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龍
滄龍是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的海生爬行動物?,其身長可以達到15米,身體呈長桶狀,尾巴強壯,外型類似蛇,具有高度流體力學性;牙齒彎曲、銳利,呈圓錐狀;滄龍的前肢具有五趾,后肢具有四趾,四肢已演化成鰭狀肢,前肢大于后肢。
滄龍化石發現于西歐、北美等地。?滄龍大部分時間都在靠近海岸的水域慢慢游動,?性情兇猛,進食時的場面血腥。?捕食魚類、菊石類與海龜,可能還包括其他小型的滄龍類。
滄龍是兇殘的海洋獵手。?第一具化石于18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被發現。?在約7000萬年到6600萬年前白堊紀,一群活躍的滄龍生活在海洋中,其演化自陸地上的蜥蜴,并在白堊紀晚期快速繁衍生息。其果斷殘忍地把其他魚龍類、蛇頸龍類趕盡殺絕。就在滄龍家族為其蓬勃發展沾沾自喜時,來自大自然的災難降臨了,滄龍同樣無法逃脫滅絕的厄運。
動物學史
分化歷史
古代海生爬行動物。生活在距今白堊紀晚期。滄龍類活動于淺海近岸,歸屬于有鱗目蜥蜴亞目、巨蜥超科滄龍科。該科包括已知的近20個屬,最大的體長超過10米。身體細長,頭中等大小,頸短粗,尾與身軀等長。行動時身體作蛇狀扭曲。四肢鰭狀,起掌舵作用。前后足都是多趾節結構。趾節較多者可達10枚。牙齒錐形,大而尖銳。是那時水里大型兇猛的攻擊性動物。滄龍類的化石,主要產自北美和歐洲,亞洲也有少量記錄,中國暫時沒有這類化石發現。
演化過程
一種體型小的蜥蜴是滄龍的祖先,來自陸地。1989年,發現了達拉斯蜥蜴化石,科學家們找到了它們演化的相關信息。科學家們對這個化石進行了復原,它們是距今9500萬年前的生物,因為受到陸地上更大更兇猛的恐龍的威脅,所以,它們選擇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海洋。過了300萬年,它們逐漸演化成了達拉斯蜥蜴。又過了600萬年,他們從1米長的小蜥蜴逐漸演化成了體長近17米,體重可能超過20噸。?這就是科學家們對于滄龍的演化所做的推測。在滄龍的發展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的是溫暖的海水,海水里豐富的食物來源為滄龍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生存環境,進而才展開了海洋霸主之路。滄龍在500萬年的時間里將海洋中的競爭對手趕盡殺絕,可以說,它們是海洋生物中最為成功的掠食者,是遠古時期海洋中的霸主。
發現過程
第一個公開的滄龍科化石影響了恐龍化石的發現,并吸引了啟蒙時代的注意力到動物化石身上;第一個發現的滄龍科化石在1780年由一群采石場工人在地道里發現,并吸引了馬斯特里赫特市的外科醫生兼化石獵人C.K.Hoffman的注意,但是化石的所有權歸于一個馬斯特里赫特市的教士。
Hoffman醫生的回應讓這個發現著名。當這革命性的影響籠罩著馬斯特里赫特市,這個小心藏起的化石據傳被裝到酒箱里運到巴黎,喬治·居維葉(GeorgesCuvier)在那里可以研究化石;直到1822年,這個稱為"馬斯特里赫特的巨大動物化石"(LegrandanimalfossiledeMaastricht)的化石被稱為Mosasaur(默茲河蜥蜴);在1829年,正式命名為霍氏滄龍(Mosasaurushoffmanni)。數具比"馬斯特里赫特的巨大動物化石"還早發現的滄龍類化石,從1770年代起在哈勒姆泰勒斯博物館展出,直到19世紀才被確認是滄龍類化石。
馬斯特里赫特石灰巖巖層因為非常著名,所以白堊紀的最后600萬年被稱為馬斯特里赫特階。
2013年,科學家最新發現8400萬年前歐洲河流中生活的一種巨型水生蜥蜴物種,它們挖掘發現于匈牙利,是第一種在淡水河流環境中的鱗片爬行動物。它們是淡水環境中最大、最危險的掠食性動物,與現今淡水海豚的生活環境相似。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體型龐大的遠古蜥蜴體長可達到6米。科學家將這一遠古新物種現命名為“Pannoniasaurus inexpectatus”,它們長著鋒利的牙齒,能夠撕咬和吞食任何進入口中的獵物。這一新物種被認為是滄龍家族成員,大量的骨骼化石顯示多數滄龍物種都是海洋巨大掠食性物種。但是科學家認為當前在匈牙利發現的骨骼化石來自于一種與鱷魚一起生活在熱帶環境的淡水掠食性動物。最新發現的骨骼化石代表了不同年齡階段的個體,從體型較小的幼體至體型較大的成年體。它們的肢體像陸地蜥蜴,長著扁平、類似鱷魚的頭骨,它們的尾部不同于其它滄龍物種?。
滄龍是兇殘的海洋獵手?。第一具化石于18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被發現。?在約7000萬年到6600萬年前白堊紀,一群活躍的滄龍生活在海洋中,其演化自陸地上的蜥蜴,并在白堊紀晚期快速繁衍生息。
形態特征
滄龍是有鱗目滄龍科滄龍屬的海生爬行動物。已知最小的滄龍類是Carinodens belgicu,身長3到3.5米,可能生活在岸邊的淺海,用它的球根狀牙齒捕抓軟體動物與海膽為食。最大的滄龍類是霍夫曼滄龍,最大體長17.3米,最大體重16噸。?
