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陰花
喜陰花是苦苣苔科喜陰花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達10厘米,分枝多,莖部和葉上密生細毛;葉片大,卵形對生,邊緣有鋸齒,基部心形,葉面有凸起或皺褶;葉片主脈和側脈為銀白色,呈網紋狀分布,葉肉綠色;花管狀,漏斗形,橘紅色,花心黃色;花期從春季一直開到秋季。
喜陰花原產于墨西哥和巴西,現廣泛種植于世界各地。其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的生態環境,適宜在疏松透氣、排水性良好的微酸性沙質壤土上生長。繁殖方式一般為葉插繁殖、分株繁殖和播種繁殖。
喜陰花是新一代小型室內喜陰觀葉植物,它適宜于家庭室內小用盆栽植,也可作懸垂植物栽培;在室外可與較高大植物配合使用,以充分體現立體美感。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密生細毛,植株矮,高僅十幾厘米,多具匍匐性,分枝多。莖多肉質柔軟,密生白色絨毛,莖節間易生匍匐莖幼苗而著地生長。
葉腋處生長走莖,匍匐狀,頂端生小株,基部可生根。葉對生卵狀肉質,邊緣有鋸齒,基部心形,色綠或綠中帶古銅色;葉脈銀白色,葉面綠色多皺,中肋及支脈成網紋狀。葉背離淡綠或淡紅,密生白色軟毛,葉緣有細鋸齒,葉肉綠色;
花管狀,漏斗形,花單生葉腋或呈小簇生于葉腋間,小玲瓏可愛,瓣5,橙紅色或其它花色,花心黃色;花梗細長亮紅色。花從春末開到夏,花期春季至秋季,栽培供觀賞。
分布范圍
生長習性
其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的生態環境,宜高濕和通風良好的環境;忌強光直射,開花期宜室內陽光充足。不耐寒,生長適溫為20~22℃,越冬溫度16℃,低于10℃即會凍死?[1]。適宜在疏松透氣、排水性良好的微酸性沙質壤土上生長。
繁殖方法
栽培技術
喜蔭花繁殖可用播種,但一般用扦插和分株。該植物分蘗能力很強,很快可以長滿盆。分株一般于春末夏初將沿匍匐莖伸展的植株連根莖分切下來種植,一盆母株可分成若干盆。扦插從春到秋季均可進行,很易生根。扦插多采用葉插法,即將葉連柄摘下,把葉柄插于河沙或蛭石中,保持一定的濕潤。約半個月左右可生根。也可將莖頂端長出的子株剪下扦插。
喜蔭花盆栽要求土壤疏松透氣、排水良好,可用園土、腐葉土和河沙等量混合并加少量基肥配制成,也可單獨用苔蘚種植。每年春季換盆。生長季節每半個月施一次稀液肥,凍注意施肥時不要把肥水灑到葉面上,否則易引起葉片腐爛。喜蔭花生長需有陰亮的光照,但日照太強,葉片極易焦灼枯死;光照不足或過于陰蔽,又會影響開花,所以必須創造半陰的條件。它喜溫暖,生長適溫為20-30℃,越冬溫度為10℃;它喜陰涼,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和良好通風環境。生長季保持盆土濕潤即可,如水分過多造成植株腐爛死亡;冬季可保持盆土稍干,以利抗寒越冬。另外,喜蔭花葉面多毛,要注意避免葉片受傷,以免在較高濕度下造成腐爛或感染炭疽病和褐斑病;必要時噴1000倍托布津或多菌靈進行葉面保護。
喜蔭花以豐滿的葉叢和色彩鮮艷的花而著稱,是新一代小型室內喜陰觀葉植物。它甚適于家庭室內小盆栽植,可作為室內花園的地被植物;也可作懸垂植物栽培。在室內可與較高大植物配合使用,以充分體現立體美感。在有較明亮散射光的室內可長期栽培欣賞。
盆與盆土
喜陰花根系較淺,多分布在疏松的介質表面,故盆栽時宜選擇較淺的花盆。盆栽用土可用5份森林腐殖土即俗稱的山泥、3份菜園土和2份廄肥土混合配制,或用4份粗腐葉土、2份泥炭土、1份珍珠巖、1份河沙、2份廄肥混合配制。上盆時盆底放少量腐熟的骨粉作基肥。每年春季換1次盆,結合換盆進行適當修剪
溫度
生長適溫為25~30℃,越冬溫度不宜低于10℃,否則易受寒害。
光照
日常養護需遮陰,忌強光直射。擺放處的光照宜有30%-40%的透光率。冬季應放在光線柔和的陽光充足處養護。
澆水
生長旺盛期應保持盆土濕潤,但不能積水。冬季保持盆土稍干。夏季需經常進行葉面噴霧,并向花盆四周灑水,以提高空氣濕度和降低溫度
施肥
生長期間(4~9月)每10天到半個月施1次濃度在20%以下的稀薄腐熟豆餅水,夏季開花前為促使開花繁茂、花色鮮艷,5月底或6月初加施1次以磷、鉀肥為主的肥料。施肥時切忌將肥水灑到葉面上,以防止葉面腐爛
繁殖
可用分株和扦插法繁殖,因分蘗能力強,分株后很快可以長滿盆。需要時,每年都可以分盆。莖和葉片扦插也很容易成活?。
病蟲防治
病害: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的環境中,易感染炭疽病和褐斑病。炭疽病可用70%的托布津800~1000倍液防治,褐斑病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5%的代森鋅500倍液噴灑防治。并及時剪除銷毀帶病枝葉,加強管理,增施磷、鉀肥,使環境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可減輕發病。
蟲害:喜陰花常有蚜蟲為害,少量零星發生時可用毛筆蘸水刷掉,刷下的蚜蟲要及時消滅掉以免蔓延。也可用50%的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噴施?。
主要價值
喜陰花葉色美觀,花色紅艷,極具觀賞性,是新一代小型室內喜陰觀葉植物,它適宜于家庭室內小用盆栽植,也可作懸垂植物栽培;在室外可與較高大植物配合使用,以充分體現立體美感。