色
性情分類:游禽
最大體型:75cm
遷徙類型:留鳥
壽命年限:24年
適宜溫度:14℃±8℃
食物飼料:肉食
帽帶企鵝形態(tài)特征
體長72cm左右,重4kg左右。眼圈為白色,頭部呈藍綠色,嘴為黑色,嘴角有細長羽毛,腿短,爪黑。羽毛由黑、白兩色組成,它們的頭部、背部、尾部、翼背面、下頜為黑色,其余部分均為白色。軀體呈流線型,背披黑色羽毛,腹著白色羽毛,翅膀退化,呈鰭形,羽毛為細管狀結(jié)構(gòu),披針型排列。足瘦腿短,趾間有蹼,尾巴短小,軀體肥胖,大腹便便,行走蹣跚。
帽帶企鵝生活習性
主要在半夜或正午潛水覓食,每次下潛時間一分鐘以上,少深200英尺以內(nèi)。
帽帶企鵝飼養(yǎng)方法
它們是岸邊的掠食者,喜歡在離自己繁殖地不遠的地方捕食,偶爾會在遠岸的海洋出現(xiàn)。食物包括小型的淺水動物,包括磷蝦、小型魚類、水生的甲殼類動物。
帽帶企鵝繁殖方式
巢由石頭組成,排卵期11月下旬,每次產(chǎn)卵2枚,雌雄輪流孵化,孵化期36天左右。初生小企鵝,背部和腹部分別有灰色和白色的絨毛。20-30天之后就會離巢。50-60天后換毛,換毛之后就可以出海。每年夏天通常孵出兩只幼企鵝。與其它企鵝優(yōu)先哺育較強壯的幼仔不同,帽帶企鵝同等對待其幼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