滄龍身長可以達到15米,身體呈長桶狀,尾巴強壯,外型類似蛇,具有高度流體力學性;牙齒彎曲、銳利,呈圓錐狀;滄龍的前肢具有五趾,后肢具有四趾,四肢已演化成鰭狀肢,前肢大于后肢。
頭部
比起其他的滄龍類生物,滄龍的頭部更加強壯,由于下顎骨頭間的關節緊密,因此滄龍無法像早期滄龍類(例如海王龍)般將獵物整只吞下。滄龍的牙齒銳利呈圓錐型,彎曲呈倒鉤狀,雙顎在咬合的同時產生巨大扭力可將獵物攔腰咬斷。另外它上顎內部還有一圈內齒用于拖拽食物。科學家推測,滄龍應該是將獵物咬斷或撕裂為適當尺寸再吞下,進食方式類似科莫多巨蜥,只是要血腥的多。
滄龍視覺很弱,但是嗅覺和聽覺非常發達。它們從祖先那里繼承來的舌頭依舊是主要的嗅探器官;它們的耳朵構造特殊,可以把聲音放大38倍。科學家由其頭部化石推定,滄龍利用上顎側面與吻部的一組神經偵測獵物發出的壓力波,以此確定目標的準確位置,就像虎鯨利用聲音定位一樣。
肺
滄龍用肺呼吸,一次換氣可以在水中停留很長時間。
尾部
滄龍的身體呈長桶狀,尾巴強壯,具有高度流體力學性。它的前肢有五趾,后肢有四趾,四肢已演化成鰭狀肢,前肢比后肢大,短粗而有力的鰭肢使它可以在水中迅速改變方向,敏捷大大增加。其尾部達到身長的一半,為寬闊平坦的豎槳狀,尾椎骨上下都有擴張的骨質椎體,組成了強力的游泳工具。科學家推測,它的行進方式類似于現代的鱷魚在水中的游泳方式,尾巴像鞭子一樣左右搖動,最高速度可能達到30英里/小時(約48.3公里/小時)。這種游泳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極快的速度,但是不利長時間的高速追逐,因此,滄龍是利用隱匿與爆發力獵食的好手。
種群分布
在約8500萬年前,美國的堪薩斯荒原是西部內陸海的海底,是滄龍的領地。那個時候氣候更溫暖,沒有極地冰蓋。地球表面80%以上都被海洋所覆蓋。
到了19世紀30年代末,一種巨獸的骨骼第一次在北美被發現,這就是滄龍的謎的開始。最早發現滄龍化石的人以為那是鯨魚化石的一部分,或是一條鱷魚,不然就是巨型蜥蜴的兩顎部分。甚至有人認為它是被中世紀騎士殺死的一條“龍”。最后,一位法國生物學家把它命名為“滄龍”,意為默茲河爬行動物(第一次發現的地址)。
以后人們漸漸發現,在全球的每個角落都找到了滄龍骨骼化石。由此誕生了一個結論:滄龍曾經稱霸整個地球。隨后,科學家們揭露了一個令人吃驚的事實:這個海洋頭號霸王實際上來自于陸地:一種不起眼的陸地蜥蜴。然而在數百萬年的時間里,它們從90厘米的小蜥蜴,長成了17米的巨大滄龍。
滄龍化石發現于西歐、北美等地。
生活習性
海洋中食物充沛,但是競爭激烈。滄龍最主要的食物有蛇齒龍、金廚鯊、海龜、薄片龍等。金廚鯊是遠古鯊魚的一種,體長可達到8米,是兼具速度與耐力的中型掠食者。滄龍的體型在演化中逐漸變得龐大,性格愈發兇猛,科學家推測,一只成年滄龍可以對抗幾只金廚鯊。在8200萬年前,金廚鯊滅絕。?滄龍大部分時間都在靠近海岸的水域慢慢游動?,進食時的場面血腥。
滄龍是中生代所有海洋生物當中最成功的掠食動物。它們在10萬年的時間里將競爭對象(也就是以上它的食物)趕盡殺絕,最終成為遠古海洋的霸主。
2013年,根據滄龍化石的新發現,美國生活科學頻道報道,一項化石發現表明,生活在白堊紀海洋里的令人害怕的海洋爬行動物滄龍會以自己的親屬為食。在安哥拉發現的化石滄龍胃里包含了另外三條滄龍的部分遺骸,研究人員在10月29日召開的美國地質學會年度會議上這樣報告稱。在這個滄龍腹部里存在另外三種完全不同的滄龍物種。這項發現并非首個滄龍吞食滄龍的例子,但它顯示了古代的生態系統與現代部分海洋存在令人驚訝的相似之處。
滅絕原因
滄龍果斷殘忍地把其他魚龍類、蛇頸龍類趕盡殺絕。就在滄龍家族為其蓬勃發展沾沾自喜時,來自大自然的災難降臨了,滄龍同樣無法逃脫滅絕的厄運。
世界紀錄
最大的滄龍:滄龍是史前水生蜥蜴。在白堊紀末期(9400萬—6600萬年前),它們處于海洋食物鏈的頂端。估計最大的種類應該是貝爾納迪海諾龍和霍夫曼滄龍,它們的身長在15~18米。像現代的海蛇一樣,所有的滄龍都被認為皮膚外覆蓋著鱗片,可能會減少游動時的阻力,也減少了光澤,有助于獵食時偽裝。(吉尼斯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